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2016-11-30张杰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

张杰

【摘 要】本文从2016上半年发生的网络反转新闻入手,分别从媒体报道内容失实、媒体从业者道德失范、媒介环境失衡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尝试分析出媒体责任缺失的精神实质和深层原因。以传播学视角,从行业自律和从业技巧等方面探讨传统媒体应如何巧用网络媒介建立新闻传播良性循环机制、重构媒体责任和重塑媒体公信力。

【关键词】反转新闻;媒体责任;缺失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3-02

近年来,新闻反转剧频频上演。仅2016上半年,就有“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东北“天价鱼”事件、“礼崩乐坏”的农庄等数十件新闻被反转。反转新闻的出现,不仅让民众对媒体执业能力产生质疑,也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通过对反转新闻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反转新闻往往始于网络发帖,通过社交媒体急剧扩散,随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达到舆情高峰,其后几天内,随着对新闻事实的不断挖掘新闻真相被揭露,报道媒体被反转打脸。由此可见,专业媒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对反转新闻的发展和传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传播碎片化、直播模式常态化、个人传播便捷化等新的媒介特征的出现让媒体从业者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矛盾尖锐,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坚守媒体责任和道德规范不动摇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媒体责任缺失的表现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共发生反转新闻20多起。①其中1月1起、2月5起、3月5起、4月1起、5月6起、6月6起,数量上呈明显上升趋势;社会民生成为反转新闻事件最常发生领域,占比90%;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舆论场,网络谣言升级,媒体推波助澜。

(一)媒体报道内容失实

与传统新闻严谨的制作方式不同,网络中(特别是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经常充满情绪化、夺人眼球、“标题式”的不真实信息,专业媒体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转载时必须经过深入调查和理性判断,才能将其定义为“真实新闻”进行传播。但是新闻真相的调查和理性判断需要时间,对新闻时效性的过度追求让不少媒体选择性地忽略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原则,导致新闻假象先于新闻真相而生。

例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新闻假象是发帖者“上海女”根本没去过江西;“天价鱼”事件中,新闻假象是游客酒后赖账打人;“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中视频是2年前的新闻等等,这些新闻假象最终通过媒体报道进行传播和放大,当新闻真相被揭露时,公众对媒体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和过滤信息能力产生质疑。长此以往,部分民众甚至会对媒体所报道内容产生抵触心理,民间舆论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实漠视并疏远,对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

(二)媒体从业者道德失范

百年前,李大钊所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相信是每一个媒体人都想达到的风骨与境界,事实上,当下的媒体平台却充斥着各种跟风新闻和媚俗新闻。当一个新闻热点出现时,各大媒体“一窝蜂”似的跟风报道,大量同质化评论涌现,这些评论缺乏创新角度和理性思辨,极易让受众形成审美疲劳;同时,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不少新闻标题充满暴力和色情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

例如,在“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第一次舆论发酵近24小时过程中,数十家媒体未经核实就对新闻进行转载报道。随后十几天中,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对其进行评论,仅有“前街一号”微信公众号提出新闻是否真实,2月20日,网信办确认此新闻为虚假内容。纵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反转过程,专业媒体的失职助长了虚假新闻的传播,同质化的肤浅评论在新闻真相被揭露时沦为笑柄。

(三)媒介环境失衡

自媒体时代到来意味着传统媒体控制的传播渠道的霸权时代结束。新媒体技术发展,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APP)垄断受众群体,但微信、微博占据绝对优势,受众大量流失;在以微信、微博为主体的新型社交圈的建立中,人们开始部落化与族群化,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群族内部的声音,传统媒体话语权位移;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传统媒体在与自媒体抢新闻的同时缺乏理性判断和严谨的求证过程,造成新闻反转,媒体公信力下降。同时,行业管制日益收紧、末位淘汰考核机制、评聘分开的评聘政策等行业压力不断增加,内忧外患中生存的传媒业陷入“集体焦虑”的情绪中。

二、媒体责任重构措施

(一)统一行业自律标准,建立自律机构

目前,在对媒体的管理上,主要通过各个主管部门分管不同的领域来实现。例如:新闻出版总署分管新闻、图书出版、报刊杂志、音像、印刷;广电总局负责广播影视行业;网信办负责互联网的管理;文化部负责指导文化市场的建设;公安部负责打击淫秽色情和不良信息。③此外,各部门下设各种行业协会。看似监管部门很多,极易出现监管过重或监管空白的两极化管理问题,就自律公约而言,就有《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律公约》、《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北京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等数十种之多。就目前出台的各类媒体自律公约来看,多以部门或行业的规定或暂行办法为主,缺乏整体立法的宏观调控。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媒体行业自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统一的行业准则。

其次,加强行业自律还应有具备执行能力的自律机构,并由公众负责监督。自律机构应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并受到法律的支持,主要职责是对自律条约进行制定或修改,对媒体行为进行监督及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自律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估媒介行为,能够代表行业最高水准,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最终建立起社会公众、自律机构、媒体从业人员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健全信息来源渠道,确保新闻真实性

实现媒体责任重构还应健全信息来源渠道,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建立新闻传播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方面,网络社会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模式,信息多渠道、网络化的扩散让公众的选择权得到了尽可能多的实现,同时也让不少民众在选择过程中更加困难迷茫:如何才能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效的、真实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网络本身的自净功能和网民的主观能动选择显然不现实,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媒体发声,做到新闻发布前调查取证、发布中理性客观、发布后跟进深化,避免反转新闻的出现。例如,在大部分反转新闻的前期报道中,较少或完全没有出现当事人的声音,造成主体信息缺位。由此可见,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健全难以保证新闻真实。

另一方面,互联网强势发展的根源正是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资源的整合与梳理,达到产能最大化。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媒体可以学习互联网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络:即个体网民既是开放的单一信息源,也是复合信息点。网民作为独立个体发布信息,当信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时转变为舆情热点;新的舆情热点形成,意见趋向相同的网民会自发结合成一种或几种主导型意见分支;媒体与各个分支发生关系的过程即是信息获取的过程。建立网络线性信息源不仅有利于信息的获取,还可以有效控制和引导舆情的走向,对媒体进行“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网民互动意识,重塑媒体公信力

公众的信任关系建立在信任方对被信任方承担风险能力的信念或期望之上。④公众信任度与对被信任方的认知成正比,对被信任方认知度越高,公众信任度越高;与公众期望成反比,当公众对某件事的期望值越高的时候,信任度降低。在我国,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新闻热点发生时政府发声滞后,媒体惯性沉默、民众诉求被边缘化,造成民众对被信任方(政府、媒体)认知度低。同时,反转新闻一般发生在与公众自身利益相关方面,公众期待值高,如春节假期期间,“城乡差异”、“假期出行”成为公众关注热点,此时的热点新闻带有明显时间特征;假期过后,公众关注热点开始分散,出现大城市、小县城两极化的地域特征,公众的期待值与热点新闻事件在时间上具备滞后性、在地域上具备差异性,因而形成反比关系,易形成新闻反转。因此,重塑媒体公信力需要建立与公众的信任关系,增强互动意识,让网民参与到新闻发布过程中来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增强网民互动体现在显性线上参与和隐性情感认同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网民信息表达渠道,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尽可能多地搜集网民意见、信息,满足网民的参与愿望;另一方面,网民的情感结构、情感倾向、情感强度影响事件的走向进程,媒体可以通过对网民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分布分析,掌握网民情感走向,实现隐性情感认同。

(四)拓宽新闻评论深度,做负责任的媒体

处于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想要从直播常态化、阅读碎片化、传播光速化的网络中突围,必须重视新闻评论,特别是要有深度评论意识。一方面,在信息过剩的全媒体时代,媒体工作由过去的“传递事实的过程”转变为“传递观点的过程”,一旦新闻事件发生时,专业媒体能否够迅速反应抢占舆论高地,成为意见领袖,决定了媒体的生死成败;另一方面,媒体的评论需具有全局观和大局意识,既要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又要接地气、讲人话,能够得到普通民众的情感认同。例如在“雷洋案”中,媒体评论一改过去大而化之的官方腔调,出现了“权威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新华社)、“正义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民日报)等直面时弊的尖锐点评,这些评论不仅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也让民众对媒体、对政府重拾信心。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民众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人们既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对频频爆出的各种“反转新闻”充满怀疑和警惕。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是一个复合的工程,需要政府、媒体、民众的共同努力,在这其中处于关键位置的媒体要对“信源—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积极适应新的媒介环境,牢记职责,不忘初心。

注释:

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半年20起!新闻频频反转背后[DB/OL].hwww.rengzan.com/weixin.net,2016-7-05.

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男友家事件舆情分析[DB/OL].hwww.rengzan.com/weixin-show-id-18092.net,2016-2-15.

③喻国明,李彪.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④董新宇.电子政务如何影响公众信任[J].电子政务,2011(09).

作者简介:

张 杰,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中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反转新闻”的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