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额垦区绵羊嗜皮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3-03-03邓顺涛陶金林
邓顺涛,陶金林
(兵团第九师163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塔城 834700;2.兵团第九师畜牧兽医工作站)
塔额垦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边境地区,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辖区。近年来,在每年的5月下旬至7月中旬,塔额垦区的163团和165团部分养羊户中,会陆续出现一种以全身有被毛和无被毛的皮肤形成坚硬的结节为特征的疫病,由于本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病程长,治愈率很低,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绵羊嗜皮菌病。
1 发病现场调查与流行特点
塔额垦区自2002年5月~2011年7月,期间发生过多起绵羊刚果嗜皮菌病,是绵羊嗜皮菌病的疫源地。发病羊有明显的品种和年龄上的差异,但本地粗毛羊发病率高于品改羊,品改羊致死率高于粗毛羊,羔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年羊。山羊未见发病。每年的6~7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10月底后病例逐渐减少,病羊放牧地的海拔高度较高,雨水较多,蚊蝇肆虐,是诱发本病的因素之一。
近两年来,塔额垦区163团和165团的两个养羊户存栏绵羊622只,发病271只,发病率43.57%;死亡162只,死亡率26.45%。发病羊精神沉郁,机体消瘦,头、颈、胸、腹、四肢及尾部等全身皮肤均可见棕色皮疹,大小不一,小的似黄豆,大的如蚕豆,突出于皮肤表面,轻拉皮疹上的被毛即脱落,去除疹块,可见新鲜的溃疡面。一周内病势较轻的羊只,皮疹结痂脱落,可以自愈。病情严重的羊只,体表疹块融连成片,皮肤肿胀,体温41~42 ℃,食欲废绝,呼吸促迫,卧地不起,常因败血症或继发感染肺炎而死亡。
2 病理学检查
解剖4只病死或濒死病羊,呼吸道病理变化明显,表现为气管和支气管管壁充血和水肿,管腔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色清亮或淡黄色。肺脏组织充血、淤血,个别肺脏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干酪样或脓性坏死病灶,色灰白,部分肺脏组织发生实质病变。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3 病原学检查
采集病羊血清和皮疹做PCR和电镜检查,羊痘血清抗体阴性,也未见任何包括羊痘病毒颗粒。取皮疹病料悬液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球状或丝状菌体,形态和大小不一。将皮疹病料悬液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见有两种不同菌落,一种为湿润的光滑型,菌落周边整齐,色淡黄;另一种为干燥的粗糙型,菌落周边不整齐,淡棕色。染色镜检菌体形态大小与病料涂片一致。
4 绵羊嗜皮菌病治疗效果观察
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绵羊嗜皮菌病。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没有特效药,按照“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以及“局部处理结合全身治疗”的原则,临床上先剪去病羊被毛,皮疹上涂抹碘甘油,体表喷洒0.1%硫酸锌溶液,2次/d;青链霉素,一次肌注,2次/d,连用5~7 d;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肌注,2次/d,连用3~5 d;黄芪多糖类药物,肌注,2次/d,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采取以上方法对后期发病的109只病羊进行治疗,治愈103只,治愈率94.50%。施治同时,统筹兼顾对受威胁区内的其他羊群,采取喷洒蚊蝇粉或螨净等药物驱避蚊蝇;紧急接种羊痘疫苗防止继发感染;采用0.5%双链季胺盐对圈舍、运动场、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采用0.5%硫酸铜 : 硫酸亚铁合剂(5∶2)溶液对羊群洗浴,抑制嗜皮菌活性等预防性措施,有效控制了疫病流行和蔓延。
5 绵羊嗜皮菌病的诊疗体会
5.1 人畜共患病的治疗原则
绵羊嗜皮菌病是近年来新传入我国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于人们对本病认识不足,防治经验缺乏,致使嗜皮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经济损失较大。通过多年防治实践,在预防方面,作者认为在药浴季节,在浴池中添加0.5%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液,能够较好的预防嗜皮菌病的发生。在治疗方面,遵循“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局部处理结合全身施治原则,可以有效提高病羊治愈率。
5.2 绵羊嗜皮菌感染其他动物的范围尚待研究
从各方面报道来看,本病易感动物除了绵羊、野生盘羊和牛,作者在临床上也偶遇犬感染本病,其他动物能否被感染发病,尚待进一步观察。临床上,高密度接种过羊痘疫苗的羊群,较少感染嗜皮菌病,即使偶尔出现散发病例,病势也较轻,多可自愈,其机理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
承蒙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剡根强、齐亚银老师在病原学检测方面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