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现实语境、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向
2023-03-02万力
[摘要]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是精准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动呈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高职思政课课程特质、增强学生发展动能过程中,高职思政课应以精准教学回应时代呼唤。以教学对象的精准画像、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教学方法的精准滴灌和教学评估的精准评价,描摹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生成逻辑,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分类分层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弥合好语境“复杂”与教学“精准”之间的张性矛盾,实现学生德性塑造和技能锻造双向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万力(1985- ),男,四川成都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广东 佛山 5283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AKS022)和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1JDSZK1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4-0083-06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新时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清晰擘画。高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程载体,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打造“大思政”育人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溯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思政课教学要求相一致、与生源特点相匹配的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生成逻辑,弥合好语境“复杂”与教学“精准”之间的张性矛盾,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面临的三重语境
(一)时代发展的语境:高质量发展的“钥匙”与“指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①。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②。通过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职业教育可增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适应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必然成为破解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钥匙”。
另外,近年来的高职扩招在缓解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就业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扩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常态”,其“指针性”意义在于将社会长远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意义与高职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本体论意义是不谋而合的,即人的终身发展与立德树人之间是双向互融耦合的。因此,高职思政课必须有所作为。
(二)课程发展的语境:个性的“消融”与共性的“规制”
党和国家的重视为高职思政课建设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成长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后,高校思政课建设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坚持师资创优和教法创优,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提升,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
另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扎实推进,为高职思政课特质化发展搭建了坚实的“类型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从应然层面锚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各自发展方向,也确立了高职思政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③。但在实际中,高职思政课的课程特质却未有效彰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粗放”有余而“精准”不足。例如,高职思政课与其他学段思政课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几乎一致,削弱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造成了高职思政课话语式微,集中表现为“失语”“失色”“失生”。“失语”,即高职思政课还未真正形成教研共同体,学术话语影响力弱;“失色”,即高职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边界不清、特质不显;“失生”,即高职思政课没有完全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内容及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成效不佳,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高职思政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学生发展的语境: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主体地位的“疏离”
教育的本质旨在通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弥合共生,激发和张扬受教育者的主体动能。高职教育的工具理性在“职业性”“工具性”“技术性”等视野内更为凸显,高职思政课“应然”的育人品格,必须在“实然”的学生成长矛盾中思考其生发空间。一是平衡职业性与高等性之间的博弈。作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性”是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表现为“其以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属性”④,培养目标更多关注市场导向和对接行业企业需要,如在教学中体现为与岗位任务、职业能力、工作情景对接。但片面关注市场导向,过度强调对接行业企业需要,培养目标的单向度倾向和低阶性特征凸显,容易导致高职在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上的格局“高度”不够。二是凸显工具性与弱化主体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其赋予了教育活动以社会价值和个体意义。“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是基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确定的发展方向,因而,高职培养人才必然指向“社会价值”,这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更多关注学生技能的习得和提升,而忽略了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彰显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充盈,学生的自由选择、自主建构、全面的“主体性”发展权利被遮蔽。三是生源复杂化与教育精准化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高职扩招所引发的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教学时空灵活化、教学对象差异化、职业素养需求多样化变革,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思政课面对如此大的境遇变化,如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提升高职扩招后思政课整体效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生成逻辑
(一)精准教学的前提:教学对象的精准画像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开演是围绕“现实的人”而展开的实践活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⑤。“现实的人”是教育活动生发的原点,规定着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范畴,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要从“现实性”角度去为扩招生源精准画像,以“全面性”“多维度”的系统思维去规制“片面性”“单向度”等传统育人模式的不足,这是开展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前提。
用户画像技术最早出现在商业领域,其核心要义是精准识别与定向推送,提高靶向精准度。对于高职思政课而言,应该“深入挖掘每位学习者的学习喜好、方式、行为、轨迹等信息,建立多维度模型,构建学习者个人学习画像”⑥,描摹刻画教学对象这一“现实的人”的多维清晰图像。一是采像群体要精准。既要关注传统生源,也要关注扩招生源,进行“全样本采像”,整体描摹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动向。二是滤像手段要高效。受传统的现实环境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制约,以往的思政课教师更多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来分析学情,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但是在数据量较大时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因此应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为科学滤像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成像维度要动态。传统的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特征与行为表现来成像,是指向“过去”的成像。现在,思政课教师可借助用户标签体系中的预测标签,提前研判学生的信息需求,通过对信息的精准分类和权重排序,实现与教学的“双向再塑”。总之,要对教育对象进行多维度、多粒度、多角度成像,既要回望过去,也要着眼当下,更要指向未来,改变传统“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
(二)精准教学的主旨: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
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既要彰显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取向,也要凸显高职特色与类型特征,变“粗放定制”为“特色定制”。思政课有鲜明的育人价值指向,“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⑦。因此,不管是哪一类型、哪一阶段的思政课,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另外,高职思政课还要对接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育人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范式和工匠精神的孵化范式上精准发力。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既要培养创新精神所特有的高阶性能力,也要彰显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性特征,解决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矛盾。一是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范式。既要注重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和创新智慧;又要引导学生认识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精神,让学生学会在尊重、学习和借鉴的前提下,敢于批判、勇于斗争,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明确工匠精神的孵化范式。工匠精神培养与立德树人目标相同、内容相通、取向相融,具有深刻的契合点。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中尚工、崇巧的精神理念,锤炼人才强国战略中精湛技艺的技能品质,强化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持之以恒的职业意识。
(三)精准教学的硬核:教学方法的精准滴灌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坚持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灌输理论是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必须坚持的重要抓手,要把正确的思想理论、科学的价值观念等养分“灌”入青年的人生发展之“根系”,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启智潤心、思想引领、情感塑造、价值示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滴灌”原指一种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它能根据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内对水源的需求,结合气候、土壤等外部环境等因素来确定具体“滴灌”的特殊时机、持续时间和流量大小等,使得农作物以最大的边际效用吸收到需要的养分,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高职思政课“精准滴灌”教学模式,是对以往“大水漫灌”式教学的深刻反思,这为解决高职生源多样化与教育需求精准化的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一是优化“水源工程系统”,即要考虑“滴什么”的问题,要保证所“滴”内容的质性标准和量性标准,确保教学内容方向不偏向、内容不变质。二是优化“动力枢纽系统”,提升“滴灌”的动能和势能,即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动能”影响着“滴”的效果;同时要提升教师施教的吸引力,避免出现水源居高临下的物理“势能”压迫感,从而制约“灌”的效果。三是优化“管路运输系统”,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学习数据的功能,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避免灌溉覆盖面不够,影响运输系统的运输效能,降低“灌”的质量。四是优化“滴头喷淋系统”,即要用活用好教学素材,让所“滴”之水能直达受教育者的心灵,触动灵魂;要区分不同教育对象所需“水量”和“时间”,实现恰到好处、效用最大;要强调共性策略与个性应对相呼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使点滴渗透与持久涵养相结合,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四)精准教学的依归:教学评价的精准评估
高职思政课特殊的育人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不同。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既要坚持政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一致的一般性评价标准,又要坚持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和个人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特殊性评价标准。
实施科学高效的高职思政课精准评价,可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指标)、监督反馈四个维度展开,形成闭环评价。一是在评价主体上要坚持“一元”和“多元”共融。在坚持思政课教师一元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多元主体对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在评价内容上要坚持“实”与“虚”统一。一方面,可通过阶段性测验、知识性考试等方式来定量检测,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性内容的掌握程度,此时的教学评价是“实”或“定量”的;另一方面,可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认知是否全面、错误思想的转变是否有效等方式来定性检测,了解学生对思想认知性内容的认可程度,此时的教学评价是“虚”或“定性”的。三是在评价方式上要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应延展评价的时域,改变过去只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单一做法,鼓励基于课程教学的整体性评价,鼓励基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知行转化考核流程设计。四是在评价诊改上要坚持“当下”与“未来”贯通。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反哺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既要用即时性的评价作为了解学情、改变教学策略的依据,也要把阶段性的评价作为总结已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更要面向未来,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指引和优化未来教学活动的参考。
三、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实践路向
(一)回应教学时间灵活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针对教育对象学习弹性化的需要,可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师与学生在线上线下同一教育场域同频互构。一是做好线上课程的设计和运用。通过线上课程延展教学空间,弥补教学空间迁移带来的疏离感。一方面,丰富以新形态教材、微视频、动画、实践作品展等为主要素材的“教学资源池”,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单一化呈现方式,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体验互融共通。另一方面,做好线上课程的导学、督学和促学,规避学生因“资源过载”的信息压力而出现“蜻蜓点水式”学习,在课前布置导学需求单,在课后布置实践任务单,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二是增强线下课堂的互动与供给。一方面,开展线下课堂的互动讨论。针对线上课程无法具体深入研讨的理论核心问题、现实热点问题、重点难点争鸣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论难点研讨、现实热点剖析、认知误区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另一方面,加强线下课堂的资源配给。完善线下配套教辅教材,用理论的逻辑连贯性和思想的厚重感染力影响学生,让学生建立对课程的整体性认知。三是做好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清晰定位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的功能。知识性认知内容主要通过线上课程来学习,引导学生对核心理论知识进行基础性、前置性思考。同时,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过程性学习数据的收集分析,为线下课堂的精准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线上课程主要靠学生自主完成,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课程理论体系的建构;线下课堂主要是通过师生交互式的研讨、分析、互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实现课程价值的建构。
(二)满足教学对象差异化需要:分类分层教学
做好教学对象的精细分类、教学重难点的精准分化、教师队伍的精细分层,回应教学对象差异化的现实,不断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一是以生源和专业背景为依据划分教学对象。高职生源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他们有欠缺社会阅历的高中或中职毕业生,有参加过工作且具备丰富社会阅历的社会人员;同时不同专业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所以首先应按照专业群大类对生源进行一级分类,然后再以学生学习基础进行二级分类,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嵌套和定制不同的学习方案,使学生有效合理地组织自己的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二是分步推进教学活动,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设计,把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知识类目标、方法类技能目标、情感类塑造目标、政治类认同目标,形成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的螺旋上升式目标体系。其次,根据对教学目标分层的划分,把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划归为理论知识模块、方法技能模块、情感素质模块、政治认同模块,实现不同层次内容与专业课教学目标的有机衔接,打造基于专业(群)的思政课程模块。最后,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即理论课针对理论理解难点和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课内讨论课主要针对思想认知误区和盲点,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外实践课主要针对知行合一匹配度进行匡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践行力。三是以提升效能为目标打造分层教师队伍。一方面,可按学科背景和个人兴趣特点划分后,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师教学专题负责制或教师轮流走班制,开展深度教学设计与组织;同时,也可邀请其他思政课教师走进课堂,就相关内容展开合作式讲授,充分发挥不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优势。另一方面,可根据前期的学生分类,分类别组建思政课专业导师队伍。与课程思政工作中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专业课的课程建设相反,思政课专业导师队伍主要参与课前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和必要时的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考评等环节,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双向的深度融合。
(三)落实职业素养多样化需要:理实一体化教学
要重视增强思政课社会适应性研究,提升思政课对接实践技能提升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效能,实现学生价值塑造与技能锻造深度融合。一是整合目标,架构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融通的桥梁。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⑧学生对理论的需求度总是通过理论对他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来实现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具备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历,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职业期许,其知行合一的实现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完全接受纯粹理论讲授式的价值说教。因此,思政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实现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向重点培养职业通用能力中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辨识能力相联系的现行教学目标的转变,从而彰显“能力本位”和“就业指向”的理念。二是整合学时,做好理论课学时和实践课学时之间的融合。有关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的学时和学分做了统一规定,要求高职院校要从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为当下开展高职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也要求高职思政课必须打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之间的界限,在充分保障思政课理论课和实践课总体学时供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分配比例,满足学生对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可尝试适当缩短集中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翻转课堂、对分课堂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变过度集中的课堂教学为以学生团队探究为主的分众课堂教学。三是整合空间,统筹三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从组织管理看,课程教学课堂、课外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大多受不同职能部门管理统筹,缺乏横纵融通的组织协调机制,需要打通不同课堂的界限,提升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环境中熏陶的立体育人效果。一是坚持集中领导和分工协作相结合。学校党委加强领导、统筹设计,整体推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建立不同部门的分工协调机制,保证思政课教学有序推进。二是坚持目标统筹和分解任务相结合。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使三个课堂做到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教学活动相互支持、教学成果相互共享、教学效果相互渗透。三是坚持统一要求和灵活安排相结合。三个课堂有着共同的育人价值取向,但育人渠道和载体有差异,应该融合统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分场景、分步骤推进教学实施。
[注释]
①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1).
②潘海生,翁幸.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關系研究——2006—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J].高校教育管理,2021,14(2):12.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2021-10-12.
④廖策权.教育性和职业性是定位职业教育本质的应然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7(3):101.
⑤⑧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11.
⑥朱龙博.赋能终身学习力发展: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嬗变与未来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2(17):89.
⑦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