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法无定法到象无定象

2023-02-28白海

客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写意写生

白海

摘 要:本文通过引用法无定法、象无定象两个概念,应用于中国画审美领域的意义展开探讨。简要阐述笔者在传统经典中列举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个案画风与上述概念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托,对自上个世纪中叶延续自今,高校中国画写意人物写生训练的主流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及其理由。

关键词:法无定法;象无定象;写意;写生

一、法无定法、象无定象中的美学意味

法无定法与象无定象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佛家《金刚经》与道家《老子》。前者倾向于方法论的立场,后者则更多的指向世界观的构建。但二者又互有因果与连带关系,不可分割且相互作用,以中国古典哲学两个重要支点身份,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延续。限于篇幅,笔者在此只列举出与之相关的众多典故广为熟知的几例加以简陈。

南齐谢赫在其论著《画品》提出的"六法"中的前三法即包藏了法无定法﹑象无定象的哲理于其中。首先是“气韵生动”,气韵这个在当时用于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词,被谢赫转用于绘画作品的整体内在韵质,加之于生动二字修饰,表达了谢赫心目中绘画作品最高的美学形式原则。而气韵与生动这两个词本身所体现的抽象性与可联想性,即使时至今日该词依然具备学术意涵生命力的价值。它们意涵中的不定性(非确定性)、超越性正是法无定法、象无定象的观念基础在其内部的扎根助推的结果。如果说,气韵生动是上述两个观念在绘画中总体与道的层面诠释的话,那么“骨法用笔“、”应物象形”则是从细节与术的层面去充实的写照。笔者认为,前者假借绘画用笔“骨力”之美来强调这种骨力美的源头是来自于用笔间的对比与变化的特性。后者则是在保有变化为上的立场上,为其理论附上了个人想象力的魅力,强调意象性造型倾向的必要性。应物象形是画家在绘画中对造型的主观关照,它是象无定象观念绘画上的延伸。其中象形之象,而非是其形,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要领。

当我们将考察的目光转向清代画家石涛著作《石涛画语录》时, 不难见出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几句影响至今的名言,皆与“象无定象”、“法无定法”的精神息息相关。首先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将画家心目中强烈主观意志的独立性与他背后的审美学统建立起明晰的比照关系,即“我自用我法”。“我法”在此处以艺术语言之独立性身份与艺术创造相连接。对于画家来说,其实践性与不确定性则上溯到无定法的层面。其次,在他提出的“一画”与”搜尽奇峰打草稿"两个概念里则更多地体现了"象无定象"宇宙观的启迪。“一画”意指上升到心灵层级的作品,即画从于心。”奇峰"与"草稿" 指代诸象汇集于个体心灵的过程,对于石涛来说,它是通向审美心灵化必由之路。既是“定象”转化为“无定象”的前奏,也是达成这种境界的支撑。

近代国画大家齐白石有“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笔者在本文无意评判前半句的意涵倾向,旨在后半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上简要探讨与本文主旨的关系。妙字与神字皆为古典美学思想中对杰出意义的表达。认识到笔墨意趣的似与不似之妙,也并非是齐老个人首创,而是他对中国画千年审美传承从个人理解角度的语汇表达。就好比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的“见用于神,藏用于人…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等句。都是从实践总结的角度,用语词来表达对意象审美概念传承的体验。这里的“似与不似之间”生动地诠释了从“象无定象”理念推及至“法无定法”综合呈现的循环。

二、“象无定象”、“法无定法”在古典作品中见出

鉴于本文篇幅与主旨,笔者无意在历代绘画众多精品如数家珍地进行罗列。而是在古典写意人物画作品中选出两件具有代表意义且对后世的写意人物画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品,做概括的分析。

宋初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是距今可考最早以人物为表现题材的纸本水墨写意作品。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能开一代先河,即是其从法到象的层面与院体细密严谨一脉的鲜明对立。从绘画语言与认识领域为绘画审美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空间。当我们观想此图,其总体呈现出从法的展呈,综合到象的生动演绎。用看似潦草却极具力度与节奏、虚与实、疏与密、简与繁、快与慢关系变化的笔法,表现画中人物小憩与冥想的精神状态。在实现上述笔法关系配置过程中,石恪对笔形的讲究可谓也是独具建树,笔锋的聚散、提顿、转承及规模的变化上豪放而独具新意。开创了大写意人物画简洁而富于变化,果断而不空洞的韵致。画中用平易自然的墨色配置来衬托笔法之跌宕,用莫测变换的笔法综合出作品意义上的“法相”之象。

如果说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是从局部若干法的共建,上升至象意义上的体验。那么,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则是法藏象中、以象生法的不同审美体验。这种视觉体验,原于梁楷在画中将本就讲究简笔趣味的画面精简到极致。相比石恪作品中点线面相辅相成的笔法聚集方式,梁楷在《泼墨仙人图》中则另辟蹊径,主观弱化笔法的点线倾向,代之以概括的大笔润墨的组合,即以面的变化为主的莫骨趣味。单纯而洒脱的面的拼切组合与墨韵的浓淡自然间,联袂交织出画面去繁就简后的玄妙气象。

如果说这两件作品中所展陈"法"与"象"的交织关系是一种结果,那么我们就要追问,生成这一关系的基础为何?笔者看来,即是对生活的蒙养。其工具则是我们的心灵。这两张作品的共同之处,或者说达成情感共鸣之处,在于画家所迷恋的超乎常人的情感洞察力与情绪联想意志。它们使得意象性审美的观念在海量实践的加持下,实现了它的视觉化呈现。

三、给时值当下的教学带来的思考

艺术的历史固然不能替代当下,但历史作为文明与人性过往交集之镜,为转念即成过往的当下标注出可贵的坐标。正因为这些带着千年洗礼的经典被我们视为传统中瑰宝,如何将其中精粹吸收并应用于教学,便成为此专业领域的教学者需构建与完善的要务。

笔者看来,首先我们要从某些约定俗成的所谓“经典”的教学系统中跳出来。寻思这些系统与当下的文化与学术环境间存在的断层关系。比如说,半个多世纪前所推崇的西方写实观带入水墨人物画教学模式,适应的是当时大一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历史背景。其与当下文化背景间则存在着巨大的断层。仅此一点,便敦促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严肃地思量其有待改革的迫切性。正如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法无定法对绘画来说,本身就保有艺术语言的延绵与变换的魅力,更何况刻舟求剑的刻板挪用与艺术的创造性本质间尖锐对立?在没有西方写实观的中国古代难道就没有精彩的写意人物作品?我们何时才能从照顾这个专业“八股”的应试心态和其它目的中醒悟并扭转该专业教学中写生与创作观?

其次,该系统中写生训练的对象,多年以来依然停留在教师指定单一的教学模特儿模式。殊不知,此模式同样也是系统历史惯性影响下的产物(在此不做展开)。统一与被动标准化直接影响学生在课程中发散性思维与蒙养生活的训练目的。在人人皆可便捷地制作或获取高质量照片与视频的当代,写生对象素材与个体(训练者)生活间可轻松达成无缝连接。在该专业训练初期便使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进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状态,构建自己的写生世界,已不是空穴来风似的纸上清谈,它只需要教学推行者转变一下思维和相应调整教学规划的问题。

对那些持有只有面对面作画(训练者与模特),刻意摆好某种姿态才能达成写意人物画写生目的之词的个体来说,他所保有的安全感与规范意识恰恰阻碍了写意一词内在基因的正常生长环境之形成。

四、结语

黑格尔有句名言:“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呈现。”理念背后依附着与时代文化环境相关联的反思性人文活动的生成属性,为审美艺术教育这一以培养创造性活动为目标的事业,提供了宏观支撑。而往往在历史流传的经典哲思,诸如《金刚经》、《老子》之中,有心人不难发现解锁疑问与开启理念生成的钥匙,它们往往是醍醐灌顶的那一两句话语。正如同蛰伏于“法无定法”、“象無定象”寥寥数字中的未尽思绪一样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金刚经》、《老子》、《苦瓜和尚画语录》清/石涛 著 吴丹青/注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 版次2013/12/1 、《古画品录》谢赫 著 王伯敏/注释 人民美术出版社 版次2016/01

猜你喜欢

写意写生
浅议中学美术引入室外写生教学的重要性
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论王铎草书艺术中的入古出新
对楚汉艺术中写意元素的探索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写生与美术教学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用中国画写意画法配合CG技术表现非洲自然风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