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力活动的时代价值与教学促进路径

2023-02-28郝思哲廖文清母玉雪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力青少年老年人

郝思哲,廖文清,母玉雪

(泉州师范学院 a.体育学院;b.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有学者指出,体力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体力活动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对全球人口健康的威胁与日俱增[1]。体力活动也称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的任何身体运动[2],可以分为职业、交通、家务和休闲四大类,是不同于体育运动的一个概念。合理的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够显著降低慢性传染病等疾病患病率,同时还有利于病症的早期诊断、改善病情、减少病人的苦痛,并且在降低疾病死亡率方面也有重要作用[3]。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促进民众体力活动水平提升、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对积极预防身心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力活动水平提升对不同人群的现实意义

1.老年群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老年时期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更容易面临重要他人的离世、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残疾和经济压力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体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的速度,延缓衰弱,排解消极情绪,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与老年人生活质量高度相关,它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交功能、情感功能限制等方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4]。每天坚持30分钟低强度体力活动或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替代久坐行为,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5]。

2.大学生群体

王正伦等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研究大学生体质和体力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总体上良好,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大强度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6]。除此之外,体力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体力活动可能引起体内化学成分的改变,具有改善情绪、调节心情的作用[7]。还有研究得出结论,足量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或者每周运动至少1小时,有助于大幅降低大学生抑郁症风险[8]。因此,体力活动还可以作为运动处方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师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角度。

3.儿童青少年群体

近些年儿童青少年群体体力活动的研究成为热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与健康成长一直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处于生命早期的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家庭和社会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仅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适能(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耐力、力量、柔韧性等)有关,还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认知与心理健康,如认知能力、自尊水平、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9]。一项研究显示,长期保持一定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可采用一定的干预方案促进学业成绩提升,研究者验证了“持续5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高强度有氧运动”方案的有效性[10]。因此,无论对于身体发育,还是认知发展,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和探讨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体力活动的评估方式

体力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评估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通常包括频率(Frequency)、持续时间(Duration)、强度(Intensity)等[11],而这些指标的准确测量对于评估者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测量工具总体上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

主观测量工具以问卷为主,以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表(PASE)为例,该量表是专门针对65岁老人过去一周体力活动情况的调查问卷,由10大类,26个具体问题组成,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休闲性活动、家务性活动和职业性活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主要应用于学生群体,从高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步行和静坐四个方面评价体力活动水平,被试需要回顾过去一周之内的体力活动情况。其他主观测量方式还包括日记法、活动回忆、访谈法、观察法等等。

客观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双标水法、加速度传感器、心律表、计步器和间接热量测定法等。这些测量方法精确度高,适应人群较广,但普遍价格昂贵。同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精密的分析,因此测试成本较高,不适合大样本人群研究[12]。有学者对60名高校学生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的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低于问卷测量的水平,测量的静坐时间高于问卷测量的时间[13]。提示研究者们利用问卷测量体力活动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三、体力活动的教育促进路径

大量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密切相关,而我国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总体偏低。以教育促进方式推动各类人群参与体力活动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1.针对老年人的教育促进路径

发挥社区的教育引领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区在各个方面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指出要加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对接与融合。因此,社区应在老年人体力活动的提升和促进方面加大宣传、教育、组织和保障力度,积极推动各类体力(体育)活动常态化,打造多样化、活跃化的新老年活动格局。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有调查研究发现,老年群体运动量偏低,73.2%的老人没有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要求的每天运动30分钟或者每天步行6 000步的指标。因此,建议全科医生及相关人员要积极深入社区,开展相关健康讲座,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升体力活动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4]。其次,加强日常学习。社区可联合多方力量组织适合老年人体力(体育)活动的教学,积极调动老年人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各类体育活动、竞赛的举办。例如社区运动会、社区各类运动比赛等,多安排老年组或适合老年人的项目,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各级各地区管理部门或社区要组织一系列活动,把有共同爱好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着力推进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带动老年体育活动的发展[15]。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时,要重点关注女性老年群体和低收入、低学历的老年群体。

利用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老年大学是老年人继续教育、人际交往、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阵地。来自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消息显示,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 000多万人,已经形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体系[16]。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老年大学的覆盖面、受益群体还会显著提升。课程设置方面,要大力开发健康教育类课程以及休闲类、集体类的体力(体育)活动课程,如园艺、茶艺、花艺,太极拳、舞蹈、健身秧歌等,帮助老年人提升健康理念,掌握各类体力活动技能,增强体力活动水平,并迁移固化到日常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大学也在尝试新的授课模式,主动探索网络课程开发,积极开展远程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教育覆盖面。

2.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促进路径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提升其体力活动的主战场。首先,利用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要积极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让更多学生喜欢、热爱体育课,真正发挥体育课应有的育人功能。当前数字健康设备、“互联网+”健身模式使运动方式更加便捷以及多样化,线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以充分实现。因此,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及体育活动开展应多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与数字体育运动相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学校相关部门要支持学生体育社团的组建及发展,在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媒体宣传、提供足量优质场地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营造推介特色精品体育赛事、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晚会、开展多元体育游戏活动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再次,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规范体测考核流程。体质健康测试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必要时应将体育成绩、体测成绩与评奖评优挂钩,进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提升体力活动意识,改变对体力活动的态度,重视体力活动与体育锻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有研究显示,便捷可达、绿化适量、视线通畅的校园绿地空间更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同时,健身设施的完善、场地卫生及照明情况也能促进体力活动的进行[17]。很多研究表明,环境及设备、设施状况对体力活动行为的发生和维持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应重点关注如何促进学生体力活动提升这一环境要素。

3.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促进路径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积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并减少静态行为[18]。一项关于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的Meta分析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明显不足,静态行为较多,这种情况对于女孩来说更加明显[19]。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学习日主要在学校,可以进行体力活动的时间包括体育课、课间休息、第二课堂、午饭后的课外活动时间等等。如何上好体育课、如何开展特色第二课堂、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以提升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是学校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在师资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20]。相关部门应加大学校公共体育设施、体力活动器材、教具的资金投入,在硬件上给予有力支持的同时,积极组织专家研讨,开发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精品体育课程以及趣味性强的综合体力活动项目。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体力活动项目的组织者,应深刻意识到儿童青少年进行体力活动的重要性,理解体育教学的改革内涵,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会,不断加强学习,为推进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教育改革贡献教师力量。

“双减”政策的实施,倒逼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各自领域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任意强度的体力活动。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环境,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提升体力活动意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减少孩子持续久坐(静态)行为,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学习时间。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还需要更多深入研究和探索。

四、结语

提升体力活动水平是健康中国视角下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探讨老年人、大学生、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应提高意识,领会内涵,抓好抓牢体力活动的教育促进路径。另外,除本研究中所提到的重点人群外,还应多关注其他特殊群体,例如残障群体、病患群体以及经常处于久坐模式的群体等,科学有效提升其体力活动水平,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力青少年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青少年发明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超重儿童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体力活动意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影响
人类的收留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