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素描教学三种基础能力的培养
2016-12-17张宁
摘要: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绘画和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纵观世界素描教学历史,尽管有关素描课程设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有关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纲要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是在素描教学中注重临摹经典作品、写生和默写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既是继承人类文化的需要,也是学习与创作统一的内在要求。只有走出单一能力培养的局限,现代素描教育才能走出很远的探索道路。
关键词:素描;临摹;写生;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6-02
素描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它是绘画、艺术设计等学科的基础教学中是一门起步课程,是所谓基础的基础,因而历来受到重视。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的教学会有各自的侧重点,需要总结交流而相互启发。
一、学院素描教学的渊源
在西方美术学院的发展中,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关于基础能力培养的纲要基本没有变动。达·芬奇在16世纪初制定的美术学院最初的教学构想中,提出了关于三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他认为:“为了熟知事物之优良的方面,年轻人首先必须学习透视画,学习每一种物体的尺寸,其次学习大师的手法。为了确定已学到的事物的比例,要从自然中学习,然后观看不同大师的手法一段时间,最后去实践与创作艺术作品”。随后,学院教育在多国兴起,代表性的是法国和德国。17世纪以后,美术学院在法国蓬勃兴起,其教学方法是低级班与高级班分开教学,低级班学生必须临摹教授的画稿。高级班则主要是人体素描。学生先临摹素描,再画石膏像,最后画真人写生,这样的顺序被看作是学院课程的基础。18世纪,德国兴建美术学院。1700年柏林皇家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有初级素描、临摹素描原作、素描石膏写生、透视、解剖等课程,到1800年该校开设的课程有衣纹课、图画馆的素描与绘画课、古代艺术、人体素描写生课、透视课、素描临摹课等,素描临摹课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美术学院的石膏写生课程不仅是写生的内容,也是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德国艺术史家施普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艺术的一般原理,这些恐怕再也没有比希腊人阐述得更完美了。因此,在开始研究大自然以前,学校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西方古代艺术的精华,特别是对人体艺术审美观念的理解,几乎全部反映在古希腊、罗马所依存的雕塑之中。对这些雕塑作品的写生,就意味着对古代艺术精神的学习。
自从西方的美术学院教学体制引入我国之后,素描教学兼收了国外先进教学方法。西方传统的写实素描在20世纪初由徐悲鸿等艺术教育家引入中国,50年代以后,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进入美术教育体系。该教学体系着重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察和再现,其教学目的可概括为:素描首先就是在全面研究实物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的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眼睛的正确观察训练和描绘方法的培养[1]。二十世纪80年代后,中国陆续引进了美国伯纳德·奇特、英国菲利普·罗森、美国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等人的素描教学。伯纳德·奇特在他的著作素描艺术一书中写到,素描教学应该从的各表达语言入手,包括对各种画材的运用,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形式因素。即让学生相信素描是一种艺术,不是可以习得的技巧或技能。菲利普·罗森在素描艺术中指出,素描是美术的基础,乃因为你在绘画或雕塑之前均必须会画速写,然而素描不只是其它那些艺术的一种预备步骤,他也是一种艺术。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素描教学目的明确,就是让学生初始就从接近理解绘画传统中杰出的作品入手,用起点很高的要求让学生们完成学习训练任务。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其一,欧洲古典的美术学院教育,素描基础课程的训练中有石膏写生、人体写生、素描临摹、透视和解剖课从未发生过变化。其二,西方美术学院的素描临摹是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石膏写生课程既是写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写生成为学院素描教学的固定内容;实践与创作作品是最终落脚点。
二、素描教学的三种能力培养
(一)临摹经典作品的能力。
临摹的目的在于对传统文化中造型观念的理解、认识与学习,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素描教学中,安排临摹经典作品,被一些人认为是浪费宝贵的素描教学时间。其实,文化不是天做之物,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素描亦是如此。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到至今,形成了一个个划时代的素描高峰,积累了大量的素描经典作品。临摹这些经典作品,要从读画开启。读画要从艺术和技术两个角度着眼。艺术角度是指对于一幅素描主题、意境的把握或情感的操控,也就是艺术处理。技术角度是指表现技法,主要包括材料选择、绘制步骤、全局把握、细节刻画、绘制思路、绘制方法等。通过认真研读浓缩在大师作品中的素描艺术与技术,会使学生逐步建立头脑中“好”的标尺。
(二)写生能力。
写生能力,主要在于如何将看到的现实事物转化成绘画的造型语言,或者说转换成设计的视觉语言。对于写生能力而言,涉及方面多,但观察和表现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问题。
首先,来探讨素描的观察。素描中的观察,不是一般的看。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活动,一般有“整体观察”、“比较观察”、“透视观察”、“特征观察”等方法,这些方法是用来训练学生用造型的眼光去感受和认知对象。正如德加所言:“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
其次,来探讨素描的表现。在中国素描教学中,探讨和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是“明暗”与“结构”的孰轻孰重上。提起明暗素描,也称作调子素描、全因素素描、光影素描等,是通过光线照射物体所产生的黑白关系来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方式,能取得生动、完整、真实的画面效果,对提高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是很有效的。而中国艺术家了解“结构”这一概念相对较晚,上个世纪50年代,马克西莫夫到中国讲学,他在素描教学中提出“结构”概念,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听到的素描术语,并做过专门解释,以后“结构”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素描教学中逐渐广泛运用。[2]上世纪70年代,留德归来的舒传曦教授就将结构素描带到了中国的学院教学中。[3]他认为“结构”是物体的结合与构造,物体是按照一定的构造将各种复杂体积结合在一起。当“人”作为造型艺术的研究主体时,人的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解剖结构。二是形体结构。认识结构是画好素描的前提条件,只有把结构规律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既符合客观规律,又鲜活生动的作品。[4]实际上,无论是“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与达·芬奇提出的“从自然学习”理念一脉相承,都是认识世界、研究自然和表现在自然的一种方式。
另外,素描写生作为认识自然的手段,不仅对绘画类专业意义大,而且对设计类专业依然具有基础性作用。正如阿尔文所说,人体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世上最完美的研究对象。知道如何画人体的人,便会了解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关于比例与形式的全部知识。
(三)默写能力。
默写能力,包括记忆构图能力,是素描教学的综合能力检验,是自由、自如的创作阶段。这里的“默写”更多的具有“创作”、“创新”的意思。学习与创作之间的统一是素描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尝试以及创新经验的积累。在创作过程中,潜在的创新意识会被人意识上的惯性、思想上的守旧、行为上的懒惰等阻碍,只有通过素描教学中设置相应课题的激发才会释放出来,并且,还要走出单一的以写生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局限,现代素描教育才能走出很远的探索道路。
结论
素描作为美术类或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培养学生临摹经典作品的能力,是传承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写生能力,因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去研究自然,选用合适的技法去表现自然;培养学生默写的能力或创意的能力,应该把被动地再现变为激情地创造,为素描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还应该把临摹、写生和默写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素描教育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赵建,张宝洲.素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5.
[2]靳尚谊.从发展中看素描和素描教学[J].美术研究,1994,04:3-6.
[3]吴维佳.论结构素描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101-103.
[4]陈朵朵.改造契氏素描构建结构素描——浙派人物画造型基础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02:124-127.
作者简介:张宁(1972- ),女,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油画技法与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