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合之众”: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暴力分析

2023-02-28王玥涵

客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

王玥涵

摘 要: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发声的平台,但也带来了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产生,对事实的曲解和舆论的失控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的反转现象频发,新闻事件的反转过程中网络舆论也呈现出诱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规律。本文以“网红造谣性骚扰案”中的网络传播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为指导,对反转新闻事件中网民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网民群体因相同情绪关注热点事件,群体意见初步形成,随后受群体领袖意见的影响,网络“乌合之众”推动舆论逐渐发酵渐至顶峰,在真相明朗后群体情绪又逐渐平息。此外,笔者尝试从政府、新媒体和网民层面就如何防治网络舆论暴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降低反转新闻的发生频率和网络“乌合之众”危害,推动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舆论暴力;网络“乌合之众”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规模达64.5%。当今时代,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越来越强势,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渐被取代,各种传媒网站和APP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传媒工具。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民众发声变得更容易,网络舆论也扑面而来,舆论的失控带来的是对事实的曲解,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一定威胁。

最近几年来,经常出现反转新闻,原本被坚信的言论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被反转,网民的一呼而上也最终变成一场闹剧。在相关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上各方的关注点迅速聚合后爆炸,引导了网络舆情,“网暴”“社会性死亡”等事件层出不穷,网民们的“群起而攻之”和反转后的“一哄而散”给事件当事人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中,笔者以近年具代表性的“网红诬告性骚扰”案为例,探究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在不同阶段的形成机制,并尝试提出可行的应对对策。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1)反转新闻

虽反转新闻这一现象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对于反转新闻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有共识。有学者认为反转新闻是因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背离了真相,也有学者认为反转新闻只是随着事实的变化,网民的舆论和行为出现了反转。本文对反转新闻的界定是随着调查的推进,新闻报道的事件要素出现变化,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被推翻的过程。

(2)网络舆论暴力

关于网络舆论暴力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暴力主要体现为舆论导向的偏离,出现“多数人的舆论暴政”,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暴力主要是指社会热点事件的当事人被网民偏激的言辞辱骂或诽谤。本文将网络舆论暴力定位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网民以不理性的态度向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网络暴力攻击,主要表现为言辞的激烈辱骂。

2.理论基础

“乌合之众”最早由法国大众心理学家古斯拉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出。勒庞指出,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所谓“心理群体”时,他们不再是原來的自我,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他们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勒庞把这样的群体称为“乌合之众”。在勒庞的理论中,个体进入群体意味着有意识人格的消失和无意识人格的得势,群体外在表现为盲从、激动、易受暗示等感性化特征,心理上多体现为执拗、顽固、易受影响等无意识特征,群体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个体也会被群体裹挟,逐渐成为“无意识的玩偶”。

在本文中,反转新闻中实施网络舆论暴力的网民与勒庞笔下无理性的群体高度相似,因此,这群盲目跟风的网民群体被视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乌合之众”,也是反转新闻中网络舆论暴力的主要实施者。

(三)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反转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转新闻的成因及有效对策;二是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及其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三是反思媒体在反转新闻中的角色。

万晓燕、王胜源界定了反转新闻发生的场域,认为反转新闻更多的集中于一些话题性事件,比如关乎日常生活的、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和与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这些事件本就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在事件模糊不清时网民更容易受到舆论引导的影响。王天定则确定了反转新闻的传播渠道,认为传统媒体地位的下降印证了微博等媒体的崛起,微博和豆瓣等新媒体成为了舆情发酵的重要场地,平台的匿名性和发表言论的便利性是网民偏激情绪的起点,。基于新媒体的特性,李斌、陈勃认为反转新闻不仅传播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受众群体也非常广泛,此外,媒体也会对此格外关注,舆论逐渐向极端化和一致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中上产生较大反响。新闻的反转通常伴随舆论的反转,网民则是推动舆论反转的中坚力量。汪明艳等从网民行为意愿视角出发研究反转新闻的网络舆论极化现象,发现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外在的诸多信息给予了网民刺激,内在情绪也随着网络中的互动逐渐发生变化,激动的情绪在网民群体中蔓延,容易导致出现群体的“声讨”,但当新的证据出现时,网民的态度和行为又会发生逆转,网络舆论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当前学界对于反转新闻的研究多着眼于新闻本身,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则有所忽视,但在国家重视网络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有效治理网络舆论暴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迫在眉睫。本文以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为基础,重视社会因素对实施网络舆论暴力群体的行为选择的影响,对“网红造谣性骚扰案”的舆论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力求厘清反转新闻中“乌合之众”的产生原因,并尝试从政府、新媒体和网民三个层面对改善此现象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网红造谣性骚扰案”中网民心理分析

2020年11月,在COS界有着较多粉丝的女网红“小慧君”在网络发声,自称受到MCN公司总经理孙某的性骚扰,出于对“弱势”女网红的同情和对“无耻”公司领导的谴责,网民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日益增长。随后,一场直播中“小慧君”连线同机构的网红夫妇“巧乐兹”,虽假装互不认识但却共同谴责公司总经理,网红夫妇姚某和陈某随后更是公开发表视频表示支持,此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民开始对孙某进行了长达200多天的谴责和谩骂。

随后两年内,“小慧君”凭借虚构性骚扰获得的关注度成功涨粉900万,孙某在微博的屡次“伸冤”却引来了更多的网络暴力,孙某本人不仅受到了家人的冷眼相待,其事业也遭受重创,本处于上升期的公司宣布倒闭。2022年6月,事件发生反转,网红“小慧君”的同伙公布了谋划的聊天记录截图,孙某也借由新的相关证据提出上诉。法院认定,经核查,女网红“小慧君”指控的孙某性骚扰一事为虚构,意在利用舆论施压相关公司,实现“低沉本”解约的目的。女网红“小慧君”的千万粉丝账号被封,央视网等诸多官方媒体也点名批评此种造谣让真正需要维权的人难上加难,至此,真相水落石出。

反转新闻一般按照“事件发生—媒体初始报道—初始舆论形成—事件拐点—舆论反转”模式推进,随着事件的反转,与其相关的网络舆情也相应依照“诱发—发展—爆发—平息的模式”进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网红造谣性骚扰案”中的网络舆论便经历了反转舆论事件中的各个环节。

(一)网民心理的诱发期

2020年11月,在COS界很火的女网红“小慧君”在网络发视频哭诉被老板孙某性骚扰,并强迫她签订霸王协议,为了让更多的网友为自己发声,她公布了很多的聊天记录截图。纵然只是这位网红的一面之词和一些无法辨别真假的网络聊天截图,但“网红、男领导、性骚扰、COS”等关键词组成了一幅颠覆短视频行业正常职场情况的图景,网络民众对男领导欺压弱势女网红产生了极大的愤怒,虽然有些许质疑其中破绽的言论,但大都受到了多数网民的抨击,舆论的锋芒逐渐指向了“可恶”的孙某。在此阶段中,个体心理存在着普遍性的愤怒心理,这种愤怒心理也在逐渐上升为群体意志,群体初步形成。

(二)网民心理的发展期

女网红“小慧君”对孙某性骚扰的控诉逐渐发酵,孙某在微博的伸冤不仅无人理会,反而招致了更多的谩骂。在网民心理的发展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出现,更是引导了舆论的风向。一次直播中,“小慧君”与知名网红“巧乐兹夫妇”连麦,两人均表示不认识地方,但“恰好”知道大家所属同一机构时,“巧乐兹夫妇”也严重表达了对公司的不满,力挺“小慧君”的言论。当时,“巧乐兹”夫妇因其正能量的形象被诸多关注、喜爱和信任,有了这一助攻,愤怒的情绪在网民群体中迅速传染,群体也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流行意见。此后,网络民众纷纷表示支持 “小慧君”,并对孙某进行言辞上的激烈辱骂。此时,基于网络民众的无意识和从众心理,非理性情绪占据了上风,这一群体幻想通过对孙某的网络暴力实现所谓的正义,并未理性地思考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网民心理的爆发期

女网红“小慧君”在控诉性骚扰后的两年内涨粉900万,其公布的关于自身的抑郁症诊断证书也将舆论推向了顶峰。当看到她出示这个证明后,网民们一边倒地支持“小慧君”,对其领导孙某的网络暴力也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网友拒绝接受孙某在微博的“伸冤”,网络舆论也日趋极端化。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孙某与对方解约,被家人冷眼相看,公司也因为名誉严重受损而倒闭,原本大好的事业毁于一旦,他也因此成了大家口中的“最惨老板”。

(四)网民心理的平息期

为了找出事情的真相,孙某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中,网友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别处,原本的同质性群体出现异质性特征,群体的愤怒和同情等情绪也逐渐趋向平息。然而,事情在不久后出现拐点。“网红造谣性骚扰案”中的策划者之一提供了几人在微信群中策划的截图,“小慧君”和“巧乐兹夫妇”自导自演的闹剧也就此落下帷幕,2022年6月,法院认定女网红“小慧君”虚构性骚扰的事实成立。此时,女网红“小慧君”只是在微博平台发文反驳,意图笼络人心,但并未通过任何官方渠道申诉。人民网、红星新闻和央视网都点名批评了“小慧君”的造谣行为,称此事会让网友陷入“狼来了”的困境。事情发展至此,真相水落石出,原先群情激奋的网友一哄而散,群体情绪也就此平息。

通过梳理“网红造谣性骚扰案”,笔者发现在此反转新闻的各个阶段,网民群体有着较为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在诱发期,随着女网红的控诉和营销号的误导,网民们出于愤怒和同情等情感开始一同关注此事件,并对质疑此事件中破绽的网络言论进行自以为正确的抨击;在发展阶段,随着另一正能量形象网红的支持和力挺,舆论开始大范围发酵,群体开始对孙某实施网络暴力,企图通过此手段实现他们心中的正义,但此时,群体的动作并不大;在爆发期,舆论随着种种因素被推向高潮,群体的从众心理也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此时非理性情绪占据上风,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民众将自己的情绪肆意地宣泄出来,对孙某进行“讨伐”,孙某的生活和事业遭受重创;在平息期,真相水落石出,网络舆论日渐平息,网民的注意力也很快转向别的社会热点事件,对此不再关注,但近两年来网络舆论暴力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却是无法挽回的。

三、防治反转新闻事件中网络“乌合之众”的对策建议

在反转新闻事件中,态度偏激的网络“乌合之众”有着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个人而言,网络舆论的暴力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生活,也会对工作和事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媒體行业而言,追求新闻一时的热度会在行业内部树立不好的标杆,影响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和长远的发展;对社会而言,群体偏激的情绪会污染原本和谐清净的网络空间,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遏制反转新闻事件中网络“乌合之众”的出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为此,笔者从政府、新媒体和网民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各方的努力下共同建筑美好的网络空间,让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更多造福社会。

(一)政府层面

1.增强政府官员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反转新闻中的网络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顶峰的,而是有着从平淡到爆发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打破了社会各界的信息壁垒,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网络民众能够迅速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并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转发和评论。或许事件爆发之初,网络民众都处在一个观望的状态,看到其他网络群体、新媒体和政府的应对时,再逐步转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因此,从事态发生之初,政府官员应加快对网络舆情信息和民意的甄别和回应速度,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从官方的角度对热点事件做出指引,迅速了解调查和发布事件的客观情况,遏制谣言的传播速度,稳定网民的情绪。

2.制定系统的法规以规范网络舆论

虽然我国公民有一定的言论自由,但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部分网络“乌合之众”对热点事件当事人进行言语辱骂和人身攻击,有的甚至搜索暴露他人隐私,这都对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民众在网络上的言语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网络空间保驾护航,从而更好预防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产生。

(二)新媒体层面

1.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质量

现如今,很多媒体的报道更多是为了“博眼球”,吸引更多的流量,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这并不是个例,而是行业失范现象。在网络的快速传播环境下,必须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高质量,必要时可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报道者,设置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以此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更多“标题党”的出现。

2.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在新时代下,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接替了传统媒体,向大众传递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相关热点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受众广,年龄层次复杂,许多网民并不具备对正确信息的甄选和判断能力,往往随波逐流的在网上发表自己并不成熟的想法,或是跟随大众对热点事件当事人进行网络暴力的攻击。新形势下,更要求新媒体坚守行业自律,在发布之前多方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从多个角度对事件的真相进行报道和解读,从而降低热点事件“反转”成为“闹剧”的概率。

(三)网民自身层面

1.家长作“把关人”,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许多青少年早早的拥有了手机,开始了网上“冲浪”,然而,其自身心智并不完全成熟。许多社会热点事件已经曝光,青少年的态度往往跟随社会大多数人的言论走,在舆论的鼓动下人云亦云,成为了网络“乌合之众”的一员。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网络责任教育,引导其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做文明网民,不在众多繁杂的网络声音中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对真相的客观判断。

2.树立高度的网络责任感

广大网民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应树立高度的网络责任感,对一些重大的舆论事件不随意发表评论,不随意谩骂谴责他人,网络“键盘侠”并不可取,在未获知事件的真实全貌之前,静观其变,不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对他人进行审判。杜绝网络“乌合之众”现象的产生,需所有网民共同努力,不乱用自己手上的“麦克风”。此外,广大网民也应接受相关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对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时刻保持自己理性的判断。

四、总结与讨论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各方信息扑面而来,反转新闻事件频频发生,而网络“乌合之众”则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反转新闻的逐步推进,网络民众的非理性情绪逐渐占据上风,在所谓的“群体流行意见”下逐步将舆论推向极端,出现了相关的网络暴力现象。通过对网络舆论暴力产生过程的解读,笔者发现这并不只是因为群体的“无意识”影响,也显现出了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些矛盾。

对此,政府应增强官员对危机的回应和处理速度,建立系统的法规予以规范和指引;新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的审查;网民也应该树立网络责任感,家长做好“把关人”,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唯有这三方共同努力,才能降低反转新闻的发生频率,降低网络“乌合之众”带来的种种危害,从而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王国华,吴丹,王戈等.框架理论视域下的虚假新闻传播研究——基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06):56-64.

[3]江汉超.“反转新闻”与传统媒体人的价值[J].中国记者,2016(03):90.

[4]张攀,许展.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暴力预防及治理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09):161-163.

[5]聂亮.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因素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06):23-25.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年版

[7]万晓燕,王胜源.反转新闻:传播特征、概念辨析与问题指向[J].中国出版,2017(08):35-38.

[8]王天定.對话时代、权力博弈与反转新闻[J].青年记者,2016(21):20-21.

[9]李斌,陈勃.“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编辑之友,2016(08):58-61.

[10]汪明艳,余丽彬,朱译冰.舆论反转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9):106-112+119.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网络
反转新闻再思考
也谈地方报媒对“反转新闻”的把握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