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
2023-02-28张莹
摘要:目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沿袭至今的音乐与美术学科,统一放置于艺术课程标准之中,并加入“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其不仅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相一致,还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创新实践,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特色,这是从教育客体到教育主体的回归,也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指向长期以来教育界存在的弊端,变革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要加强“新三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就必须厘清音乐教育与“五育”间的关系。方法:文章通过对音乐教科书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明确“新三科”的加入强化了音乐教育与“五育”的融合,使音乐教育拥有了更深层次的育人效用,能够推动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结果:在加入“新三科”的背景下,德育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音乐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劳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结论:文章对音乐教育和“五育”的双向构建,是造就新一代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五育”;艺术“新三科”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3
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增设“新三科”,不仅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一致,还强化了学校美育的作用。音乐是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要通过歌唱、欣赏等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中国教育发展中“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观念指向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即“片面发展”“片面育人”,偏离了“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1]。因此,推进中国教育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1 德育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三观养成的一种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发展的就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一代新人都有很大的影响。用音乐的魅力来表达革命理想,让学生得到积极的精神滋养,采用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将“新三科”纳入艺术课程标准,也让学校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性,使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课堂,而是可以被延伸至第二课堂。音乐与舞蹈、戏剧自诞生以来就紧密相连,校园的课本剧、音乐剧也离不开它们。2023年5月,杭州一所中学上演学子“戏剧之夜”,八年级学生演绎的课本剧《远大前程》,描绘了一个孤儿与一个罪犯之间的离奇故事。随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学生对金钱、友情以及人生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新三科”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经典艺术作品提高艺术素养,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编创时就注重将中国本土元素与西方艺术技巧相结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元素,教授学生中国古典舞中“提、沉、呼、吸”的身韵,编创一支与《梁祝》的旋律相契合的古典舞,让学生不但能够用耳朵欣赏作品,而且能通過肢体语言,对曲目表达的爱情的凄美与苦楚产生切身体会。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传说、器乐演奏以及中国古典舞蹈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和德育存在一致性和交叉性。一是目标具有一致性,即音乐教育和德育均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教育内容具有交叉性。在立德树人以及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崇高的人文情怀等方面,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注点一致,并且都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意识,使得学生向美、向善,富有同情心。三是服务主体具有一致性。音乐教育与德育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2 智育是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
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之中表示,“智育,亦称‘智力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2],这强调了信息的传达是智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智力发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平衡发育,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美国学者加登纳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人的七大智能中的前四类都与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从中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音乐教育,人难免智能低下。而美国学者乌苏乌及其团队则利用一个监测大脑神经活动产生的电信号的设备,来观察音乐和色彩如何影响脑部活动。他们发现,通过有选择地为被测者播放音乐,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会产生变化,这表明音乐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汲取养分,学习效果则是智育效果的具体展现,而影响学习效果的除部分智力因素外,还涉及众多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等。“新三科”的加入,使学校艺术教育一改之前音乐、美术两科割裂的状况,变得更具综合性、趣味性,育人性、实践性、文化性也得到明显增强。影视音乐是一种伴随影视艺术的发展而愈发成熟的艺术形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融入影视音乐能够激发学生了解与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对学生智育、音乐教育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例如,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丹顶鹤的故事》欣赏教学中,如果单纯以聆听音乐、轻声跟唱的方式展开教学,对学生而言过于抽象,使得其难以理解音乐内涵,甚至容易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倦情绪。鉴于此,可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个发生在江苏盐城的真实故事,使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应根据学习任务“初试影视技术”,学习运用影视技术呈现画面、声音与蒙太奇的知识,让学生围绕“生命的意义”这一主题拍摄制作简单的视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学生的思维,强化音乐学习效果。
将音乐与智育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等。反之,可能会严重削弱智育效果。
3 体育是音乐教育的体质基础
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语境下,都有独特的表现。其一,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适量的体育锻炼能改变学生的新陈代谢情况,提高人体机能。其二,适当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节奏变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逐年增加。鉴于此,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进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合成,使人体产生更多积极正向的情绪。其三,体育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是一种以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为先决条件的活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会自觉服从自身与团体的约束,从而使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
在音乐教育中,部分教学内容与体育有直接关系。瑞士的达尔克罗兹(Darkrotz)提倡“体态律动”,即把人的身体当作一种工具,在教学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律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变化等。例如,在苏少版七年级下册《春之声圆舞曲》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圆舞曲风格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律动,一组学生用手拍击节奏型将三拍子强弱弱力度表现出来;同时,另一组学生则根据乐句的变化改变转圈方向等,用身体的各种律动与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相对应,更直接地反映音乐表达的内容。
音乐教育还具有健体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美是一种精神的锻炼,而体育则是一种健与美的结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体育舞蹈”这一主题而言,学者李亚楠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实验时间为八周,最后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流畅度等皆有一定的积极变化。音乐的鉴赏教育促使学生的思想内涵在理解伴奏音乐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充实,从而使其动作表现得更加流畅、自然且优美[3]。当音乐在身体语言中流淌时,体育舞蹈也从动作表现逐渐上升为艺术表现,可见,对音乐的理解力能够对学生体育舞蹈动作水平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
综上,仅仅接受音乐教育可能会使人变得软弱,仅仅接受体育教育可能会使人变得暴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音乐教育与体育理念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 美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
美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可以通过美的事物使人感到精神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起到“入心、化人、怡情”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新三科”的出现重塑了这一理念。
“新三科”包括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内容,除了正能量影视作品带给学生的正向引导,影视艺术领域还拥有浩如烟海的优秀影视音乐作品,俞吾金先生提出的“哲学思维的四个触觉”中,第一点就是要认识天地自然,大量影视音乐都具有自然性,对于具备这一特征的影视音乐,必须结合具体的影视画面、情节才能彰显一定的审美意义。关于影视音乐的形象性,学者于润洋指出,影视音乐的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4]。因此,影视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相比,其独特性在于形象性的描绘。
从对审美个体的影响来看,影视音乐有以下几点作用。一是学生通过对影视音乐的欣赏,更容易引发精神共鸣。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音乐《送别》,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感人至深。二是影视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是启人向善、批判假恶丑的过程。例如,1991年上映的电影《烛光里的微笑》中的主题音乐《我怎样长大》,此音乐极具感染力,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三是影视音乐欣赏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例如,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红星歌》,雄壮中带着抒情,通过音乐仿佛能够看见一群少年扛着木枪,整齐划一地前进着,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革命教育,发挥革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的作用。总之,音乐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化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引入“新三科”,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刺激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情绪,促进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的正面效应,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5 劳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劳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是指在劳动活动中,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等因素的总称。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欲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添加的“新三科”,架起了音乐和社会生活沟通的桥梁,扩充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范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品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和劳动相关的音乐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使其更加愿意参与到劳动中,更好地体会劳动的意义及劳动带来的乐趣。例如,学习《澧水船夫号子》一课,学生可以通过排练音乐戏剧,掌握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与风格,对于“引号段、平水段、过滩段以及平板段”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通过戏剧实践,让学生用模仿的方式感受纤夫们面临的各种情况,他们在狂风暴雨中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学生对音乐的演唱、体态律动以及舞蹈的编创,都是不同类型的劳动且都根植着劳动精神。再如,教授朝鲜族民歌《桔梗谣》时,可与舞蹈学科相结合,教授学生朝鲜族民间舞中的基本腕形与步伐,并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编,用轻快明朗且具有朝鲜族特色的音乐、肢体语言,塑造出朝鲜族姑娘们勤劳活泼的形象。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学习,能在更加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快速建立文化自信以及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劳动价值观。
6 结语
“新三科”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与“五育”进行双向建构,是新时期造就教育大格局的一项具体措施,同样也是国家实施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素养导向,突出艺术特色,彰显美育功能,促进学科融合,倡导跨学科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政濤.“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863.
[3] 李亚楠.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教育与学生动作表现能力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3):122-124.
[4] 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J].电影评介,2007(2):71-72.
作者简介:张莹(1999—),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