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负面影响及反思
2023-02-28张志坤
摘要:目的:新闻报道的标签化传播,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的标签化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导致新闻失真,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会诱发公共事件危机,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认清其中的危害,警醒新闻从业者坚守新闻真实客观的立场,并勇于探索破局的新路径。方法: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新闻报道标签化案例进行全面研究和深度解读,探究新闻标签化的特征及影响。结果:新闻标签化主要有三类特征,即选择性地报道新闻事件、重复使用标志性标签、标签多夸大双方冲突,其负面影响主要有造成传播偏见、弱化受众认知、加深刻板成见等。结论:新闻报道标签化会固化受众认知、造成媒介审判,新闻媒体应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回归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争做为大众负责的媒体。
关键词:标签化;刻板印象;污名化;新闻;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4-0-03
1 新媒体时代新闻标签化的特征
1.1 选择性地报道新闻事件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会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抢发新闻,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新闻媒体通常采用标签化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同时媒体受限于市场竞争,为追求眼球经济让渡了新闻客观性。在报道新闻事件前,部分媒体先入为主地设定好立场,按照自身既有的认知偏见对新闻事件展开想象,没有坚守住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进行详细的采访调查,按既定立场选择材料进行报道。
例如,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事件发生后,封面新闻在微博发布主题为“#甘肃马拉松残运会冠军黄关军遇难#好友:他是聋哑人,连呼救都没办法”的视频报道。事故发生后,媒体报道层出不穷,引发了大众对残障人士能否参加此类活动的讨论,加深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偏见与刻板印象。部分媒体由于没有对报道事实进行详细调查便标签化遇难者,引发了残障群体的不满,不仅引发了更大的舆论,还损害了媒体的公众形象。
1.2 重复使用标志性标签
在新闻事件标签化报道中,某一标签被创造出来用于报道某一特定人群或地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使公众产生刻板印象,之后新闻媒体便会将同类标签用在同类新闻报道上。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很多媒体为追求流量,在未知事件全貌的情况下抢发新闻,如《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等。以上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也加深了社会对女性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类标签用在其他同类新闻事件中,能够迅速抓住公众注意力,为公众提供想象空间。
1.3 标签多夸大双方冲突
在新闻报道中,标签也用于夸大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制造出基于各自身份的矛盾,进而凸显冲突与对立。新闻媒体通常将报道主体表现为“一强一弱”的形象,以便快速呈现新闻事实,公众在既有的认知偏差的影响下,也会通过新闻标签对报道事件中的主体进行定性,从而选边站队。新闻事件中典型的对立形象包括医生与患者、政府官员与群众、城管与小贩、导游与游客等,受众按照自身经历和经验选边站队,促进新闻报道进一步传播和讨论,进而实现媒体的报道意图。公众在解读新闻报道时,更易投射自身经历和过往经验,而非基于事实来认识事件。因此,运用此类报道技巧能够获取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這也是因为新闻媒体了解大众对社会敏感问题及群体的关注,在新闻事件中获取即时的流量,而非履行作为媒体的责任。
2 新媒体时代新闻标签化的负面影响
新闻媒体在新闻事件中使用标签化的报道方式并不只有负面影响。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为了使受众更快地获取信息,标签化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事物进行标签化归类,是对事物进行初级认知的一种简便形式。尤其是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标签化的报道方式能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新闻事件,聚焦事件的核心部分,使传播更加便利和迅速,覆盖更广的受众群体。但新闻标签化的报道方式违背了新闻从业者应坚持的新闻客观性原则,对新闻报道对象进行简单的标签化处理,不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真相,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2.1 造成传播偏见,损害媒体公信力
从短期效果来看,标签化的报道方式确实更容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媒体影响力,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新闻媒体会因为一味追求新闻标签化,迎合大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偏差而造成传播偏见,违背自身作为媒体应该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真实性原则,导致媒体公信力降低甚至丧失。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心理期望,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媒体使用重复性标签,导致新闻报道同质化。例如,最早的南京“彭宇案”引发大众关注后,与之相似的新闻事件均以某地“彭宇案”命名,媒体不再关注事件真相,而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标签化处理,让渡自身作为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不仅会损害媒体公信力,还会导致社会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缺位,继而埋下更大的
隐患。
2.2 弱化受众认知,引发逆向标签化
对大众而言,使用标签进行新闻报道是更为简易,可以准确定位目标信息,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但受限于大众既有的认知偏见,报道方式的标签化会使受众对事件的认识简单化,无法正确认识事件,基于既有认知接收标签化的新闻事件,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对被报道对象缺乏全面认知。大众仅仅通过已有的、习惯性的分析框架去看待某些社会事件或现象,导致误判与曲解[1]。如大众对“万柳书院的少爷和公主”这一群体表现出慕强慕权的态度和情绪,这些态度和情绪又掀起了更大范围的舆论浪潮,而后转变为对“万柳书院的少爷和公主”的仇恨与嘲讽,这反映出弱势群体将一些负面特征施加在某个强势群体身上的逆向标签化现象。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中,依托便利的社交渠道,这些群体成为受众情绪宣泄的爆发口,对立情绪更易形成,阻碍社会有序发展。
2.3 深化刻板成见,加深污名化问题
新媒体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迅速,受众可获取的信息也极为丰富,大众面对的是海量且转瞬即逝的信息,使用的是关注词条、标签的阅读方式,几乎不会对事件进行深度思考。这一认知习惯促使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使用和创造标签,以让大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事件,提高大众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公众面对标签化的新闻报道信息时,习惯性按照既有的认知模式认识新事物,从而固化对某一事物或人物的认知。而污名化是指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到某一群体身上并使其维持的过程,它体现为集中和扩大某群体的负面特征,使之典型化、刻板化,并让这些特征像标签一样附着到群体成员身上[2]。这些带有负面特征的标签丑化了群体及其所有成员,长此以往,必将引发社会冲突与矛盾。
2.4 干预事件走向,易发生媒介审判
新闻的标签化报道会加深刻板印象,形成对人物或群体的污名化,进一步引发公众对这一人物或者群体的厌恶,甚至是声讨,形成更大的民意,继而影响舆论的正常走向,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司法的公正性,造成媒介审判。标签化报道促使媒体在事件报道中预设新闻立场,导致无法全面呈现新闻事件,从而形成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干预,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认识,进而使舆论呈现标签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公众的刻板印象。例如,城管或富二代是现实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当他们和弱势群体发生矛盾冲突时,公众仅靠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便对其进行攻击,继而巩固自己的既有认知。因此,这种标签化报道也会造成媒介审判。
3 反思新闻标签化
3.1 避免受制舆论压力,坚守独立报道底线
新闻媒体拥有定性新闻事件的能力,不能一味追求注意力,不顾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只为吸引更多的受众,便对新闻事件采用标签化报道方式,会导致新闻失真,使真相得不到还原。如今,新闻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媒体在未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详查的情况下定性新闻事件,以抢发新闻,甚至不经同意便使用其他媒体的成果,违背了独立报道的原则。这不仅会浪费社会媒体资源,而且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新闻舆论压力,新闻媒体要坚定地回避,充分、全面地报道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自己的专业立场,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调查,不被社会舆论干扰。对经手报道的社会事件,要仔细地调查和审核,不受外界干扰,发表独立见解。
3.2 坚持公正立场,力求真实客观
新闻媒体要运用自身资源和专业技巧,对新闻事件进行详尽调查,形成对公众负责任的报道。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新闻记者要充分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不能依靠既有认知便对新闻事件作出判断,要认清自己既有认知可能产生的偏差,对事件及事件当事人保持公正的报道立场,客观呈现新闻事件,这既是对自己的新闻报道负责,又是对公众和社会负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客观则是报道所呈现的倾向,面对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现象,新闻工作者更应坚守新聞真实、客观的原则,如实反映调查结果,避免因刻板印象而揣测真相。在报道新闻时,不能因新闻事件的某些要素与之前的报道事件有相近之处,便不加思考地对其标签化处理,应坚持公正报道的职业立场。
3.3 拓展多元报道视角,做好平衡报道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要采用多元视角,打破既有的思维惯性,克服既有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发挥自身能动性,为受众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减少媒介审判发生的可能。扭转新闻标签化的负面问题,也需要新闻工作者改变以往带有明显立场倾向的报道方式,不赋予任何新闻标签特定的含义。平衡报道需要做好三个层面,即微观平衡、中观平衡和宏观平衡[3]。微观平衡需要将新闻事件双方当事人的观点呈现出来;中观平衡需要对标签事件或人物报道倾向进行平衡,客观展现新闻事实;宏观平衡需要做好新闻报道内容的平衡,报道事件的全部内容及正负面影响,力求为公众提供多角度的新闻内容。
4 结语
不同的标签会让公众对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态度,继而影响整个舆论环境。新媒体时代,信息是碎片化和庞杂的,公众需要标签对所需信息进行分类。标签具有突出、简练、传播迅速等先天优势,但标签化报道会引发固化受众认知、发生媒介审判等负面问题。面对新闻报道标签化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当时刻警醒,向社会大众报道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报道复杂新闻事件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张潮,张洁.社会现实、集体记忆和标签化报道的互动:“官二代”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其成因(2009~2012)[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6):133-142.
[2] 唐建忠,姜凤华.“污名化”标签:留守儿童不能承受之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47-49,53.
[3] 涂露芳.论新闻报道的平衡[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作者简介:张志坤(1996—),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