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12-16马洪丽

林区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应用型能力

李 爽,马洪丽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职责使命。”[2]近年来,应用型人才短缺成为社会逐渐凸显的问题,作为该类型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快速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将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该类型人才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及综合素质,并兼具科技运用、推广、转换等能力。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特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可以划分为普适性能力和应用型特质能力。普适性能力是指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应用型特质能力是指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要求、完成既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具备的相关应用能力。

1.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普适能力

教师教学的普适能力是指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教学能力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充当着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等角色。综合学界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阐释与分析,普适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支持三个方面,细化为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师信息化素养、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10个维度的能力。

2.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应用型特质能力

教师教学的应用型特质能力是指为满足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区别于其他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特质能力需在普适能力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规格、学科专业特点、学生自身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强调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能够为地方区域或行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须具备的特质教学能力(见表1)。

表1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体系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与“学”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与企业用人标准对照,更需要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社会发展和地方区域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通过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取、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反思等环节的审视,完成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师知识储备结构有待完善,各类知识更新速度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间的界限不断被突破,渗透和融合日益加深,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3],这些均导致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知识老化现象突出。教师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新进展有密切联系,而与之相对应的区域经济结构、文化氛围、职业需求等又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地汲取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关注社会经济及区域发展情况,研究与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深度融合。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离这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过跨越式发展,青年教师已然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加入高校教师的队伍[4]。虽然他们在学科理论知识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但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实践积累,并且绝大多数来自非师范类高校,缺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的磨练,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合理及教学组织不严谨等问题。同时,这些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在对企业运营与生产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无法从实践的角度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容易出现理论教学讲不透,实践教学指导不到位等状况[5]。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需要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

3.教师进行终身学习、主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缺乏

教师在高校中承担多种角色。身份的多重性要求教师需要关注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要在学科专业知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钻研和探究。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容易滋生懈怠情绪,造成教师缺乏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意识与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然部分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但却与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相脱离,产生教学改革研究活动与成果对促进教学行为改善不到位的现象。地方高校快速发展和人才高质量培养需要教师持续学习,加强教学改革意识,及时反思并改善教学行为。

4.助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系统化培训体系与保障化支持性制度缺失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总体上呈现日益年轻化,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能力欠缺、企业实践经历缺乏等问题。教师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往返,教学研究与实践指导、师者与学者之间进行频繁的角色转变。只用规定来简单约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没有设计合理、分层分类的系统化培养体系容易使教师知识与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缺乏长效合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与激励机制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发展没有动力支持,只有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外部支持保障与硬性管理制度三方协同作用,才能保障教学任务高效完成。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与长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协同联动。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1.建立教学能力提升的内驱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认知与发展内生动力,形成自觉提升与检省机制

首先,引领教师教学角色合理定位与有效转换,激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驱动力量。高校建设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能力直接关乎着教育的成效。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角色认知和定位,是教师形成发展内生动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引导教师打破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间的壁垒,厚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储备。助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转化为实践成果,形成教学案例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形成教学与研究互补,从而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储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资源,建立教学自信进而形成自发的教学能力提升行为。最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自检与省察,激发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反思。教师教学能力自检与省察是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改进与提升的必要手段。引导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标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对教学进行分析、判断等自我省查,进而通过学习来改进并合理规划,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进而提升教师的应用型特质教学能力。

2.形成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支持:建立多维师资培训体系,形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首先,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阶段设计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工程。根据教师入校岗前、入职上岗、在岗职后等不同阶段教学能力的特点和诉求,搭建集培训、研究、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发展平台,构建包含教师培训、专家指导、教学研讨咨询、教学学术沙龙、教学工作坊、公开示范课等多元化的立体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帮助新教师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能力、促进角色转换,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快速适应高校教师工作岗位;激发骨干型教师教学的潜力,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其次,基于教师所教授专业课程性质,设计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更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达成,为此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6]。学校管理层面,积极寻找合适的校外企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师实践锻炼,通过教育见习、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深入企业,帮助教师探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平衡,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知识理论化,实现行业与教育赋予教师教学的更高价值。

3.形成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监管: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原则。教学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能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与完善,更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需要强化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建设,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在教学管理相关制度中,其制定原则与宗旨需要指向一条要素:即在保障正常教学运行及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多措并举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次,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激励要素。在教学管理制度中,增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在重视物质奖励的同时,也要突出教师内在价值的体现,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投入后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激发与分享。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变化作为评价的一项内容。以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优秀师资队伍。

4.建立教学能力提升协同机制: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形成教学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

首先,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体系和标准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标准与其他类型高校教师能力评价趋同,没有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特质性,需要构建符合该类型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和制度,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研究、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需求方面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调查[7]。在科研评价上,需要评价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及科研实际应用性,开展差异性评价。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所教授学科性质设计不同评价标准,给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避免教学不适。其次,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形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长效系统。更新理念、完善制度、协同联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培养,创设教师教学学术文化,营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人文环境。第一,完善教师教学促进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等机构,确保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全员性。第二,建立纵横交叉、协调运转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纵向贯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分中心、实践(企业)共育基地、教学系部和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企事业挂职锻炼、助力教师产—学—研—教融合的系列文件,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横向协同各部门、教师教育及研训基地等形成多维度的培养机制,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作为高校的第一资源,教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需着眼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背景,着力于促进高校教师将已有的普适性教学能力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特质能力,构建适应和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支持体系与保障制度,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诉求。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应用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