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3-02-28曾昌万钟斌
曾昌万 钟斌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信息技术在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文章明确了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与特征,并分析了信息化教学该如何进行有效设计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判断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及有效整合需注意的工作要点。希望能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能,以及提升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文章中主要指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要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強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的融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用”“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文章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特征与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源头,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而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从技术上讲,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限制少、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
(三)信息化教学的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而“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则是靠学生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探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此,可以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第三,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第四,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第五,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否成功、是否合理,它需要有明确的判断标准,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明确学习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制订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明确说明如何调整合成有效标准以适合不同的学习者;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设计,并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作为助学、促学的最佳辅助方式,它不仅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大信息量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帮助,学习受到了限制,因而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性尤为重要。随着学校逐步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师生意识到,学生不能只被信息技术多姿多彩的外在形式所吸引,其运用目的是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为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会有效的记录笔记,而不是简单的抄录。学生要摆脱死板、僵化的模式,并在短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实践,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沿着健康、灵活的方向逐步养成。
(二)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
技术应用和学生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
技术是否是教学计划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发布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三)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
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地进行修改,以便应用到不同的班级。
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地应用教学计划中涉及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四)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第一,教育计划中是否包括一些评价工具,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
第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准备到实施到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确定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有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课堂教学也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即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即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另外,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使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不同学科和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以此倡导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对教师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性。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技术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课堂,与学生沟通。否则,课堂教学的任务将无法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随着实践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确实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会被其束缚。由于课堂设计是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完全按照教师的主观设定,不能灵活改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上师生的临时发挥。所以教师应该投入两者融合有效性的研究中,这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协作与平等会话,携手共进,还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工作要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成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幅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但同时也有诸多不足,值得教师深思。为了更有效地融合,教師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大学科内部的研讨,从而真正实现融合的有效性。由于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大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更要强化学科内部的研讨,让同备课组的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从而能在课前多角度预设课堂问题,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加合理,而不是只加入简单的动画、影片、声音、图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后的及时反思,可以纠正课堂中存在的失效环节,从而改正,重新修改整合,让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加合理。
第二,加强学生对多媒体课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是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多媒体课件听课。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的课件抄写或者复制下来就可以了,甚至部分学生上课时只注意投影上的动画、图案,仅仅抄写问题的答案,课程结束时却没有任何收获。要改变这一点,一方面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要真正做到技术服务于课堂,而不是课堂被技术所累,不能让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代替教师的点评,而是将二者真正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晓如何做课堂记录,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有效。
六、结语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因素。教育观念的整合要体现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举足轻重。技术的融合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除了更新观念以外,还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方法。这不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且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融合到各学科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芳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J]. 中国新通信,2022,24(01):174-175.
[2]吴琳.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策略[J]. 考试周刊,2021(04):21-22.
[3]彭静. 扬深度融合之风帆,融学科整合促课改——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策略[J]. 新课程:中,2019(04):135.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