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创造性习得“十八般”劳动技能
2023-03-03范君玉
[摘要] 在儿童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给儿童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在劳动的过程中让儿童感悟劳动的快乐和自身的价值。笔者所带班级通过劳动清单的阶梯式引导、劳动技能的同类迁移,使家校间达成劳动教育的共识,继而帮助儿童习得“十八般”劳动技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 家校共育;劳动技能;劳动清单
儿童具有对劳动的兴趣,具备自觉劳动的意识。让儿童养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往往是家校共育的结果。给予儿童劳动的机会,让儿童参与到劳动中来,可以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感、对家庭的付出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對社会的贡献感,收获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和个人精神生活的富足。
一、探寻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
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它是一种开放的、因人而异的幸福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劳动获取幸福,以智慧劳动创造生活的深刻体验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它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质。笔者所带班级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开启劳动班本课程,一起制定劳动清单,让学生从内心自觉认同,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培养其劳动习惯。
二、引导学生参与劳动课程设计
1.爱上劳动,从研究劳动工具开始
万事开头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爱上劳动,是劳动课程最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可以先通过了解劳动工具,用多样化的工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对劳动产生热情。
(1)选一选。对家庭的劳动工作进行大排查,置换和完善家中的劳动工具,通过参与整个过程,拉近学生与工具之间的距离,抵消陌生感。例如,将扫地机器人与扫把、拖把进行对比,感受智能工具的便捷性。
(2)做一做。在做家务的整个过程中,父母引导孩子参与其中,如打扫、洗涤、烹饪等。结束后,让孩子记录各种家务所需工具,可以通过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学生开启烹饪研究,牛肉焖饭、烤鸡翅、丝瓜炒蛋等一道道美味菜肴出炉,激发了学生家务劳动的热情,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了如何使用工具,如烤箱的使用、电饭煲的操作等。
(3)研一研。依托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具、使用工具,继而改造优化工具。比如,现有劳动工具都是成人使用的,研究如何进行改造使其适合学生使用,让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其中的乐趣。
(4)写一写。深入了解各种工具,涵盖其用途和价值、方法和安全系数,为每种工具书写使用说明书。之后,开展主题班会,对每种工具进行解说。全班共同分享和交流神奇的劳动工具,一起分享使用劳动工具时的体验。
学生参与到这些事情中后,逐渐对劳动产生兴趣,基本可以达到让学生爱上劳动课程的目的。
2.引导学生制作劳动清单
家务劳动是学生劳动启蒙的必修课。设计出劳动清单,并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制定,更能使其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开始劳动,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需要分年龄段,低学年的学生(6—7岁),能做到饭前饭后会摆放餐具、盛饭、收拾餐具;会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第二天所需学习用品;学会晾晒、收衣服以及整理衣服;学会使用扫把和抹布以及拖把和鞋刷等工具。这些都是比较简单基础的劳动,也是培养孩子独立劳动能力的第一步。
中年段学生(7—12岁),会做简单的饭菜;帮助家长扫地擦地,整理卫生间和洗手间;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清理厨房;换季的时候会整理自己的衣服、晾晒被子等。这些劳动都是可以与家长一起完成的。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进而爱上劳动。
高年段学生(13岁以上),会使用一些劳动工具,比如吸尘器、电饭煲等;会帮助父母承担一些更重的家务劳动,比如男孩子可以帮助家长换灯泡、擦玻璃等;女孩子会使用烤箱等帮助父母做一些美食;会分辨食物的生熟和是否变质。这些劳动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大多数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更深入地了解劳动工具,在劳动中掌握更多的技能。
笔者认为,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会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也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三、家校共育,让同类劳动实现迁移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进行有效内化,可以从技能的迁移入手。
1.寻找技能的迁移方式
“五一”假期,正值换季时节,不妨尝试做收纳小达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再到成果分享与复盘,寻找技能的迁移方式。
(1)收纳课程学习。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一起学习收纳,让学生掌握分类和存储的基本步骤,以及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
(2)联动家长打造学生专属领地。假期内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总结整理过程,发现优点,提出改进之处,并把完善后的流程图画出来,整理出收纳技能的方式。
(3)技能迁移。整理书房,或者整理家人的房间加以巩固,再复盘完善已经形成的流程图和策略图,并能在朋友圈或班级内分享个人或与父母合作的劳动成果。
2.构成技能的相似模块
假期内习得的收纳技能,在班级内建构此项技能的相似模块。班级桌肚的收纳、书包的收纳,以及班级公共空间的收纳等,通过班本课程研究,开启“收纳大挑战”,对学校、班级的收纳提出建议。基本流程如下:
(1)校园或者学校大调查,发现需要收纳的场所。(2)班级内四人小组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具体研究,制定好收纳方案。(3)班级内汇报各小组收纳方案,其余小组论证可行性。(4)确定方案,向班主任或者学校领导提出方案并实施。
3.建立技能的有效迁移
建立技能的有效迁移,意味着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当学校需要改造农场时,当学校准备改造房车图书馆时,学生可以通过打开问题箱—查找资源包—设计方法图—合作练习路径—复盘整理箱—成果发布会,以此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在每一次劳动实践中,通过不同的劳动任务,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通过老师专业的评价,让每一次劳动课程都能有所收获,激发更多学生创造的可能性。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是其意识与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参与劳动是极其必要的,期待每个学生都能构建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毕文建. 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
[2]王吉吉.论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作用[J]. 黑河学刊,2017(01).
[3]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范君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