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流程、策略方法与未来展望
2023-03-03张帆
张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山东青岛 26658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高校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充分凝练各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确保每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政育人作用[2]。这表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政策机遇期,也为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和实践方案。
大学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学生范围广、涉及人数多,是开展育体和育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战场,是一门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感染力的公共必修课程。在体育课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还能在运动参与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3]。大学体育课程所蕴含的自然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因素。经文献研究发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现状与不足、路径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大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缺少系统性、指导性的实践研究。本文从思政元素的凝练及课程融入入手,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典实践案例。
1 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流程
1.1 厘清高校大学体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应将思政教育的要求与大学体育自身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赋予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在逻辑。
(1)关联逻辑,从技能传授到价值引领。专业技能只是教学课程功能的一方面,还应该强化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协同逻辑,从一元主导到多维联合。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绝不能只靠教师主导,而是多层面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3)融合逻辑,从局部渗透到整体交融。思政元素的“局部渗透”已不能满足体育的教育要求,而应从学校整体规划、建设、实践等方面实现“大水漫灌”。
1.2 凝练符合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思政元素
凝练思政元素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顶层角度要求学生为国争光、站稳立场、崇尚科学、健康第一;从社会层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维护正义、遵纪守法;从个人层面要求学生爱国爱党、顽强拼搏、守正笃实、团结友爱[4]。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南,结合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特征、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凝练符合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
(1)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要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相连,培养学生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力量。(2)顽强拼搏。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等能力,让学生养成不畏艰险、敢于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的顽强拼搏精神。(3)科学精神。教学课程的计划制订和实施都需要遵循科学的运动规律,以便更高效地学习知识技能。(4)辩证思维。科学地理解不同阶段思政元素所蕴含的哲理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意义,辩证地看待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协同关系。(5)责任担当。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担当精神,树立赛场争金、为校争光、为己争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创新发展。引导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追求改革创新,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寻求继续发展。(7)协同配合。教学过程既包括部门与部门(学校、院系、教研室)的配合,也包括人与人(学生、教师、辅导员)的配合,还包括人与物(器材、器械、场地)的配合。(8)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的,教师和学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3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通过课前设计、课中落实和课后实践的三阶段[5],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1)课前设计“融合”: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技能重点相融合,创新教材教案设计。大学体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课程中的每个项目都蕴藏着不同的思政元素,然而这些思政元素是碎片化的,需要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重新梳理,凝练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生动形象的思政元素,以便将其融入课程的前端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真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2)课中落实“融入”:将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教学案例,提升教学育人效果。首先,教师要彻底领悟思政元素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教师要把思政元素的核心思想凝练出一个理念或理想,充分融入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中,从而全方位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课后实践“融化”: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融化思政元素,巩固教学实效。教师对学生的思政价值的传授应做到课内外统一,覆盖学生大学生涯的整个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比赛、日常锻炼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有目的地感受思政元素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同时,通过课后对网络视频、PPT 课件、慕课等优质线上资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2 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策略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最终要落实到每堂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成果落实的主体,必须要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加强学科交流机制,完善激励措施及全面的评价制度,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
2.1 建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责任落实制度,优化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学校和学院要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健全政策体系。宏观上要方向明确,重点突出;中观上确保上下级联动,协同配合;微观上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做好保障工作。强调要协调构建“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思政教育”的责任制度,使体育教师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与自己岗位职责和专业课程建设之间的联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承担的思政教育责任与任务。通过构建学校、学院、教研室3 个层级的教学督导体系,全方位督导课程思政建设责任落实,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助力优化思政教育元素在体育课堂中的融入方式。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重构和设计,使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
2.2 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思政资源互补共享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统筹规划,密切配合。学科之间要构建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建立公共体育教研室与思政教研室协同教研的制度,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流,学科交叉互融,紧紧把握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规划教材、教学日历、课堂教案、教学环境等关键要素,形成立体化浸润式教学。体育教师要主动向思政教师“取经”,开拓思政教学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体系,做好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建立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聚焦社会关切,充分凝练适合体育教学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更新思政资源和教学素材,使教师在设计和聚焦思政元素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借助校内外各种思政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充分结合专业优势,确保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2.3 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激励措施,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制度。不仅要使体育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学校要设立思政课题、思政教学比赛、思政说课比赛等一系列的奖励性、激励性、实质性措施,不断鼓励教师创新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学评价、职称评审、保岗聘岗、年度考核相结合,同时结合学校和学院的督导组意见,整合带有动态性质的课程思政激励措施。同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思维观念,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鼓励体育教师多元参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线上与线下学习,发挥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统筹能力,从教学大纲撰写、教案设计、授课形式等不同环节,不断优化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2.4 健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动态评价制度,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健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制度,重点是按照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制定的要求和标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文件、规范、标准等进行逐一核查完善。既要抓住评价主体,也要突出自身特点,强化动态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制度,需要调动分管领导、体育教师、辅导员、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的动态评价形式[6]。具体而言,评价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效果应首先立足学生的角度,既要关注学生的所学、所想、所得,也要注重课程发展的持续性和连续性。学院、教研室、项目组要做好每学期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动态调查,设计量表或问卷,全方位评估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及水平,学校学院将每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落实到位,突出价值引领和德育成效的评价意见,保证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未来展望
课程思政经过多年来在高校各学科的探索与实践,多数课程已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是如何建设实践,如何落地落实,如何形成课程思政的经典案例。而不是对课程思政理论内涵进行浅显的研究。本文认为后续的研究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 融入丰富多彩的思政元素研究
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方面,不能将思维局限在体育课程内,应该积极拓展课程以外的思政元素。例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共产党的红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元素进行深度挖掘[7]。高校体育教师应将学习党中央有关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重要讲话形成常态,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拓展思维视野,养成不断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将个人所学所想、所思所得的各类思政元素与教学实践融合起来,找准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聚焦点和切入点,以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强化体育教师思政能力建设研究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思政能力和素养决定着思政元素是否能有效融入体育课堂内外。因此,研究强化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是否能真正落实。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中提到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但几乎都是宏观性的,并没有从微观角度对教师思政能力相关问题系统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例如:区分项目型、科研型与教学型体育教师的思政能力研究等,针对此类问题学界的研究稍有不足,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3.3 深化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
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已认识到该研究的重要性,但多数研究仅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真正案例式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检验,对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结果都要好好斟酌和把握[8],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是多元主体的系统工程,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需要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所以评价体系必不可少。未来亟须加强对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相关探讨,从评价形式、评价流程、评价内容上进行细致研究。根据参与的不同主体,探索具体可行、实用性强、有持续性的评价方法[8]。
3.4 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课内外一体化研究
按照教育部“三全”育人的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实践,应充分建设或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和资源,深度挖掘体育相关的思政元素,拓展育人功能,提升育人效果。体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注重课堂,应建立课余持续锻炼的体制机制,结合学校其他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研究生院等举行的各类体育活动,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内外活动中。积极拓展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规范其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人数规模等,通过日常训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班级比赛,充分展示体育运动魅力,采用多种形式对体育课程思政课内外一体化进行研究设计。
4 结语
当前,在高校各学科积极落实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背景下,本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例,从厘清课程思政内涵的逻辑关系、凝练符合课程发展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施路径3个方面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流程。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策略方法,分别是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加强学科交流机制、完善激励措施、健全评价制度。最后从丰富思政元素研究、强化教师思政能力研究、深化评价体系研究、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研究等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希望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能够真正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为大学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动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