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重心模型2011年至2021年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分布研究
2023-02-28张叶凡张晗张艳秋石志学邢洋嵇丽红蔡伟芹高倩倩高润国陈晓云井淇
张叶凡, 张晗, 张艳秋, 石志学, 邢洋, 嵇丽红, 蔡伟芹,高倩倩, 高润国, 陈晓云, 井淇
1. 潍坊医学院,a. 管理学院;b. 公共卫生学院;c. 医学影像学院,山东潍坊市 261053;2. “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潍坊市 261053;3. 潍坊医学院中国ICF研究院,山东潍坊市 261053;4. 潍坊医学院中国康复健康研究院,山东潍坊市 261053;5. 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市 261000
目的 基于重心模型分析2011年至2021年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地理分布变化。
方法 采用ArcGIS和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至2021年康复人员的地理重心分布。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级单位,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级单位,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单位。
结果 与2011年相比,2021年每千残疾人口康复人员数增长率为107.5%,其中,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81.1%、114.2%和174.1%;康复业务人员数增长率为190.5%,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148.8%、284.6%和280.6%;康复管理人员数增长率为80.0%,其中,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46.8%、554.3%和128.1%。与2011年相比,2021年康复人员地理重心移动330.9 km;残疾人口地理重心移动169.64 km。
结论 残联系统康复人员数量东部地区高;残联系统康复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地理重心位置移动轨迹较为一致,东部地区较为密集,残疾人口地理重心较康复人员偏西,二者尚不完全匹配。需增强西部地区康复人员配置,实现地区间残疾人、康复人员配置均衡。
0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康复2030:行动与呼吁”[1]提到,要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发展各国的康复事业。当前世界估计有24亿人从康复中受益[2]。康复人力资源是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WHO提出,要对康复人力资源进行调查,考虑区域分布、人员结构与区域的康复服务发展是否匹配。我国2021年持证残疾人3 805万人,残疾人康复机构11 260家,康复机构在职工作人员31.8万人[3]。人口标化后显示,2021年残疾人口比2011年增加63.3%。康复人力资源是满足康复需求的核心[4],康复人员严重短缺和分布不均在世界范围内存在[5]。
在人员地理位置分布研究中,地理重心模型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重心模型对我国2011年至2021年残疾人口重心和残联系统康复人员重心的地理分布和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从地理视角观察残疾人康复人员的现状与发展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地理数据、康复人员数据和残疾人口数据。地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康复人员数据选用2012年至202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康复机构在岗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残疾人口数据选用2012年至202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中各地区注册残疾人口数。其中黑龙江垦区和新疆兵团数据分别纳入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文东中西部地区数据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标准进行梳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位置分布重心模型[6]
地理位置分布重心模型可以研究区域空间上自然或社会资源的分布及均衡发展问题,由几何重心模型原理衍生而来。设(Xi, Yi)为区域地理重心的经度和纬度,Mi为第i个区域的全年康复机构人员数(康复机构人员重心)或残疾人数(残疾人重心)。
1.2.2 不同年份地理重心平面移动距离[6]
Ds-k为重心在s、k两个时间点的移动距离,(Xs,Ys)、(Xk, Yk)为s、k时区域重心经纬度,C取111.111,
1.2.3 重心分布图
东中西部在人口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学者通常会以此视角进行研究。对东中西部残联系统康复人员数进行残疾人口标化,利用Arc-GIS软件,自动导出各区域重心经纬度,制作重心区位图和局部位移图。
2 结果
2.1 康复人员数
每千残疾人口康复人员数从2011年的4.0人增长到2021年的8.3人,增长率为107.5%,其中,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81.1%、114.2%和174.1%。见图1。每千残疾人口康复业务人员数从2011年的2.1人增长到2021年的6.1人,增长率为190.5%,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148.8%、284.6%和280.6%。见图2。每千残疾人口康复管理人员数从2011年的0.5人增长到2021年的0.9人,增长率为80.0%,其中,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46.8%、554.3%和128.1%;管理人员较总体人员增长幅度最小,期间甚至有下降趋势。见图3。
图1 2011年至2021年东中西部每千残疾人口康复人员数
图2 2011年至2021年东中西部每千残疾人口康复业务人员数
图3 2011年至2021年东中西部每千残疾人口康复管理人员数
2.2 残联系统康复人员与残疾人口地理重心移动变化
2011年至2021年残疾人和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的地理重心轨迹图见图4。
图4 2011年至2021年残联系统康复人员与残疾人地理重心位置移动轨迹
康复业务人员与康复人员地理重心移动轨迹较一致,整体不稳定性,南北方向较东西方向移动距离远。康复管理人员地理重心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7年向西北方向反复曲折运动,2017年至2021年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期间有一定波动。
残疾人重心位置2011年至2013年相较其他年份移动距离大,2013年至2021年重心点较密集,仅在小范围内移动。
具体到经纬度,11年间,残联系统康复人员重心移动范围在东经 114°55′48.40″~113°53′12.11″、北纬33°32′20.04″~32°29′12.75″,业务人员重心移动范围在东经 115°5′18.7″~113°51′29.22″、北纬 33°35′19.25″~32°26′21.7″,管理人员移动范围在东经 115°6′16.37″~113°59′25.79″、北纬 33°44′1.76″~32°26′52.03″。行政区划大体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同期残疾人重心移动范围 在 东 经 113°7′19.5″~112°40′47.34″、 北 纬 33°18′38.99″~32°49′17.94″,大体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从移动距离看,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地理重心移动总距离为330.9 km,各年间移动距离不均衡,2011年至2012年偏移距离最大,为112.26 km,2014~2015年最小,为5.04 km。其中,康复业务人员11年间共移动400.26 km,2011年至2012年移动距离最大,为149.16 km,2014年至2015年间移动距离最小,为8.19 km;管理人员2011年至2021年共移动417.86 km,2011年至2012年移动距离最大,为61.71 km,2020年至2021年移动距离最小,为16.48 km。残疾人地理重心移动总距离为169.64 km,2011年至2012年最大48.98 km,2012年至2013年最小,为0.51 km,重心点近乎重合。
康复人员地理重心移动前期(2011年至2017年)发展方向不明确,后期(2017年至2021年)呈西南方向移动,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与总体趋势一致,地理分布集中。
残疾人地理重心移动范围集中,发展趋势稳定,无论是每年移动距离还是始末点距离均较接近,更有几乎重合的重心点,说明残疾人口近几年发展较均衡,不存在某个地区某年明显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残疾人口重心位置总体较康复人员偏西,康复人员地理重心位移速度快,康复人员与残疾人重心距离趋于接近,匹配性有所提高。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残联系统康复人员总数不断增长。2021年,每125名注册残疾人对应1名康复人员,166名注册残疾人对应1名康复业务人员,1 149名注册残疾人对应1名康复管理人员,距离提供高质量康复服务、满足残疾人多样化需求,还远远不够。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的短缺问题突出并会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7]。
本研究显示,2011年至2021年,残联系统康复人员配置总体有向西部倾斜趋势,但与残疾人口地理重心匹配度方面还有差距。残联系统康复人员东部优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资源禀赋联系密切。若要增加协调性,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地理重心位置需继续向西部移动。2011年至2021年东部康复人员数远远高于中、西部,但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4 结论
残联系统康复人员数东部最高,西部最低,总体发展速度缓慢,但西部增长最快。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短缺,工作压力大,西部短缺情况更为突出。
残疾人地理重心较康复人员偏西,需求与供给尚不完全匹配;需增强西部地区康复人员配置,实现地区间残疾人康复人员配置均衡性。
建议加强对残联系统康复人员发展的重视,特别是中、西部的发展。可借鉴WHO《康复胜任力架构》(Rehabilitation Competency Framework, RCF)[8]对康复人员的执业标准、培养、管理等进行标准化指导,确认和管理康复工作者岗位胜任要求[9-10]。
建议加大康复机构资金、物资方面的支持,增强对康复人才的吸引力。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康复领域主要指标之一每万人口中的教育机构毕业生人数[11],康复高等教育可以为康复服务业发展提供康复人力资源。对于在职人员可以参加在职培训、研讨会、研究生培训课程,借鉴RCF识别康复工作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绩效,增加基本康复服务的提供。鼓励学者增强对康复事业的科学性研究,为促进康复事业发展提供权威性理论支持[4,12-16]。
建议加大西部人才引进,同时优化康复人员的年龄、知识、专业等结构,落实康复机构人员所需技能。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为标准构建康复政策工具,制定实施政策[17]。《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提到,康复部门发展不足,人力资源和投资不足,康复人员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训或专业化,限制了各级服务的分配[18];应行动指南建议[19],参考人力资源指标体系,对当前康复机构人员进行现状调查,制定招聘与管理计划,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与制度,将康复人力资源发展纳入健康人力资源体系[20],保障康复机构人员的可持续发展。
RCF是WHO在全球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架构[12],对康复专业人员康复技能的培养、职业培训的开展和康复人力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1],从实践、专业精神、学习与发展、管理与领导力、研究5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评价,对不同岗位提出不同要求,使人、岗与服务供需匹配,致力于实现服务的提供、康复工作者的能力和活动,与服务人群的需求和服务目标三者保持一致。借鉴RCF建设学科课程体系和基于胜任力的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架构[22-23],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24],支持和鼓励康复人员自主学习。提升康复利益相关方的意识,充分认识康复的意义也至关重要[25]。
本研究仅使用ArcGIS软件导出坐标为省域的地理重心坐标,后续还可进一步细化,继续探索更精细的区域地理重心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分布描述。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