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民至上研究述评

2023-02-28宋笑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价值底色和核心内容,也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果丰硕且有深度,重点聚焦而突出。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学界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研究内容,加强对核心概念的价值界定和本质探究;开阔研究视野,拓展对关涉领域的全面贯通和全局研究;注重研究方法,提升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坚持人民至上;党的十八大;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4-0135-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人民至上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判断和定位。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0余次提及“人民”。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九个必须”根本要求,其中第二条就着重强调人民立场的极端重要性。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上述一系列提法和讲话表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现状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各个层面,体现在党领导全体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上。可以说,坚持人民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彰显和价值指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重要文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成果就集中涌现。截至目前,在知网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主题进行检索,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报纸文章等所有类型在内的相关文献共约6000余条。从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主要围绕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研究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是“国之大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价值理念,饱含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深情,体现着百余年来我们党一贯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深厚的理论渊源。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长期的研究和探讨。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针对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的本质观、人的全面发展论、人民主体思想等几个方面和角度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形成基础。秦宣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角度指出,党始终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韩喜平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发展动力。[2]蒋永穆和谢强认为,坚持人民至上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也遵循了党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还有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问题的现实诉求。[3]有些学者从人民主体思想的角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主要阐释了人民主体地位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梁柱认为,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党“为什么人”的问题。[4]

2.现实基础: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人民是推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的实践是历史和现实变迁更替的主要动力。坚持人民至上源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和现实基础。高翔认为,人民至上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成果。[5]李慎明从“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的角度指明“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即人是社会性的“类”存在物,人是社会集合体中的个体存在,人主要是指现存的人,但也包括“过去式”和“未来式”意义上的人。[6]徐艳和何爱平从“人才强国”战略、“渐进性”改革、“绿色化”政策、“独立自主”原则几个方面,在提升人的能力、统筹人的利益、赋能人的永续发展、捍卫人的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指出“人民至上”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體实践中。[7]韩喜平从“人民至上”理论的产生根源的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2]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党的阶级属性、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也是对党的百年实践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际工作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论界学界关于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的研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来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展开的。综观文献,主要有“初心论”“价值论”“发展论”“宗旨论”“动力论”“共富论”几种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路向。

1.初心论

坚持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初心认识的理论成果,是党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党永葆生机的内在奥秘。多数学者认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政治依据,而党的初心使命是其政治基础。李景源从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观角度指出,共产党人要自觉地将群众观点化为立场、使命、标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8]汪亭友从坚持人民至上源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不忘初心,时刻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9]邓磊和周霞从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起点的维度指出,“人民”具有阶级属性,具体到党和人民的关系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谁、团结谁、为了谁”的问题。[10]陶文昭从政治立场的层面指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历史结论,是对人民群众即生产者群众利益的根本保障。[11]

2.价值论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彰显。李殿仁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的根本体现。[12]辛向阳从人民至上与政治巡视的价值取向二者关系的角度指出,政治性与人民性两个属性联系紧密,内在统一、互为表里、不可分割。[13]陈曙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14]高国希从人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变革的视角指出,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15]在关于人民至上的价值论问题上,还有些学者从人民性和党性二者关系的角度指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人民性和党性是相互统一的。

3.发展论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6]丰子义认为,我们的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最高目标和最高原则。[17]李慎明从发展的主体、动力、尺度、目的以及终极目的五个维度指出,发展的一切维度都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6]韩文乾从现实维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则要求。[18]此外,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波兰前副总理格热戈日·科沃德科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中国能够不断取得发展成就的关键。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19]

4.宗旨论

人民是党执政的检验者和评价者。人民观点、人民立场和人民价值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学界普遍认为,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鲜明政治立场。石泰峰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角度指出,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厚的人民情怀。[20]汪亭友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民至上的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9]刘奇认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确保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21]辛向阳从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角度指出,必须强化全党的宗旨意识教育。[22]靳辉明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角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发扬。[23]韩文乾从党性维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18]王绍光认为,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指南。[24]

5.动力论

人民群眾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动力,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动力和根本原则。李慎明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指出,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6]方世南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时代性等诸多特性与坚持人民至上紧密关系的角度指出,这些特性都服务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人民性。[25]曲青山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26]林建华从政治观点、工作路线、政治优势等几个方面阐释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指出始终保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证。[27]陶文昭从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的维度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与人民就是江山,二者内在统一,都内含着“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11]邓磊和周霞从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的角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强大动力。[10]韩文乾认为,人民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不竭动力。[18]

6.共富论

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厚的人民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多数学者从理论、现实、党性、实践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应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石泰峰指出,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中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意蕴。[20]蒋永穆和谢强从共同富裕与人民至上的关系角度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群众,反过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富裕的成效也由人民评判。[3]韩振峰和张悦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内含着人民生命、人民利益、人民权利、人民地位和人民标准的意蕴,而这些要素目标的达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28]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人民至上以来,学界围绕人民至上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时代价值几个命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1.理论价值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也是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从理论价值角度讲,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主题的集中阐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学者普遍认为,坚持人民至上为党和国家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有学者认为,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人民至上的理论价值体现在理论成果、理论发展、理论创新等诸多方面。鲁品越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完全地将人民至上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9]吴潜涛和潘一坡认为,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始终为党作决策、定政策提供价值引领,在推动全体党员增强理想信念、推动人民群众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起着关键作用。[30]高翔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理论上升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5]陈先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民至上的关系角度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31]王易从根本立场、发展理念、价值评价和奋斗目标等维度,阐释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的人民性特征。[32]李影和韩喜平从“人民至上”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向度指出,“人民至上”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起点,强化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印证初心使命的目标归宿。[33]韩延明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逻辑基点之一,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34]

2.实践价值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事关“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解决的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学界普遍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价值体现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姜辉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价值意蕴的角度指出,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思想创新的出发点,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的根本支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到实处。[35]陈联俊从坚持人民至上重要现实意义的维度,认为从人民至上视域考察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助于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方向。[36]王晓广和张潇琳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才能激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保证个体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体动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7]邓纯东从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践意义的角度指出,人民至上指明了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原则,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和基本任务,指明了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党员干部全部工作的最高准则和规范。[38]

3.时代价值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有深刻的时代表达和时代价值。理论界、学界除了集中阐述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意蕴外,还有些学者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支撑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遵循等时代价值的角度展开研究。韩喜平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和成效的角度指出,建立体现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的制度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源和优势。[2]陈金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的角度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根基。[39]王莉丽和祈明明认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有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0]

(四)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持人民立场,积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对人民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地位的认识,取得了一大批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1.坚持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人民情怀。学界普遍认为,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建设等将坚持人民至上落到实处。陶文昭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一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二是坚持改革为了人民;三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11]韩振峰和张悦认为,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践行路径包括坚持人民立场,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标准,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答卷;聚焦人民向往,始终坚持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28]梁柱指出,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前提和认识基础。[41]

2.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个民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鲁品越认为,坚持人民民主,通过思想和组织建设,从思想上、组织上、党风上确保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29]徐斌和张子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维度指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保障人民权利;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以推进社会公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彰显发展的价值意蕴。[42]陈家刚和陈凌宇认为,党坚持人民至上,建构了一整套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构建了一系列保证人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真正为民所有所用的体制机制;创建了一整套涉关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平衡的机制。在制度、体制和机制运转过程中,民主协商完整、系统地嵌构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环节,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運行体系。[4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课题组认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实践,就要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贯彻民生主导的治理导向。[44]

3.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公平的治理基础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崇高价值,从根本上讲,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布局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坚持人民民主,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邓磊和周霞认为,新时代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关键是要坚持公平正义,筑牢公平的治理基础,彰显正义的价值追求。[10]王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维度,从三个方面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优先地位;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人享有公平权利的话语体系,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45]

4.增进民生福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全力落实好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和政策,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作为民生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具体抓手。学界普遍认为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全周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真正践行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切入点和重点。辛向阳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维度指出,要始终维护好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46]韩振峰和张悦认为,习近平人民至上观的践行路径包括坚持生命至上,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8]邓磊和周霞认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谋幸福,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10]还有些学者认为,共产党人秉持光荣属于人民、感情系于人民、力量源于人民、奋斗归于人民的情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当前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任务。

5.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实质。学界普遍认为,坚持人民至上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顾海良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本质的维度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到实处,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47]蒋永穆和谢强认为,真正将坚持人民至上落到实处,最终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确保物质基础、发挥文化的精神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支持市场主体健康包容发展。[3]刘同舫从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论角度指出,以高质量发展实现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期盼,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8]

二、坚持人民至上研究的不足

综观学界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已有研究,学者们围绕坚持人民至上这个主题从多个角度、维度、层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对进一步深化研究具有奠基性作用。已有研究在取得有益成果的同时,尚存一些不足和薄弱点,这些不足和薄弱点正是未来展开突破性研究的方向。

(一)从研究内容上看,概念内涵有待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等关键主题展开广泛研究,这些主题的核心关键词均为人民。学界对这些核心关键词的内涵使用和精神阐释存在不同程度的研究差异和导向差别。究其根本,是学界对几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定位和理解。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等关键词的使用场景和表达意蕴来看,这些关键词都是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展开的。在外延方面,从研究的主体、尺度、目的等角度入手来看,学界尚存在思想、理念、价值、立场等差异,在未来的研究中如果不能对这些差异作明确区分,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政治研究和社会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中遇到的需要明确概念内涵的基础问题。

(二)从研究逻辑上看,逻辑关联有待增强

围绕人民至上,学界主要从其理论基础、核心要义、价值意蕴和实践要求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学者大多只涉及其中一个方面或是几个方面,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从坚持人民至上研究的切入点来看,现有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上的挖掘和阐释,也缺少对内在逻辑关联的整合;从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来源角度看,多数研究主要从理论依据着手展开论证,没有实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要义的角度来讲,多数以政治研究为主,内涵阐释比较单一,没有实现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的有机结合。

(三)从研究价值上看,实践效应有待优化

党的理论需要创新,但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根本指向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中的实践要求为例,部分学者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方面看似关涉实践要求,实际上更主要是阐释坚持人民至上价值意蕴的内容总结为坚持人民至上实践要求的三个方面,存在对实践要求的实质和边界界定模糊的问题;还有些研究仅是将坚持人民至上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机械简单的重复表达,而不是从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上阐释为什么二者有紧密的内在关系,应该如何践行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对人民至上的实践效应研究,尚需不断深化、逐步细化。

三、深化坚持人民至上研究的展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应着力加强对人民至上基础理论问题、新时代人民至上理论逻辑建构、人民至上理論与现实中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明确核心概念,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坚持人民至上研究,首要的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研究内容,对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等几个概念的核心内涵、鲜明特征、适用范围作进一步的价值界定和本质探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领域深化党的根本宗旨认识的专有名词和最新理论成果,这是深化细化坚持人民至上研究的前提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等关键词均是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等思想理论的深化认识,在本质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原理的发展。但是,对于人民动力、人民利益、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阅卷人等核心理论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当作具体分析。此外,从坚持人民至上的外延关系看,要深入推进研究,就要进一步从主体、尺度、目的等角度入手,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找准研究的着力点,在不同的使用范畴,要对思想、理念、价值、立场等存在的差别和差异作明确区分,以利于更好地解决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政治研究和社会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中遇到的明确概念内涵的基础问题。

(二)增强系统思维,构建有机统一的逻辑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构成一个极具理论突破性和显著创新性又切合实际的完整科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开阔研究视野,拓展对坚持人民至上及其关涉领域的全面贯通和全局研究。针对坚持人民至上研究的切入点较为机械、局限和单一的问题,在未来持续深化研究中,就要加强专题性研究,比如可以尝试从制度探索的角度,挖掘剖析坚持人民至上在保持制度竞争优势层面上的确立、完善与发展等问题;针对当前学界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内涵要义的研究存在的研究视域狭窄和领域不平衡,仅以政治研究为主,没有实现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和社会逻辑的有机结合的问题,在未来持续深化研究中,就要加强跨学科研究,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许多新变化,取得了许多新突破、新发展,这些都亟需在理论层面给予梳理、阐释和总结,可以尝试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三)优化实践效应,提升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人民至上直接根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人民观。[49]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使命的最新实践成果。“知”与“行”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要学习好、领会好和贯彻落实好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就要在知行合一上花时间、下功夫,把人民视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才能真正将人民至上理念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实落地。[5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和关涉切身利益的生、老、病、死和食、住、医、养等民生问题放在头等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要研究分析新发展阶段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问题,提升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秦宣.论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2).

[2]韩喜平.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人民立场的坚守[J].社会科学研究,2021(1).

[3]蒋永穆,谢强.坚持人民至上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山东社会科学,2022(4).

[4]梁柱.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学习论坛,2017(8).

[5]高翔.人民至上:百年大党赓续传承的根本立场[J].党建,2021(7).

[6]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红旗文稿,2008(1).

[7]徐艳,何爱平.“人民至上”导向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3(2).

[8]李景源.习近平的群众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10).

[9]汪亭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与思考[J].人民论坛,2021(21).

[10]邓磊,周霞.“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与新时代践行的关键[J].社会主义研究,2022(4).

[11]陶文昭.高扬人民至上的伟大旗帜[J].教学与研究,2021(8).

[12]李殿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演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3).

[13]辛向阳.以人民为中心是政治巡视的基本价值取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4.

[14]陈曙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J].人民论坛,2022(18).

[15]高国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J].红旗文稿,2023(6).

[16]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

[17]丰子义.面向新时代的人学研究[J].江海学刊,2022(1).

[18]韩文乾.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内涵的五个维度[J].人民论坛,2020(30).

[19]车斌,等.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人民日报,2022-03-17.

[20]石泰峰.坚持人民至上 推动共同富裕 更好满足全区各族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J].党建研究,2021(3).

[21]刘奇.涵养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J].党建研究,2021(2).

[22]辛向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J].党建研究,2021(7).

[23]靳辉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创新之作[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2(4).

[24]王绍光.人民至上:“人民”“为人民”“人民共和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

[25]方世南.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的人民至上理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3).

[26]曲青山.百年光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J].人民论坛,2021(3).

[27]林建华.树牢群众观点,凝聚磅礴力量[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8).

[28]韩振峰,张悦.习近平人民至上观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9).

[29]鲁品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22(2).

[30]吴潜涛,潘一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历史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2).

[3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以人民为中心[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8(5).

[32]王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意蕴[J].人民论坛,2020(24).

[33]李影,韩喜平.“人民至上”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三个向度的诠释[J].长白学刊,2022(1).

[34]韩延明.人民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J].党建,2022(7).

[35]姜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和现实途径[N].经济日报,2021-12-13.

[36]陈联俊.人民至上视域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4).

[37]王晓广,张潇琳.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人民至上”逻辑[J].东岳论丛,2023(2).

[38]邓纯东.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践意义的探讨[J].理论视野,2021(3).

[39]陈金龙.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人民至上[J].人民周刊,2023(3).

[40]王莉丽,祈明明.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理路、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理论导刊,2023(2).

[41]梁柱.把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坚持到底[J].前线,2013(12).

[42]徐斌,张子玥.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43]陈家刚,陈凌宇.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认知、制度支撑及运行机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4).

[44]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课题组.坚持人民至上 共创美好生活——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J].管理世界,2023(1).

[45]王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理论旨归[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

[46]辛向阳.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

[47]顾海良.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中国纪检监察,2022(7).

[48]刘同舫.必须坚持人民至上[N].光明日报,2023-02-17.

[49]董振华,田辉.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演进、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1).

[50]孔新峰,孔玺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坚持人民至上的路径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3(1).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in Alway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SONG Xiao-min

(School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Alway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is valuabl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by the CPC through a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e.It is the basic stance,bottom value and core cont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and also a main line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thought.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all-around,multi-dimensional discussion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core connotation,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alway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and has yielded a lot of in-depth academic products focusing on the key topics.To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the academic circle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nrich the contents of research,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ore concepts,and widen the vision of research to expand the holistic research of relevant fields.Beside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so as to improve the guidance and operabilit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upon pract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alway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people-centered;peoples stance

(责任编辑:钟亚玲)

[收稿日期]2023-04-24

[作者简介]宋笑敏(1985—),女,山西长治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项目编号:22&ZD006)、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2022YZD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