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研究

2023-03-02李菡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路径,还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起点。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具有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先天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是新时代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在明确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内容构成的基础上,从职业体验教育方案、环境、资源、体系等层面确立目标架构,针对参与主体单一、场景搭建单调、资源整合不足、体系亟待完善等现实困厄,可从对象定位、环境定制、资源定向、体系定型等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开展“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李菡(1982- ),女,河南荥阳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高职院校‘分层—融通—开放—渐进’四式职业体验教育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GLX69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95-07

職业体验教育是一种通过体验方式来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兴趣、塑造职业意识、感知职业劳动、获取职业技能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深入推动职业体验教育,不但能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素质教育水平,还能充分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优秀学子选择职业教育,缓解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的矛盾。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常态化开展职业学校校园开放、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面向社会的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这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职业体验教育的参与主体、场景搭建、资源共享与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职业启蒙”“实践体验”融会贯通起来,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赛道,构建多对象、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体验教育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新的职教力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构成要件

1.思想领域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个体在主观意愿下参与职业体验,接受实体化或仿真性的职业教育活动,并树立职业意识,实现择业观、劳动观塑造的过程。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分为学生群体与从业人员两大类。学生群体通过接受职业体验教育,建立对所体验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可从职业规划、未来理想、劳动意识等方面进行纵向延伸,塑造学生的择业观,升华学生的劳动观。从业人员通过接受职业体验教育,加强对职业技能建设和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突破当前的就业现状,强化对职业生涯的明晰认知和道路规划。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体验教育,可从就业现状、行业前景、职业思维入手,将相关内容纳入职业体验教育的思想改造体系中,对其实施体验性和引导式的意识体验教育。

2.认知领域的职业知识体验教育。“职业”是核心,是专业知识应用的最终归宿;“体验”是重心,是个体认知觉醒的必要过程。围绕某一职业了解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及专业知识,是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立足于专业知识体验,使体验者提前感知这一职业需要的具体入行门槛和从业知识要求,进而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扮演与职业选择提供初步的感性认识。由此,职业知识的初步体验成为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而言,职业知识体验教育涵盖了专业理论、专业文化与专业就业三个板块的体验教育内容。专业理论板块主要是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一些专业名词术语的概念、定义及基础理论知识等;专业文化板块包括与之相关的职业文化、行业文化、公共文化等;专业就业板块则强调就业环境、择业方向,甚至行业前景等的体验。

3.实践领域的职业技术体验教育。职业体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衍变形式,职业性与技术性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职业技术的获得水平,是衡量个体专业精深程度的重要指标。在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中,技术体验内容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实践领域的职业技术体验教育至少包含学力体验、技能体验与技术体验三个方面的内容。学力体验对标文化体验,是实践课业能力的重要形成途径,可使参与者了解职业所需学历要求,适应从业岗位的学力条件,保证学历水平与岗位需求匹配;技能体验强调专业技能的综合提升,根植于岗位对个体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砥砺参与者提升从业能力,提供弥补短板的驱动力;技术体验是对相关岗位职业技术的感知,亲身经历、实地领会行业的技术发展要求,体验所属职业类型的工作技术条件,为后续就业、择业保驾护航。

4.感知领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环境体验教育,即通过场景化的岗位模拟操作,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融入未来的职业环境中,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感知领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主要通过真实打造的职业环境与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来实现。在真实打造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上,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拥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等先天优势,可以为参与者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体验,从视觉、触觉与感觉等方面综合反馈体验成效,并使其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反省塑造职业意识;在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体验教育上,高职院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三维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3D体素场景技术等,打造“多场景—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使体验者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收获体验真知,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与从业方向提供环境借鉴。

二、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目标架设

1.构建“多对象—分层式”的职业体验教育方案。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首先要明确实施的对象群体。《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的发展任务,“支持职业学校承担更多培训任务,实现优质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这些要求的提出,确立了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全民性”,无论是中小学生、职业院校学生,还是行业企业人员或社会人员,都可以成为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而针对不同对象的职业体验,培育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手段的选择与课程的安排都要充分体现差异化,开发多样化、沉浸式的体验项目和标准,构建“多对象—分层式”职业体验教育实施方案,以满足多元化实施对象对职业体验教育的需求。例如,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劳动意识、职业认知、技术了解与环境适应的体验教育为主;在培育计划上应立足学习本位的教育原则,科学设定体验频率,开展“学期体验”“劳动周体验”等;在实施手段上应坚持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中切身体会职业劳动;在课程安排上应坚持“以学为主,以教为方”的原则,安排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课程。

2.营造“多场景—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在“多对象—分层式”的教育方案下,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需要创设与之相适配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根据不同职业类型、受教群体、体验内容来搭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体验教育场景。一方面,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目的决定了场景的布置,不同对象群体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有所差异,构建多场景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以满足不同对象群体的体验需求成为主要实施目标。构建单一场景的体验教育环境包括硬件设置和软件设置,前者为可供劳动体验的岗位、可承载工作的基础设备;后者为体验教育的一体化服务和智能化管理。多场景教育环境则是根据岗位体验教育的实施需求,实现软硬件配置的多元化创新。另一方面,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涉及的行业领域、工作岗位、体验内容都比较复杂,实现多场景资源的共享,推动不同场景、专业之间的体验点相互融通,构建“融通式”的职业体验教育环境是必然趋势。融通式职业体验教育环境的打造在于依托当下的创新科技,将一体化智能设备与多元化场景搭建衔接起来,实现场景应用的高密度与广覆盖。例如,打造专业集群的岗位研学基地,发展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使体验场景能够满足专业内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甚至不同用工模式下的职业体验需求,实现职业体验教育的信息无感化汇聚、数据智能化分析和资源最优化配置。

3.开发“多元化—开放式”的职业体验教育资源。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加之《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全民性”与“多对象”的发展要求,进而为职业体验教育的多元化资源整合与开放性资源共享奠定了制度基础。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集职业岗位体验与职业知识教育于一体,职业岗位体验需要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实操体会岗位需求,职业知识教育则需要立足行业、职业,扎根专业技术技能,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职业认知体系。因此,多元化资源整合与开放式教育应以场景随动、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为原则,开发海报、展板、活页、音视频及虚拟仿真等多元化资源,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多元化资源的来源主要包括职业岗位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前者由行业企业提供,后者则由教育机构提供。同时,资源整合主体的多元化也直接放大了资源共享的开放式要求,包括内部共享与外部开放。内部共享是不同种类职业体验资源共享,外部开放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组织、科研单位和社会个人开放职业体验教育。总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不是封闭的“俱乐部”,也不是排外的“小圈子”,其与其他相关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上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可成为合作共赢的好伙伴。

4.打造“多维度—渐进式”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体验式教育是通过组织与职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来发现、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行为。这不仅是一个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培育的多维空间,还是一个“亲历—获得—检验—反思”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维度性和渐进性特点。针对体验式教育这一特点,高职院校需要确立“多维度—渐进式”职业体验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在维度衡量上,以劳动教育为索引,激发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人文素养;以创新教育为载体,培养科学研究、专业技术等科学素养;以就业教育为导向,提升职业规划、岗位适配等职业素养。在渐近变换上,根据体验式教育的动态路径,发挥职业院校在职业型人才培养中“兴趣—内容—情景—价值”的教育优势,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亲历来激发兴趣,根据获得来完善内容,借助检验来丰富情境,利用反思来提升价值,使体验式教育“亲历—获得—检验—反思”的动态过程与职业院校“兴趣—内容—情景—价值”的教育优势紧密联系起来。高职院校打造“多维度—渐进式”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多维度的素养培育和渐进的职业体验,来影响个体的职业行为,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困厄

1.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全民性特点,决定了其体验式教育参与群体的多样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主体仍以在校学生为主,中小学生与社会人员的参与度不高,比例较低,“多对象”的职业体验教育主体矩阵尚未成形。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无论是职业体验教育的培育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手段与课程安排,还是多样化与分层式的体验项目,均以在校学生为蓝本打造,其服务的主要群體是高职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学生、社会人员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社会人员参与的职业体验教育多为临时性活动,并未形成常态化、规模化的教育安排,参与批次与数量规模也无法与在校学生相比。同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职业体验教育更多的是政策驱动的产物,很多职业体验教育项目“流于形式”,具体落实过程缺乏可持续性和连贯性;而社会人员职业体验教育又具商业性的特点,参与规模与体验层次不足。由此,加剧了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2.场景搭建相对单调。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体验教育,需要立足不同职业类型、受众群体、体验内容与专业技能搭建融通式的职业场景,从而满足职业体验教育的需求。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受到资源条件与技术手段的限制,在职业体验教育的场景搭建上相对单调,可承载职业体验的岗位单一。具体而言,一是高职院校内部的职业体验项目建设相对滞后,仅仅停留在工程认知、劳动教育或简单的岗位模拟阶段,影响了职业体验的效果。二是校企共建的职业体验教育项目有限,场景规划与融通较为单一。以校企合作打造的专业实训基地为例,尽管基地内的职业岗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基地岗位的设备应用融通亟待加强,职业体验的真实性不足。三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场景供给缺失。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方针下,职业体验教育多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展开,由企业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岗位实习与体验,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众多,职业体验教育多以劳动密集型岗位为主,岗位场景单调,且一定程度上与专业脱节,职业体验教育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3.资源整合力度不足。职业体验教育是参与者职业意识、岗位知识、专业技术与就业环境的综合体验,需要与之适配的资源支撑。然而,高职院校在开发“多元化—开放式”的职业体验教育资源时,往往缺乏有效整合,出现了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足、资源信息闭塞等问题。一是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多对象、多场景与多维度要求资源多元化,但由于职业体验教育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不足,导致不同院校及其专业的职业体验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在区域职业体验教育中,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与专业群优势建设职业体验中心与实践基地,在建设专业实践课程、职业体验基地、职业体验设施等资源时各自为政,加上受市场因素的影响,部分热门专业的体验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导致教育资源浪费。二是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各类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内部和外部、共享和独占等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区分,导致在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时资源利用率较低,职业岗位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形成层次化利用体系。三是高职院校内外部资源建设的信息通道闭塞,信息孤岛与资源闭环普遍存在,专业与专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职业体验教育资源建设未能形成互补共享的圈层。

4.体系构建亟待完善。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开展需要与之适配的标准体系,从而满足不同群体职业意识、岗位知识、专业技术与就业环境的体验需求。当前,高职院校打造的“多维度—渐进式”职业体验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职业体验教学体系不健全。根据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亲历—获得—检验—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和“意识体验、知识体验、技术体验、环境体验”的教育内容构成,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学体系。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刚刚起步,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技术技能等课程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兼具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内容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二是职业体验实践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实施涉及院校、企业、政府、科研单位等组织机构,涉及学生、教师、职工、企业领导等参与主体,涵盖了方案设计、活动组织、体验参与、教学开展、活动总结等实施流程。可以说,职业體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体验教育实施过程中,并未制订专门的体验方案,也未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尤其缺乏职业体验实践体系,导致职业体验教育效果不理想。三是职业体验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需要检验,通过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来扬长补短、精益求精,但当前对于职业体验教育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报告总结与自身测评层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

四、高职院校“多对象—多场景—多元化—多维度”职业体验教育的优化路径

1.对象定位:推动职业体验教育的多主体参与。个体参与职业体验教育都会经历“感性体验—知性体验—理性体验”的升华层级,从对职业的一知半解,到对体验职业的正确认知,最后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体验教育参与主体单一问题,需要从把握职业体验教育升华的内涵出发,准确定位不同群体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对应举措吸引多主体参与。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是职业体验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需要增强其参与的程度。在职业体验教育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入手,将职业体验与就业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完善在校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培育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手段与课程体系,巩固学生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二是中小学生是职业体验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增加其参与的规模。高职院校要抓住当前政策支持利好的良机,将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教育结合起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的要素渗透,精心设计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的职业体验项目课程,激发中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让中小学生通过听、看、做等多感官体验方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3D打印、VR、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于一体的职业体验项目。三是社会人员是职业体验教育的核心参与者,需要升华其体验内容和形式。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主体的深度融合,扩大区域内社会群体的职业体验教育规模,使更多的人紧跟产业发展动态,认清所在领域的职业现状,跳出传统职业思维的窠臼,科学定位职业发展方向,在从业领域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紧跟区域产业与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发热门的职业体验教育项目,使参与人员深度了解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体验中紧跟经济发展潮流、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方向,以此开阔职业发展视野和拓宽职业进阶通道。

2.环境定制:促进职业体验教育的多场景融通。针对职业体验教育场景搭建单调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注重环境定制,促进多场景融通。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功能不断延伸和拓展,在职业教育领域则表现为院校定位的多元化,如“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理论实践无缝对接”“人职匹配‘零距离’”等,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职业体验教育的场景。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职业体验教育环境定制时需要强化多场景的融通。一是不断丰富内部职业体验教育场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在职业体验场景搭建中要加强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工程认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中心、职业体验馆等资源的整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专精特新”的职业体验中心,为各类群体提供合适的职业体验岗位。例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公路科普馆、国家级汽车实训基地及合作企业等现有的多场景资源,推动了不同场景、专业之间的体验点相互融通。二是加强校企共建的职业体验教育项目的开发。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签署职业体验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行业背景与高新技术共建职业体验教育基地,创设质量高、代入感强的体验模拟岗位。例如,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职业体验教育的综合素质考评、师生教学服务、岗位模拟操作、职业分类体验等虚拟场景,打造“互联网+体验教育”的云端服务,有效推进校企协同的一站式体验教育虚拟服务场景。三是加强构建融合不同专业与产业的职业体验服务矩阵。高职院校要通过引入区域内相关专业的标杆企业与龙头企业,共同搭建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创设与所体验的职业相匹配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体验环境。

3.资源定向:实现职业体验教育的多元素集聚。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要高度重视整合集聚相关资源,通过明确资源定向和强化资源共享来促进职业体验教育的实施。一是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避免职业体验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互通有无,持续推进精品职业体验教育共享课程建设,开发教学操作视频、虚拟仿真场景、模拟实操岗位与云端实践基地等,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职业体验教学资源。二是丰富职业体验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矩阵。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体验场景,将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的岗位纳入进来,做好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内部和外部、共享和专用等资源类型的分类工作,提升各主体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职业体验基地、职业体验设施等领域建设的参与度。三是组建专业及专业群的体验教育共享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要加快整合教学资源,基于教育信息化技术构建紧贴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以职业体验教育示范性专业为试点开展资源体系的再优化,梳理政、校、企、社不同主体之间关于职业体验教育资源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发展资源共享程度高、岗位针对性强、职业体验感足的职业教育道路。

4.体系定型:构建职业体验教育的多维度体系。针对当前职业体验教育体系构建不完善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推进内容体系、实践体系与评价体系的定型,从不同维度完善多对象和多元化的职业体验教育体系。一是在内容体系上,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构建与之适配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针对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要立足其对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与劳动技术教育的需要,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开发活动实践课、生产观摩课、职业体验课、校园劳动课等,发现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倾向。二是在实践体系上,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各主体共同参与职业体验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完善职业体验教育的活动组织、体验参与、教学开展、活动总结等实施流程。例如,针对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要注重引导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活动与自主活动、社团活动、服务活动的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采用“职业体验记录簿”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参与劳动、职业体验与岗位认知的所思所想。三是在评价体系上,要尊重个体差异与现实差距,从职业体验教育的开展效果入手,分析各参与群体的真实感受,公平公正地对每次职业体验教育进行评价。同时,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体验教育的意识体验、知识体验、技术体验和环境体验内容,完善评价指标,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营造客观公正的评价环境。

[参考文献]

[1]马雷鸣,赵蒙成.双重制度逻辑视阈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职教通讯,2021(1):95-103.

[2]彭凌龄,路宝利.职业生涯教育逻辑阐解:基于新修订职业教育法[J].江苏高职教育,2022,22(2):48-55.

[3]李曉娟.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现实关照与理性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1(12):65-69.

[4]周英文.职业体验教育如何有效开展?[J].当代职业教育,2022(6):64-71.

[5]周俊.以职业体验教育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解读[J].江苏教育,2020(36):24-29.

[6]闫孟宇,庞聪颖,杨海华.具身认知理论导引下职业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2(2):67-73.

[7]陈鹏.职业启蒙教育:开启职业生涯的祛昧之旅[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9):21-27.

[8]高山艳.从“经验”到“职业”: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发路径设计[J].职教论坛,2022,38(5):56-64.

[9]陆宇正.从孤岛到协同:“双减”背景下职业启蒙教育的破立与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9):40-47.

[10]吴楠,孙芳芳,袁梦琦.职业启蒙教育资源共享的现实诉求及构建理路[J].职教论坛,2021,37(4):20-25.

[11]邵文琪,王刚,刘晓.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1(7):5-11.

[12]陈乐斌.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与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21(7):31-34.

[13]董慧,邱小健,欧阳小宇.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困境及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1(6):60-67.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