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保护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的角色

2023-03-01刘维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文化保护社会治理

【摘 要】本文探讨了文化保护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的关键角色,强调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视为社会的身份的象征,同时深入分析了文化保护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包括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构建、价值观念的传承、教育和启发的平台,以及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推动,并且提出了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包括全球化、科技发展和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同时针对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保护;社会治理;社会认同;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85—03

引言

文化保护不仅是传承历史的责任,更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探讨文化保护在构建社会认同、传承价值观念、提供教育平台以及推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并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习俗、传统、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独特身份和价值体系的体现。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独特标识。通过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彰显自己的个性增强国际间的文化多样性。一个国家的文化承载着其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石。通过对文化的保护,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传承先辈的智慧和经验,有助于建立持久的文化认同感让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产生深厚的情感连接[1]。

一个拥有强烈文化认同的社会更容易形成共同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文化保护可以帮助避免文化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在教育体系中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可以更好地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通过保护本国文化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二、文化保护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的角色

(一)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构建者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也是社区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通过对文化的保护社会可以维护自己的独特身份,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这种共同认同感使社区成员更容易形成紧密的群体凝聚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有共同认同和凝聚力的社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如果这些差异得不到妥善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冲突。通过文化保护社会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缓解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共同的文化认同能够在社会层面上形成纽带,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在教育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为社会建设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新一代做好基础工作,这种文化认同的传承有助于塑造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培养成为有责任心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公民从而增强社会的整体治理效能。通过构建社会认同和凝聚力,减少社会分裂和冲突以及通过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文化认同,文化保护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相关部门和社会应共同致力于文化保护工作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治理效能的提升[2]。

(二)价值观念的传承者

文化保护在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传承和弘扬价值观念的关键力量。每个文化都包含着一套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包括道德规范、人际关系、责任感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文化的保护社会能够将这些价值观代代相传,确保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丧失,有助于形成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一个社会中,共享的价值观念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为个体提供在面对各种情境时的行为准则,通过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可以引导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同理心和公民意识。

许多文化中蕴含着对创造力和创新的鼓励,这些潜在的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追求新知识、尝试新事物的勇气,通过对文化的保护社会可以传递这种积极的价值观,为社会创新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社会能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层面促进价值观的传递,不仅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提高整体治理效能。

(三)教育和启发的平台

文化保护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价值观念的手段,更是教育和启发的重要平台。文化作为知识和智慧的仓库,通过文化保护社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丰富的教育和启发平台,使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这种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公民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自己根源的途径,文化教育能够向人们展示过去的成就和失败帮助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發展历程,通过这种历史的认知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使其更加珍惜现在的成就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在文化的庇护下社会能够通过教育体系传递和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如家庭观念、孝道精神、社会责任等。这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在社会治理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3]。

通过对文化的学习人们能够拓展视野,增强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更有担当和创造力的公民提高整体社会的素质水平,一个文明程度高的社会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从而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包含着独特的智慧和体验,通过将这些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四)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文化保护不仅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是文化创新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崇,社会能够在保持传统价值的同时激发创新的活力、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经验和艺术表达,这些都是文化创新的宝贵素材。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社会可以挖掘出新的创意和发现,为文化领域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土壤,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学等领域还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人们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激发创造性思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培养人们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具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活应用和重新解读社会可以创造出新的科技和商业模式,通过这种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社会的产业水平还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文化创新也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迈向更加先进的科技水平。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借鉴社会能够形成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社会文化,有助于吸引不同背景和观念的人才推动社会在多个方面的创新提高治理效能,并且开放的文化氛围还能够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社会在全球层面的影响力。

三、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全球化对文化保护的影响

全球化在当今社会的推动下对文化保护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文化输出导致各地的文化趋向相似,失去了原有的独特性。这种同质化的趋势威胁到了每个地区独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大,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商业化的对象。商业导向的文化生产往往偏向于迎合大众口味,从而忽视了文化的根本性质,使得文化变成了被消费的产品而非精神的传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品和信息能够轻松传播,但这也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在信息洪流中被边缘化。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量可能使全球化的文化主导影响更为深远,而本土文化相对于大众化的全球文化可能难以维持其独特性。

为了应对全球化对文化保护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可以通过在学校、社区和媒体等平台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骄傲感从而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相关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文化保护得以有效贯彻执行。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可以将本土文化传播到全球范围,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关注,有助于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4]。

(二)科技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科技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一系列挑战,随着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因为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娱乐和虚拟社交来满足文化需求而非传统的文化体验。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洪水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面临着巨大的信息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信息碎片化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触短时、碎片化的文化内容,而对于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兴趣。

在应对科技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时,文化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以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更现代、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如通过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年轻一代更容易接触和理解。数字化还可以帮助保存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将传统艺术品、手工艺品等数字化保存,以防止其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消失。文化保护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开展广泛而有趣的文化推广活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曝光度,如社交媒体、在线平台等工具可以用于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短视频、博客、社区等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有助于在年轻一代中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增加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通过在学校和社区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可以使年轻一代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够建立起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备受关注。经济迅速增长可能导致对传统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文化遗产面临破坏和消耗的风险。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常伴随大规模建设和土地開发直接威胁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能引发文化的快速变迁,传统价值和习俗受到冲击社会价值观深刻改变可能导致文化的淡化和失落。在寻求解决方案时,需要认真权衡经济增长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不至于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失去其独特的历史和价值[5]。

为了在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平衡可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传承。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的明确保护范围和标准,有效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旅游等方式使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传统的精神遗产,更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提高公众对文化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的文化保护共识,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更广泛的参与文化保护工作。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从而共同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文化保护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共同认同和凝聚力、传承价值观念、提供教育平台以及推动文化创新,社会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挑战。在文化的滋养下社会将更具韧性和创造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加强文化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参考文献:

[1]赵强.社会治理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吉思汗祭典”项目为考察中心[J].民间文化论坛,2023(4).

[2]瓦尔迪马·哈夫斯泰因,吴世旭.社区赋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方协商与社会治理[J].民间文化论坛,2022(4).

[3]郭益欣.现代社会治理需求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再审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6).

[4]何东平,李亮国.市域社会治理的地方立法模式及其完善[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5]李芳,李影.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镇社会治理:回顾、困境与前瞻[J].社会治理,2021(8).

作者简介:刘维(1988—),女,汉族,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阜新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文化。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文化保护社会治理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衰落成因及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基于文化保护理论的中国民族舞蹈音乐的根植与再造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