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五上)教学设计
2023-03-03张艳芬
张艳芬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围绕读书交流。
师:同学们一定读了许多书,谁能就读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读书的故事,可以是读书的方法,可以是读书的收获,交流的时候语言要简练、通顺。
师生交流。
2.围绕关于读书诗句交流。
师: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读书方法、读书收获,如果我们穿越到千百年前,古人也有很多读书感受和我们一起交流。比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生交流,明确并板书“读书态度”。
师:“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从韩愈的这句诗里我们又读懂了什么呢?
师生交流,明确并板书“读书方法”。
师:“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诗是最直白的劝告。
师生交流,明确并板书“读书重要”。
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没有苏轼的知音能替苏轼代言,抓住诗句中的一个词和大家交流一下这来自1000多年前的金玉良言?
聚焦“熟读深思”“百回读”,师生交流。
3.引入新课。
师:关于读书从古至今留下了太多的名言与故事,(板书:古人谈读书)我们来看,《论语》中是怎么说的,朱熹又是怎么说的。关于《论语》,关于朱熹,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呢?
师生交流。
二、熟读课文
1.初读——识字正音。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有两部分,一部分选自《论语》,一部分选自朱熹的《训学斋规》,两篇都是文言文,这样的文章用朱熹的一句话来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耻、矣、岂、识、寝。
师:字音读对了,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多字、不颠倒、不重复。如果你做到了,请你举手示意老师。
师:文中还有5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请同学们先在文中找出来,然后结合注释、结合自己的认识说说对这个字的理解。
师生互动交流。
师:对照朱熹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想一想,我们做到了哪些,我们还需要怎么做?
指名读、分组读,多种方式读至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
2.朗读——读通读顺。
(1)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师:大声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其内容要义,如此才会有所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指名读,相机指导节奏、停顿。
预设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设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预设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读出重音,读出感受。
师:大诗人韩愈主张要把阅读、朗读和思考結合起来,才能专心致志,提高读书效率,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边读边思考,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可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想一想文中的每句话重点在讲什么,可以圈画,可以批注;再次大声朗读课文,尝试用声音表达你的理解,从声音的高低、快慢、停顿中听出你的理解。当然,读完之后,你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师生交流谈理解。
3.善读——读懂文意。
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刚才读书时同学们眼到、口到都做到了,心有没有到呢,老师来考查一下。(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这句话中“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吗?(出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师:文中,“之”字共出现六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师生交流。
出示:文中有许多字的意思和现在不同,请你选择其中一两个说说它们的异同。
师生交流。
师:再次对照朱子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想一想,我们做到了哪些,我们还需要怎么做?
师生交流,明确任务: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生熟读并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尝试背诵,梳理理解内容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了,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成诵是理解的基础,同学们能背诵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谁来试一试?
指导生背诵课文。
师:课文中的这些句段各有侧重点,有的侧重读书态度,有的侧重读书方法,有的侧重读书感受、读书经历等,比如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有虚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逐句逐段地交流自己对每一句、每一段的认识。
师生交流,完成板书。
二、多维解读,深入理解文意
师:千百年过去了,关于读书有许多成语、许多故事、许多方法,读书甚至成为了一种精神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请大家看看老师给出的这些材料,你看到了文中哪些句段的影子?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出示)
夜以继日 勤学好问 全神贯注
不愧下学 谦虚好学 实事求是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预设1:由“夜以继日”想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预设2:由“勤学好问”想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预设3:由“全神贯注”想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预设4:由“不愧下学”想到“不耻下问”。
预设5:由“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想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預设6:由图片1、图片2想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字字如珠玑——多文本联读,联系生活领悟
1.多文本联读,联系生活领悟。
师:说起读书,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说,同学们也有很多读书的经历,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箴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王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秦)孔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先秦)孟子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宋)朱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读
书体会谈一谈呢?可以谈自己的经历,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可以谈启发,也可以谈困惑。
师生互动交流。
2.写一则自己的读书感言。
师:张老师曾经写过一句关于读
书的感言:对于老师而言,读书更应是一种嗜好,而非爱好。看到张老师的这段话,你想到了书中的哪句话?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写
一写自己的读书感悟,内容可以是读书的态度、方法,也可以是读书的意
义,还可以是对读书的思考等,可以用类似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类似这些文案中的语言,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一定就是能打动人的,同学们动手写一写吧。
生写感言,然后交流。
四、背诵全文,巩固认知
师:此刻,相信每个同学对于读书都有了自己的认识,让我们再次回顾文中的句段,一起把读书二字看在眼里,读在心里。
师生背诵全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