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与融入
2023-02-28肖芹
肖芹
摘 要: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下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在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每天都在不断接收和传播着海量信息,导致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多种价值观并存,良莠不齐,影响人的心灵,对小学生群体也带来了较大的改变和影响。当前复杂的形势使小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需要有效融入德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向引导,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小学生的优秀人格与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理念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德,对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和认知,提高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小學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何将德育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难点。
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未能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滋养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凝聚力与向心性、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与了解并不深刻。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由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教育价值认知不深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存在着局限性。
(二)缺乏体验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课本文字的学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要能够重视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亲身体验过程。事实上,体验传统文化同样属于一种重要的实践学习过程,通过体验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小学生群体形成鲜明的印象。从体验过程中使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价值,也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途径。但是在实践教学分析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普遍缺乏应有的亲身体验过程,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多以讲解、讨论教学为主。在这种缺乏亲身体验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极易降低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难以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传统文化中渗透融入德育理念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得以传承至今,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够领略其中琼楼玉宇、舞榭歌台的华美,也能够体会到古人眼里的壮丽山河。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拥有对传统文化鉴赏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懂得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才能够真正算得上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懂得传统文化。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对加强传统文化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以从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历史做起。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每个人应当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而感到骄傲、自豪。其次还要能够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学生在学会鉴赏经典作品的同时,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与哲理启示,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与发展记忆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使学生的传统文化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不能过于依赖以往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而是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
比如在“精于勤 荒于嬉”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聊斋志异》中《棋鬼》的故事,学生往往对这些怪力乱神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而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使学生懂得《棋鬼》中书生痴迷下棋,败尽家业而导致父亲被气死,死后仍然不知悔改,而耽误重新投胎做人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教学主题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
(二)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过程
对小学生而言,亲身体验比言传身教所产生的效果更明显,在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同样如此。小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借助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过程,使学生在从书本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从实践体验中将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从而让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具实践性优势。
为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体验效果,还要能够在多方因素的共同配合下把好教学实践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元素,如本地区所具有的纪念馆、博物院、文化遗址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参观的同时,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印象,这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感知传统文化魅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与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定期来校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活动或者讲座活动,使更多学生在学校里有机会领略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刻底蕴与文化价值。通过这些活动过程,往往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体验质量,促进整体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比如,在“玉不琢 不成器”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教材内容、多媒体展示中见过被精心雕琢的美玉,仅少数学生家庭中有一些碧玉手镯、玉佩等贵重物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古色古香的玉器。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带领学生观察博物馆中展览的玉器,使学生在欣赏玉器的过程中,将本节课教学知识进行回顾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玉石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够成为价值连城的美玉,人也是如此的道理。只有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己,才能够有机会实现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升华。
(三)使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生活以形成氛围
传统文化的学习绝非死板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当体现出应有的活跃性特征,使传统文化得以真正渗透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基于此,学校可以积极促进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校园里形成传统文化氛围,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环境布置方面,学校可以在走廊墙壁上悬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书法作品与水墨画作品;在楼梯台阶上刻画古代名人的名言警句;在学校花园里建设孔子雕像;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设计更多以国学经典作品为主题的黑板报内容等。
学校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传统文化习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传统文化习俗活动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魅力。比如,元宵节可以在校内举办猜灯谜活动,引导学生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灯谜中体会古人的智慧;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包粽子,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伍子胥或者屈原的故事,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加强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思想价值观。
(四)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变
学生很多时候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因为教材内容上所提出的案例在生活中比较少见,而降低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勤能补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皮影戏展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古人在清晨打扫房间、勤学勉励的一日活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观赏皮影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农民伯伯辛勤劳动、实现大丰收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既能够加深对“晨洒扫 保整洁”“古圣贤 尚勤学”的认知印象,还能对皮影戏产生印象与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线下的学习中,更多地了解皮影戏,了解这门艺术背后的故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积极性。
又比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以播放秦腔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下河东》中了解众多古代名人的事迹故事,如汤王和伊尹、纣王和闻仲、周文王和伯邑考、周武王和姜太公等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五)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1. 借助朗诵阅读以感知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古诗词属于其中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浅声吟诵、动作演读感受古文中的韵律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在感知古诗词中的韵律美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玉不琢 不成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一句话中认识《礼记》这本书,在课前诵读导入环节以及教学演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仿声诵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停顿,感受其中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文学魅力,这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在音乐渲染中帮助学生营造意境美
很多学生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不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借助音乐,达到渲染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借助古典音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听觉美的意境享受中,提高对古文的理解水平,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渗透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比如,在“知错改 善大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负荆请罪”的故事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同时在此基础上,从互联网上搜集配乐诵读版,引导学生在欣赏配乐的过程中,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从而加深对“负荆请罪”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走进了余音袅袅而语尽意不尽的意境中。
3. 在身临其境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情怀
正所谓诗以有境界而自成高格,在诗歌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熟悉古诗文中的许多场景,无法产生相应的共情。为了能够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相应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产生与古诗文之间的共鸣感,从而体会到古诗文中所蕴藏的美好品质。
比如,在“投以桃 报之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含义,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场景,比如给学生讲述两个小朋友之间互赠礼物的情节,但是一个小朋友认为另外那个小朋友送礼物是应该的,自己可以不送。在这样的场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是送礼物的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教师引导学生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直面问题中心,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学生懂得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优良品质。
三、结语
在現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和途径融入德育,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完善个人的优良品质与道德情操。这不仅仅是现代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体现,更对小学生今后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学术研究,2013(11):35-39.
[2]张卫良,龚珊.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128-130.
[3]王悦.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J]. 科教文汇,2022(11):28-31.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