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空间方位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行为特征研究:以“到”字句为例
2023-02-28岳姣姣刘巧云刘敏卢海丹赵航李萍张燕
岳姣姣, 刘巧云, 刘敏, 卢海丹, 赵航, 李萍, 张燕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康复科学系/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市 200062;2. 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 上海市 200061;3.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上海市 200040
目的 探究孤独症儿童空间方位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行为特征。
方法 设计含“到”字句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三级阶梯测试表,内容包括一般主谓句、附带位移目的的连谓句、附带位移方式的连谓句。2022年3月至6月,选择17例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患儿,以及17例Peabody图画词汇测验中文修订版成绩匹配的幼儿园健康儿童,进行“到”字句理解和表达测试,分析患儿的典型错误行为。
结果 “到”字句的理解和表达,句式层级主效应(F > 3.718, P < 0.05)和儿童类型主效应(F > 8.782, P < 0.001)均显著,复杂句式、患儿的成绩更差。患儿常见的错误表达类型为成分缺失、句式杂糅、自主句式、用词不准、内容不符、混合错误和无反应,错误类型数及分布均与健康儿童不同。
结论 孤独症患儿“到”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于语言能力匹配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错误频次更高、错误类型更加多样。
0 引言
空间方位语言是指用来表征事物位置移动和处所变换的语言,是最基本的语言结构之一[1]。“到”字句是空间方位语言中的一种重要句式,句型多样,表义丰富,可强调位移终点,附带位移目的、位移方式等,是儿童最先习得且早期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空间方位句[2]。掌握“到”字句及相关的语用知识与技能,对儿童更好地理解世界、适应环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
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语言发育异常往往是家长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4]。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Ⅴersion, ICF-CY),语言沟通涉及b167语言精神功能、d310交流-接收-口头讯息、d330说[5]。
孤独症儿童在空间导航任务(寻找路线、大规模路程探索、路径整合)中的表现落后于普通儿童[6-8],理解和表达空间方位语言存在困难[9-12]。本研究以典型的“到”字句为例,研究孤独症儿童理解和表达空间方位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3月至6月,从上海市普陀区启星学校选取孤独症儿童17例为患儿组,其中男孩14例,女孩3例,年龄6~12岁,平均(9.26±1.42)岁,伴有中重度智力障碍(智商< 55)和功能性语言障碍。
患儿组纳入标准:①年龄6~12岁;②母语为汉语;③能经常使用双词句表达自己的需求,且能够自主表达的词汇量不少于100个词;④具备来自公立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孤独症诊断报告;⑤测试时未见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烧、咳嗽等异常现象。
从上海市同区幼儿园选取与患儿组Peabody图画词汇测验中文修订版(Peabody Picture Ⅴocabulary Test-Chinese revised, PPⅤT-R)评分相当(±3分)的健康儿童1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孩12例,女孩5例,年龄3~5岁,平均(4.48±0.56)岁。
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 6岁;②母语为汉语;③语言发展水平正常,能经常使用双词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且能够自主表达的词汇量不少于100个词;④无智力发育问题,无其他全身性疾病。
本研究经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审查批准(No. HR 223-2022)。
1.2 方法
遵循汉语“到”字句句法结构规则,编制三级阶梯测试句。第一层级为一般主谓句;第二层级为附带位移目的的连谓句,句中的处所既表示第一个动作所到地点,又表示第二个动作发生的地点;第三层级为附带位移方式的连谓句,强调位移方式。见表1。
表1 三级阶梯测试“到”字句
为减少因词汇命名困难带来的理解和表达偏误,本研究选择儿童实际生活中较常出现的、契合儿童认知范畴的词汇,同时遵循采用少量词汇,编制多种句子的原则,以重点考察句法而非词汇。
理解能力测试采用听话指认的形式进行,要求儿童根据听到的句子选择对应的图片。采用0、1计分法,指认正确得1分,指认错误得0分。
表达能力测试采用句式仿说的形式进行,评估者结合测试图片给儿童提供两个启动句,随后要求儿童按照启动句式表达图片内容。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语法采用0、1计分法,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语义采用0、0.5、1计分法,正确计1分,不精确计0.5分,错误计0分。
根据孤独症儿童产出语句的临床特征,结合《普通话儿童语言能力临床分级评估指导》的分类[13],将儿童常见“到”字句表达错误分为语法错误类、语义错误类和混合错误类3种。其中语法错误类包括成分缺失、句式杂糅和自主句式;语义错误类分为用词不准和内容不符;混合错误类分为混合错误和无反应。见表2。
表2 “到”字句表达能力测试结果评定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到”字句理解与表达能力比较采用2(儿童类型)×3(句式层级)多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α = 0.05。
2 结果
2.1 理解与表达正确率
理解与表达能力评分句式层级主效应显著,两组随句式层级提高,评分下降(P < 0.05)。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发现,理解正确率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18),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间有边缘性差异(P = 0.080);表达正确率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P = 0.001)、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之间(P < 0.001)差异显著,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之间有边缘性差异(P = 0.065)。
理解与表达能力评分儿童类型主效应显著(P <0.001)。两两比较,患儿组各句式层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句式层级和儿童类型间无交互作用(P > 0.05)。
两组评分见表3,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两组不同层级“到”字句理解与表达正确率 单位:%
表4 两组不同层级“到”字句理解与表达正确率的方差分析结果
2.2 典型错误行为
对照组表达“到”字句时,发生错误行为29次,错误类型分别是自主句式(58.62%)、句式杂糅(17.24%)、成分缺失(17.24%)和用词不准(6.90%)。其中第一层级只存在自主句式;第二层级中,自主句式占60.00%,用词不准和句式杂糅各占20.00%;第三层级中,自主句式占55.56%,成分缺失和句式杂糅分别占27.78%和16.67%。见表5。
表5 对照组表达“到”字句语法的典型错误行为统计
患儿组表达“到”字句时,发生错误行为131次,错误类型分别是成分缺失(45.93%)、自主句式(28.24%)、用词不准(11.45%)、句式杂糅(4.58%)、无反应(4.58%)、内容不符(2.29%)、混合错误(1.53%)。第一层级中,以自主句式(44.44%)最为突出。在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中,以成分缺失(45.83%、64.71%)最为突出。见表6。
表6 患儿组表达“到”字句语法的典型错误行为统计
从错误类型来看,患儿组7种错误类型均出现,以成分缺失最多,达62人次;对照组成分缺失仅出现5人次。两组都存在较多自主句式,表明在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均存在语义发展不精确的现象。在句式杂糅方面,两组有相似数量的错误。在用词不准方面,患儿组频次远高于对照组。提示成分缺失和用词准确性是特别需要干预的内容。
3 讨论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表现为患儿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14],语法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普通儿童[15]。本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到”字句理解与表达能力显著落后于PPⅤT-R得分匹配的典型发展儿童,但“到”字句的理解能力发展优于表达能力,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句子习得过程中,儿童先发展句义理解,然后逐步掌握句法结构。在进行“到”字句的干预时,要在确保儿童理解目标句的基础上再展开表达训练。
本研究设计三级阶梯测试表,结果发现,与普通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到”字句习得存在滞后性,但总体发展趋势一致,均遵循由短句到长句、由简单句到复杂句的发展规律[16]。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符[17-18]: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句法发展存在障碍,只能使用简单的句法结构,很少出现复杂句法结构,句法结构的丰富度不如普通儿童。可能由于汉语孤独症儿童的语法运用是机械模仿的结果,导致语法表达刻板,语法水平始终处于初级阶段。从语义结构上分析,三个层级语义复杂度也依次提高。而孤独症儿童语义机制存在障碍,无法将概念与现实世界准确匹配。提示在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Adamson等[19]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异常语言模式,如指称词缺失、机械仿说、语法结构异常等。本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表达“到”字句时会出现成分缺失、自主句式、句式杂糅等多种错误行为。提示在制定干预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错误类型的解决策略。孤独症儿童成分缺失以谓语缺失最为典型,这是由于在儿童句法能力发展过程中,儿童能较早地掌握主语和宾语的概念,对谓语的掌握相对较晚[20]。
4 结论
孤独症儿童“到”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均低于语言能力匹配的健康儿童,在习得顺序上与健康儿童相似,主要表现为错误频次更高、错误类型更加多样。应根据孤独症儿童的理解和表达行为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课程和语言康复方案,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训练模式。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