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2023-02-28郑桂娜
郑桂娜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重视教与学的统一,将“实”与“活”作为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注重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共生成长。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基于此,建构高效课堂成为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改进的重要方向。对此,文章以“认识图形”为核心案例,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重难点突破、知识结构化、深层次思考以及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知识衔接、项目实践以及互动评价的执行方法,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认识图形
高效课堂主要是指以激发、服务以及发展学生为核心,致力于在有限时间内,以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为依据,组织多重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对新课标视域下高效课堂的构建标准与要点把握失当,致使高效课堂的环节与流程存在细化问题,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效果。本文以新课标视域下高效课堂执行的基本流程为原点,结合“认识图形”教学课程,探析高效课堂各环节的实施策略,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完善。
一、知识衔接,知识结构化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当以结构化角度出发,将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点,串联数学关联知识内容,形成系统性数学架构,打通数学知识点的连接,为小学生挖掘知识本质与内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提供保障。但是,在教学实践阶段,部分数学教师仍将单元课时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并未将与单元课时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串联,致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知识内容零散度较高,不利于小学生整合思维的形成,对小学生知识灵活应用亦产生不良影响,难以达到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培养目标要求。
基于此,在确定知识内容时,教师需以知识结构化为原点,整合关联知识内容,形成完整性、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提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意要点包含:一是跨学段知识。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将目光局限于阶段数学教材内容,应当以整个小学阶段为视角,遵循跨学段原则,整合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知识,生成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内容;二是跨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学科知识本质为原点,遵循跨学科原则,选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完善数学知识架构,降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的理解难度。
以“认识图形”为例,从知识结构化与整合知识内容的角度出发,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应当明晰“认识图形”的核心主题为“图形与几何”,以小学全学段教学内容为视角,“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认识图形(一)(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认识图形(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观察物体(一)(人教版二年级上册5)、图形的运动(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3)、长方形与正方形(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图形的运动(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等。从整体上看,知识内容主要包含:图形的认知与分类、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等)、图形的位置(东南西北等)。其次,教师应当以跨学科为出发点,节选与“认识图形”知识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如以美术学科为原点,教师可渗透生活图形元素(古建筑等),利用冲击性强的视觉元素,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学习兴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生活运用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与审美能力。以语文学科为出发点,教师可渗透优秀数学家思想名言与生活背景知识,借文字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与思维的目标。
二、情境创设,突破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多元情境的構建,致力于让小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的具体应用,明晰数学的实际价值,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加深知识理解等层面的效用,以达到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度,实现课堂重难点知识突破效果的提升。但是,在教学实践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情境创设较为随意,偏向于以教材内容要素为参照点,将教材内容机械地呈现在多媒体上,借以渲染课堂氛围,生成课堂教学情境。该情境模式具有枯燥性过强、生活性不足等问题,不符合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的客观要求,难以达到激发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兴趣、增强重难点知识理解等方面的效果。
基于此,在创设以重难点突破与兴趣激发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情境时,注意要点包含:一是重难点知识渗透。小学数学教师需深度把握教材课时的重难点内容,明确教学的重心与重点,并将重难点知识融合渗透于课堂情境中,以确保课堂情境增进小学生知识理解的效用价值。二是生活元素渗透。小学数学教师需选定现实生活元素充实课堂情境,增强课堂情境的生活气息与真实感,借以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工具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达成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目标。
以“认识图形”为例,以突破重难点为原点,在创设课堂情境时,首先,教师需以教材单元课时内容为原点,挖掘重点与难点内容,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两单元同为五年级下册,同属于小学阶段“认识图形”的知识内容范畴,亦是以“认识图形”教学为出发点,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重点内容,主要包含:认知正方体与长方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已学相关知识内容,如图形的运动(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等内容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形成由重难点知识内容结合已学知识内容整合而成的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已学知识内容为开端,创设以“生活中的图形”为主题的课堂导学情境,通过动态呈现“长方形建筑元素”等生活化知识内容的方式,带领班内学生回顾以往课程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以已学知识内容为核心的知识框架,并通过提出对比问题,如“对比判断实物长方形建筑与平面长方形建筑图形的差异”,引导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形态特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基础概念的认知。最后,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美术进行融合,呈现“长方形”“正方形”所生成的平行艺术/旋转/轴对称艺术图案,借助艺术图案引入“图形的运动(三)”的知识内容,增强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知。
简言之,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段课时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延伸渗透学段内同主题知识内容、其他学段同主题知识内容以及跨学科知识内容,生成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情境构建元素,能加深学生对课时知识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以“认识图形”为原点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三、项目实践,深层次思考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包含自主探索、实践动手、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将被动课堂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为核心,融合多元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环节,予以学生说理、辩理的渠道,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成长。但是,在教学实践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所组织的课堂实践活动单一性较强,习题练习活动是课堂实践活动的核心,在该实践活动中,小学生面对的是数学练习题,实践形式以书面书写为主,同时,实践形式以独立思考为主,合作谈论的机会偏少,小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不足,致使小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热情低下,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应当以新课标实践教学要求为基本导向,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为目标,组织项目化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实践活动自主性的提升。注意要点包含:一是项目主题设定。小学数学教师需围绕课程内容设定项目主题,确保项目主题与课程内容、学生生活相贴近,提升项目主题活动的代入感与教育价值;二是项目任务设定。小学数学教师需以学生思维能力与模式为出发点,设定由简到难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探究项目任务时,完成知识内化与深度思考,提升数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三是项目活动形式设定。小学数学教师需采用个体思考、合作探究两种活动形式,简单项目任务以个体思考形式为核心,难度偏高的项目任务则需采用合作探究形式,以保障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
以“认识图形”为例,以深层次思考为目标,组织实践活动时,首先,教师需以课程内容为原点,重难点知识、延伸性知识为核心,选定项目主题。如在“整理与复习”课程(六年级下册)中,教师需以“图形与几何”为核心,以梳理“认识图形”知识体系为重点,设定“图形大探索”的项目主题。其次,项目任务内容主要包含:任务一,整理“图形”的知识内容,包含“图形的类型”“图形的测算”“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等,任务目标为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图形”的全部知识内容,生成系统知识架构。任务二,探查生活中的“图形”知识,包含“图形运动形成的艺术作品”“房产面积计算”等,任务目标为引导学生将生活元素引入知识学习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运用途径与价值的理解。任务三,汇总生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图,结构图包含概念、例题和生活元素等内容。最后,教师需对项目任务执行形式进行确定,在“认识图形”中,任务一可以采用个体探索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汇总概念性知识内容,任务二与任务三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生成项目学习成果。
四、互动评价,个性化成长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评价需具有过程性特征,融合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多环节中,以提升教学评价对小学生的激励效果,实现小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在实践评价阶段,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趋同以及过程性评价缺失等情况,教学评价合理性不足,使难以达到提升小學生数学学习自信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方面取得不断成长,也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基于此,在组织教学评价时,注意要点包含:一是过程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师需在各教学环节的收尾阶段落实教学评价,用以提醒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二是个性化评价。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展开个性化评价,挖掘小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为小学生持续性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三是互动性评价。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保障评价活动具有互动性特征,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交互等形式,展开评价活动,提升评价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评价效果。
以“认识图形”为例,以个性化成长为原点,互动评价落实,首先,在情境教学阶段,教师需提出概念性问题,如“长方形的概念是什么”,判定学生课程基础知识理解情况,并对学生导入环节的行为与态度进行评价,点明后续学习活动注意点。其次,在项目活动阶段,教师应当遵循过程性原则,在各项项目任务完成后,及时对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成果展开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任务完成率、成果质量等。最后,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集中展示学生项目学习成果,如“‘认识图形思维导图”等,并要求学生对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口述获得的学习成果,教师再对成果可以进步的空间进行点评,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针对性指导。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施能够增强小学生课堂投入度,实现小学生高阶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共同成长,推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育人目标的实现。在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当重视教学内容的扩充,促进知识结构化升级;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强化重难点讲解;在项目实践方面增强实践教学重视过程化评价,推动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玉芬.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J]. 辽宁教育,2023(09):77-79.
[2]徐玲玲. 以阅读引领思维,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江西教育,2023(15):56-57.
[3]陈维华.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 智力,2021(31):112-114.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