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发展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路径

2023-03-03周蓓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新课标

周蓓

[摘要] 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便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综合过程。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培养道德修养中要做到深度引领,梯度设计,尊重差异,拓宽体验等教学路径,以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新课标;学生道德修养;教学路径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一种行为规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培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中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贯穿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是树立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的过程。

一、深度引领,增进学生道德认知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从生理人到社会人的一个重要发展过程。他们的思想认知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价值观逐渐成熟。道德修养培育所提倡的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尊重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师应该洞察哪些学生暂时还理解不了的价值观,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目前,不少学生或不敢表达,或觉得没有必要开口表达,虽然他们知道所谓正确的道德标准是什么,但往往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对此,教师要敏锐地去觉察、去发现,而不是硬灌输或一言堂。当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不能理解或者暂时无法认同的局面时,正是进行道德教育有力的突破点。我们要积极地接纳这些不一样的声音,了解这部分学生不能认同的原因。此时,教师的引领作用需要刚柔并济地来施展,教师不能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要弯下身子了解透彻,用鲜活的例子、耐心的沟通等,让学生将表面的道德要求真正转化为道德品质,实现灌输性与引导性的统一。

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采集学生平时发出的噪音并在课堂上播放,以让学生感受到噪声带来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是平时学生自己发出噪音时并没有意识到的。这样,学生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内心对大声说话有了初步的判断。接着,通过分贝仪这样的科学仪器去检测,用直观的数据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声音和分贝的概念。其实,学生们也知道很多场合需要小声说话,但这些都是他人有意无意的告知而非学生自己内心的认同。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将生硬的道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达成发展道德修养的目标。

二、梯度设计,顺应道德思维发展

道德与法治是一种典型的螺旋式课程,它需要遵循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学生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个客体就是学生的生活,会随着年龄与学段的递增而不断改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中会反复出现,教师如果只是站在生活的角度照单全收,忽略道德本身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学生本身道德思维发展的规律,就会导致教学缺乏进阶性。实际上,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有其逻辑性,教材的编制也有自身的逻辑性,这两种逻辑性需要教师用梯度设计进行关联,一方面要基于学生自身特点、基于生活,另一方面还要用思想性引领,让课程学习高于生活。在学科知识的引领下,以生活為基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注重道德情感的启蒙,让学生零散的生活碎片经过层层递进的选择,最后用统一的教学内容作为抓手而落实道德修养。

以一年级下册的《拉拉手交朋友》和三年级的《同学相伴》为例,两课均围绕着学生的日常交往展开,前者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乐于交朋友,乐于与同伴合作分享,感受交朋友的好处;后者的侧重点是感受同学相伴的快乐,并回顾相伴这些年的经历,更多的是增强互助意识,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侧重点也要有所差异。《拉拉手交朋友》针对的是刚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对新的环境感到陌生,还不知道如何融入新的环境,所以课堂上应当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发现大家的共同点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同学相伴》是建立在学生已有两年的相伴经历基础上的,有一定的集体环境作为铺垫,因而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也在提升,在友好的基础上,还有平等和互助意识。可以看出,两课在道德修养的目标培育上是有区别的,教者既不能拔高一年级的要求,也不能弱化三年级的要求。

三、尊重差异,指明道德判断方向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常会遇到两难的情况。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道德判断的导向转向一边,甚至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批判课。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错误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从而获得新的认知、新的成长。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了解其认知差异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将其引导至正面道德修养的方向。教师要在辨析中抓住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最后进行系统归纳。正如新课标指出,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学生思想的困惑,同时又富有感召力,让道德修养以丰富的内容和载体,涵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以二年级上册的《大家排好队》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出以下几种两难的情境:一是遇到中途有急事离队,想着要处理好后再回到队伍里;二是遇到上厕所着急的人,自己已经排队很久,是否同意让一下他;三是面对好友的插队求助要如何处理。以上三种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在互相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推导和自我剖析。在讨论中,学生们认识到当规则与人情冲突时首先要讲规则,但也要视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在尊重学生差异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在合作讨论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四、拓宽体验,深入内化道德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都处于发展初期,一个新观点的呈现必定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在接受了道德认知后,还要回到生活中进一步检验和践行。学生对道德修养的感知如果只能停留在统一的道德观念层面则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者要设置自然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的体验,从而触动他们生成道德情感。要注重学生的亲历,给予他们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如课前的自学任务,让学生去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不是旁观者,不是站在道德事件外去判断,而是要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思考、分析选择,而后感悟内化,成为道德教育真正的参与者。因此,道德教育不能止步于课堂,课外才是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天地,那里能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检验,通过课后的实践拓展,能够形成长效的道德养成检验机制。

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抓住小学这一关键时期,用深度理念引领道德认识,尊重差异,指明方向,传递道德情感,落实道德行为,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周 蓓   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