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2-28耿晓东陈君君
周 英,耿晓东,陈君君,郝 姗,杨 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碧螺春香百里醉,不负春光好时节”。苏州碧螺春作为苏州市吴中区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该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 “名片”,也是代表苏州文化底蕴的一抹绿色风景。如何推进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双赢,已成为当前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对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镇(原西山镇)的碧螺春种植者、合作社、企业等人员或机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苏州碧螺春产业的现状分析
苏州洞庭山是苏州碧螺春的主要产区,坐落于苏州吴中区西南方向太湖之滨,地理位置为北纬31°4’,东经120°26’,洞庭山包括洞庭西山(现金庭镇)与洞庭东山(现东山镇)两个部分,洞庭东山为半岛,面积约63平方公里;洞庭西山为四面环水的全岛,面积约为82.36平方公里,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根据2017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吴中区全区的茶树种植面积约3.33万亩,东山镇和金庭镇(原西山镇)分别为1.41万亩和1.92万亩;全区茶叶总产量达334吨,总产值达3.04亿元;全区拥有约107家茶叶公司,涉及茶农数约17458户。
1.1 种植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针对东山镇和金庭镇的茶树种植者的157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种植者的年龄普遍偏高,其中50岁以上人数占44.6%(见图1);而且种植者的受教育文化程度偏低,其中高中/中专/技校的人数达33.9%(见图2)。
图1 种植者的年龄段
图2 种植者的文化程度
1.2 企业产品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针对东山镇和金庭镇的31家茶叶合作社、加工企业等机构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0%机构的茶叶进行了绿色认证,93.3%机构出售的茶叶具有地理标志,86.7%的机构拥有自己的品牌;73.3%的机构不进行深加工茶产品(见图3)。
图3 企业产品基本情况
1.3 生产技术
根据对茶树种植者、合作社、加工企业等人员或机构进行栽培技术的调查结果显示,85.7%的施肥方式是地面撒施(见图4),较少使用的施肥方式是随水冲施、滴灌施肥、叶面施肥等方式;茶树发生病虫害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物理防治,如使用诱虫灯、性诱剂、黄板等措施。
图4 施肥方式
2 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 文化赋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促进种植者的文化和技能水平的双提升
从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种植者的年龄偏高,3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较少,而且种植者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而一个传统产业的壮大和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那么,如何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产业来呢?那就要为传统产业赋予它文化的魅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广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原始自然界基础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其主要内容[1]。苏州碧螺春,拥有千年的历史,如同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一样久远。如果不能把苏州碧螺春形成一种文化根植在每一个苏州人的心中,那么,这份记忆也将伴随时间,慢慢模糊。所以,如何让苏州碧螺春的历史代代相传,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
2.1.1 大力建设和推进中小学生的苏州碧螺春社会实践基地。这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接受者的主体是苏州各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建议在市区、东山镇、金庭镇等地建设苏州碧螺春的社会实践基地,让苏州的中、小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接触到茶树,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品味苏州碧螺春的茶香。苏州碧螺春社会实践基地还可以对接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严介龙大师。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亲自展示或是播放非遗传承人的记录片,让茶叶的翻、炒、抖、揉、捻……等古法技艺一一展示。在制茶技艺的展示过程中,让碧螺春文化的种子在这些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回馈社会,回馈传统产业。
2.1.2 积极开设在苏高校关于苏州碧螺春文化的通识课程。在苏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文化传播者的主体。建议在这些高校(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苏州碧螺春文化的公共通识课程,如《名茶鉴赏》、《茶艺基础》、《茶业英语》等课程,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了解和接触到苏州碧螺春文化,为苏州碧螺春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新鲜血液”。
2.1.3 完善师徒制,传承非遗技艺。随着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大部分年轻人不喜欢向父辈或前辈们学习非遗技艺;其二,大部分非遗技艺具有传男不传女的陋习。久而久之,就出现很多传承人年龄偏大和后继无人的情况,这直接导致非遗传承出现了断层。另外,也有很多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非遗工作。这一现象,就造成非遗传承人的不断流失。由于出现非遗传承人的断层和流失,这直接导致古老的非遗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苏州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严介龙(1963年生,苏州东山人)大师说,“碧螺春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辛苦,自古称为‘辛苦茶’”[2],所以,大多数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复杂而又辛苦的炒制古法。2019年,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科技学院的推动下,严介龙大师迎来了首批大学生徒弟。这6名徒弟是来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大学生[3]。自2019年收徒以后,由于各种原因,2020年和2021年都没有新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输送到严介龙大师手里。所以,如何保障师徒制,为非遗技艺传承添砖加瓦成为又一个时代命题。
(1)动态掌控非遗传承人的实时情况。建议对非遗传承人的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例如,每年开展非遗传承人的绩效考核工作(如收徒传艺情况、传承活动举办情况、非遗资料收集情况等方面),这样,不仅可以确保非遗传承人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还能确保非遗传承人有效地履行义务。同样的,对于不作为的非遗传承人可以先警告,仍不改正的,可取消非遗传承人的资格。
(2)政府资助和扶持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建议针对非遗传承人这一特殊群体,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基金会。这可以保障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稳定性,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也会促进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非遗技艺的提升和推广工作中去。尤其对于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除规定的保障外,还可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2.2 建立健全苏州碧螺春的品牌
2.2.1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擦亮“金”字招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点,让产品更加标准、管理更加规范、营销更加专业,无论是涉农企业还是有关部门都需要从细节入手,从标准、规范和专业上下功夫。
(1)数字化赋能,提升品牌标准和规范化建设。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也是数字化的时代,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变化,让苏州碧螺春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也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建议在茶生境项目的基础上,为东山镇和金庭镇的每一棵老茶树建立电子档案,并配备二维码标签和GPS防伪技术,并开发出“苏州碧螺春”APP,让茶树种植者或是合作社的人员采集的茶叶经过行业协会的认定后,才能挂上“苏州碧螺春”的牌子。主管部门安排专人通过“苏州碧螺春”APP进行数字化管理,定期抽查。对于违规人员或企业,取消销售“苏州碧螺春”的资格。
(2)建立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建议创立的苏州碧螺春“茶”体系,为苏州碧螺春产业发展中,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制定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议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碧螺春种植区域定义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东、西山碧螺春茶园改建时,负责人必须将整个改建计划交给相关部门审核,以确保碧螺春茶园中的某一建筑构件是否可以改变其原有形态或用途,若否,则建议修改。对苏州碧螺春生产和采摘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或是国家标准,以此来保障碧螺春茶园的平稳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苏州碧螺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还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同时,针对东山镇和金庭镇之间的碧螺春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产业规范、标准等的制定时也应有所区别。
(3)完善苏州碧螺春的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以为苏州碧螺春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通过“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管理”的模式,为苏州碧螺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规范、标准、资金和营销等多方面的支持。由于多数茶树种植者缺少专业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导致苏州碧螺春产业的发展缺乏专业性和全面性,同时,也缺乏规范性。因此,苏州碧螺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由相关部门主导,招引企业的经营者和茶树的种植者,成立行业协会,从专业和行业的角度,指导他们开发项目,并对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
2.2.2 举办“苏州碧螺春”文化旅游博览会。建议举办“苏州碧螺春”文化旅游博览会,立足国家级、彰显国际化、推动市场化、项目成果化的目标,邀请苏州碧螺春组织、协会、企业、专家等各界人士共话发展、共谋合作,推动苏州碧螺春走出去,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引进来,推动苏州碧螺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可以开展以“非遗+”的创新模式为抓手,积极促进非遗资源与游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区域文化特色与经济发展的优势,提高非遗技艺的经济转化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水平,针对东山和西山,建立不同的合作模式,形成多方面参与、多业态并进的良好局面。
2.3 提升苏州碧螺春的生产栽培技术
2.3.1 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和种质资源的保护。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野生植物(茶)原生境保护点项目对西山岛涵村坞的200亩野生茶树原生境进行了保护。这既是对苏州碧螺春茶野生优良种质资源和苏州碧螺春茶纯正血统的保护,也是对苏州碧螺春茶产业和茶文化的保护,还是对全国碧螺春茶核心资源库和基因库的保护。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的第56号文件中提出“开展系统收集保护,实现应保尽保”。而洞庭山碧螺春茶属绿茶,是中国10大名茶之一,为全国第28种、江苏省第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东、西山群体种以“柳叶条”、“酱板头”、“柴茶”等小叶茶树品种为代表[5]。2020年江苏吴中区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如苏州市园艺站等部门)保障好茶果间作的种植模式,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加强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
2.3.2 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促进栽培技术的提升和发展茶叶的深加工技术。调查发现,茶树种植者的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所以对于新技术的掌握还不够,因此,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多开展关于苏州碧螺春栽培技术的培训或是技能比赛,促进原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提升,为提高本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另外,还要加大企业的科研力量的投入,形成苏州碧螺春绿色生产的标准,切实从产前、产中、产后把好关,加大适合于碧螺春茶生产的绿色植保技术的研发、生产与使用,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商品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改进施肥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或是改变茶叶传统形态,创造出既方便又健康的茶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苏州碧螺春的茶叶资源,提高苏州碧螺春的茶叶产品的附加值[6]。
3 苏州碧螺春产业的展望
通过对苏州碧螺春产业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并对苏州碧螺春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升文化赋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科研投入,不断提升人员整体技能和栽培技术,提高碧螺春的质量;修改现行标准,整合现有资源,科学、规范进行碧螺春的生产;数字化赋能,提升品牌标准和规范化建设。
综上所述,苏州碧螺春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也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采取一定的措施或对策,苏州碧螺春产业必将会走得更好、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