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2023-02-28黄晶晶
摘要:目的:古诗词在内容、形式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记忆,其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新颖、多样的古诗词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感悟、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方法:应通过诵读品味、情境体验、写作创造三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达到美育效果。诵读是感悟古诗词魅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互读等方式,有利于学生构造意境,掌握诗词内容。情境教学是消弭时空隔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驱动任务,适当进行感情描绘,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和把握。写作创造是将头脑所想进行实际转化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当留意身边的意象,引领学生感受身边的美,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复杂的情感内化吸收。结果:在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古诗词审美教育活动后,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大幅提升,通过诵读品味、情境体验和写作创造,进一步感知到古诗词的内在与外在美,审美教育得以落实。结论:古诗词教学能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建构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在审美教育视角下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对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植入学生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3
0 引言
审美教育是当前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作为五育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瑰丽明珠,是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新颖、多样的古诗词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感悟、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作为优质的审美对象,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从审美素养锻造的高度加以审视。但由于课程、考试以及现代语法用法的差别,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趋向于模式化,且学生理解古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学改革正致力于寻找一个平衡点,将诗意的传统文化融入當下的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1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美育与智育是相辅而行的。语文作为一门极为感性的学科,其本身便具有审美意味。而古诗词又集文学、艺术等多重内涵于一体,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思想、教育、文学,乃至政治、军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它的文化价值远超出课堂上教师所陈述的部分。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开展美育,不仅可以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1.1 课程标准的审美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深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这强调了审美素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与新课标的主张相契合。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从文化和文学等多个维度诉说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当以学生为培养主体,辅之以支架建构和情绪诱导,从语文教学和古诗词的特点出发,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要展开审美领域的引导与分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蕴,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形态,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 教材编选对古诗词的侧重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一改往日的教材编排方式,在教学理念和编选课型上有所突破,同时在各文体板块的分布上也有所侧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篇众多,古诗词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当前教材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能够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值得传诵,而现阶段新增加的古诗词作品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很适合用来进行审美教育。例如,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能感受到复归田园的潇洒惬意;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能感受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极致浪漫;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能领悟到历史的沉重。此外,现行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类型,提出了自读与精读方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统编版教材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逐渐从单一的背诵向纵深发展。
1.3 高中生对审美构建的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审美想象力不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记忆,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这类审美要素可帮助学生积累诗词知识,获得审美感知[2]。审美需求是一种意识涌动,是为了满足生命发展而表现出来的。高中生正处于审美意识和审美需求的快速填充期,对事物的审美认知达到膨胀的状态,这时候亟须科学的审美引导,而古诗词的存在恰恰能填补这部分空缺,促进学生审美趣味和格调的养成。借助一系列古诗词教学活动,高中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品味超越现实和年龄限制的诗意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发展完满的人性。
2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古诗词教学美育渗入不够
对于审美教育,多数教师肯定了其必要性。高中生正处于审美思维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抓住教学关键期,引导学生开阔审美视野,建构审美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以考试为导向,备课设计的古诗词教学目标都较为单一,将教学目标局限于应试考试范围,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时代发展使得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实践机会较少,许多教师仍畏缩不前,选择待在舒适区内。而没有足够的训练支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就只是鹦鹉学舌,其阅读能力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提升。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会消弭优秀古诗词本身的美感,还会加深学生与历史传统之间的隔阂,这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难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此外,虽有部分教师尝试研究转换教学策略,但难以落实。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以考试为主要目标,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即便对古诗词教学课进行了一些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迎合高考的要求,因此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很难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需要注意的是,高品质的审美素养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便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变化,细致观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2.2 学生古诗词学习审美体验缺乏
纵观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学校对审美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这导致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得到切实的培养。古诗词与当下有着漫长的时间间隔,不论是语法还是创作习惯,都与现在大相径庭,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他们既有想要成为大人的心情,又具有小孩子的脾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同时,他们迫切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充分适应并融入这个世界。但由于现实的学习压力,他们只能一头扎进题海,忽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难以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只是一味坐井观天,局限于目光所及的狭窄范围,从而导致审美能力欠缺。此外,教师以自身对古诗词的解读取代学生对古诗词独立的审美思考,虽然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但问题的答案却具有一定的指向性[3]。学生未知书之全貌或了解甚少,只是单纯完成教师课前设计好的任务,依据教师的目标导向展开思考。这种“两点一线”的教学方法只会固化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观念,使其对教师形成依赖,不去探索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真正品味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思念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悲楚,也无法领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放不羁与“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
3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蕴含文学、审美等多重价值,内容丰富,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吃透古诗词,教学难度可想而知。教师需要多思考、多交流,集诸多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共同研讨新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途径,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及审美鉴赏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引导。
3.1 诵读感知美
诵读是古代最基本的阅读方式,诵读诗歌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多学科透析诵读记忆学理,有助于澄明其核心要义并建立古诗词教学文化记忆的复现机制,实现古诗词教育的文化价值[4]。诵读是传承最为长久的教学方法之一,以读见真章,是感悟古诗词魅力的重要渠道。从格式到节奏,再到内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体会其中的复杂思绪,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例如,高中教材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篇幅较长,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囫圇吞枣地掌握知识点,却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感知与体验,使得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古典诗歌的意境中,难以体会其中的诗意美。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潇洒出尘的,语调宜慷慨激昂。整首诗前后有多次情感转折,一句“云霓明灭或可睹”便将天姥山笼上一层神秘色彩,让人心驰神往,而后语词基调壮阔雄奇,一幅巍巍然耸立天外的海外仙山图在眼前徐徐展开。未等欣赏完壮阔美景,“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猛然跌落,进而陡转为“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叹息,失落中带着一丝愤懑,急遽将涌动的情感无声压制,诉说着诗人心中深沉的感慨,其间的情感氛围充满张力。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而诵读便是适宜的方式之一,所有的理解学习都要扎根于诵读。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古诗词直击学生心灵的方式之一。相较于原先快读或默读的方式,诵读更有助于学生构造意境,体味诗意的存在,加深对诗词的整体理解。
3.2 情境体验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因为课时进度和考试要求而着重于讲解古诗词。新课改要求教师主动“放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模式开展教学。但由于古诗词描绘的内容与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所以,教师应当重视情境教学的运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情境。中国的古诗词往往极具诗情画意和古典气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情境,再适当进行感情描绘,可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归园田居》时,可以将“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串联起来,带领学生想象其所描绘的优美画面,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捕捉到诗词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此外,情境教学能触发学生深层思考。有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状态。那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呢?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驱动任务,推动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本内容决定了任务的生成,这会对任务的设计产生一定影响。驱动性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整堂课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这对驱动性问题设置了边界。原先很多教学仅作单元化分析,无法真正体现思维的发散性。以《声声慢》这首词来说,“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具有朦胧多元的审美意味,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起来婉转凄楚。细细探究闺阁女子的浅吟低唱,可以发现其中暗藏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作者通过简单的词句构造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展现了一定的文化记忆。多元解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意蕴的理解,能使其在自我解读和鉴赏的过程中对古诗词形成更深刻的体悟。
3.3 写作创造美
在课堂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须通过理解、感悟、内化与运用才能实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相连,才能凸显语文本体的教学[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审美鉴赏的要求,还强调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写作表达是将头脑所想加以实际转化的关键步骤,没有这一步,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将是一纸空谈。中国的文人墨客极为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格律的使用,学生写作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思考诗词的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词的写作离不开意象,古人的意象使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丰富的情感最终都要用意象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情感具象化。例如,羁旅诗中的“鸿雁”“明月”“征蓬”,这些典型意象饱含相思之意,是羁旅在外的游子们寄予思乡之情的客体。再如,刘长卿的“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寒衣”这个意象在很多思乡诗中都有出现,捣衣声让客居他乡的诗人鼻子一酸,思乡之情倍增。意象能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开放的“意义场”。这也提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留意身边的意象,及时引领学生感受身边的美,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时才有审美想象的空间。丰富的情感最终都要用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应通过语文课堂的实践,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诗词的奥妙,从而提升其审美素养。
4 结语
传统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接受度,缺乏美的赏鉴,故无法让学生真正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新课程的改革从这方面着手,致力于突破现代与古代思维的阻隔,通过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强化审美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古诗词之美,在传统文化中畅游,从而让审美教育进一步渗透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7.
[2] 杨昕璐.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3] 肖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3.
[4] 董小玉,李林原.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记忆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56-166,172.
[5] 张莹雪.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引导[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66-68.
作者简介:黄晶晶(2000—),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