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肝和胃汤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2023-03-03王丽媛朱伟宁杜山鹏

光明中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胃汤肝胃泛酸

王丽媛 朱伟宁 杜山鹏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可表现为泛酸烧心等症状,病情继续进展,可诱发胃及食管黏膜出血、溃疡,甚至导致食道狭窄,引起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1]。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控制症状、改善病情,但不能做到标本兼治,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消化内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病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中医中药治疗可运用不同的给药途径,随证灵活加减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临床疗效,且不良作用少、价格低,不易复发。中医讲求治病求本,单从发病部位考虑则治标不治本,针对其发病机制,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自拟清肝和胃汤为研究用药,选取12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清肝和胃汤对此病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120例门诊及住院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54±6.23)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0.58±7.59)岁。2组年龄、性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实施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全部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3]中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中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辨证标准。主要症状:①烧心;②反酸。次要症状:① 胸骨后烧灼痛或不适;②胃部烧灼感;③脘腹胀满不适;④嗳气频或反胃;⑤烦躁易怒;⑥善饥。舌象与脉象:①舌质红,舌苔黄;②脉为弦脉。证型确定:主要症状加至少2项次要症状,再结合舌象、脉象特点,诊断肝胃郁热证。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②符合中医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标准;③患者对本次治疗充分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者;②病理结果提示需进行手术治疗者;③合并有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溃疡、肿瘤及手术史者;④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⑤对研究药品存在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每日 1 次,每次 2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和胃汤,处方:柴胡9 g,白芍6 g,枳壳6 g,川楝子6 g,延胡索6 g,黄连6 g,吴茱萸6 g,郁金9 g,鸡内金9 g,威灵仙6 g,三七6 g,白及6 g,海螵蛸3 g,浙贝母6 g,瓦楞子3 g,牡蛎、珍珠母各3 g ,炙甘草3 g。水煎成400 ml药液,每日2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

1.6 观察指标①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文献[3]拟定;②胃镜下炎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1994 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洛杉矶分类(LA分类)法》[5]拟定。

2 结果

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胃镜下炎症疗效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生活质量总分比较 (分,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上逆进入食管,损伤了食管细胞及环境造成的一种器质性病变[6,7]。此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反酸和烧心,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嗳气、恶心、咽部不适、胸骨后部烧灼痛等症状。该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且可导致多种复杂的并发症,其中包括食管狭窄、溃疡、出血等,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Barrett食管,甚至转变为难以治愈的食管腺癌[8,9]。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范畴内没有确切的病名,甚至还没有明确对应的疾病,结合历代医家的表述,其大致可以归属于“吐酸”范畴。“吐酸”这一临床症状首次被明确定义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表述其最主要致病因素是热邪。临证以来诊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在少数,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多个证型交替出现,而肝胃郁热也往往伴随于疾病的始终,故临床治疗较复杂。本研究针对病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在临床使用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变化。方中柴胡为君药,柴胡善于条达肝气,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本品切中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所致的泛酸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疗效良好;白芍能敛阴止汗、养血调经、抑肝阳止肝痛,本品临床常与柴胡相配伍;方中枳壳的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对于临床常见的肝气不舒、肝胃不和而出现的泛酸有较好的疗效;川楝子和延胡索相配为金铃子散,具有较好的疏肝解郁、通经行气的功效,能够切中肝胃不和之病机,使用后每每取得卓效;黄连、吴茱萸相配为左金丸,为中医治疗泛酸之专方,对于肝胃不和引起的泛酸、烧心有殊效;郁金、鸡内金相配为二金散,二者既能疏肝气,又能和胃气,二者相配共奏疏肝和胃之功;威灵仙疏通十二经脉,各经气滞选用威灵仙疗效显著;方中三七和白及2位药物配伍具有较好的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出现肝胃不和、血络内伤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海螵蛸、浙贝母、瓦楞子、牡蛎、珍珠母皆能制酸、止痛,为临床治疗烧心、泛酸必用之品;炙甘草调和诸药。

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对比,本研究统计分析胃镜下炎症疗效、中医临床疗效、中医主症积分,效果得以有效的验证。通过对清肝和胃汤的组方分析,也说明了该处方选药合理,配方科学严谨,适用于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猜你喜欢

胃汤肝胃泛酸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提高D-泛酸的产量
木蝴蝶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喝粥泛酸 配点菜
绝非泛泛而为
——水溶性维生素泛酸篇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泛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胃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