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文本解读

2023-02-26杜丽萍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7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文本解读梦境

[摘  要]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出自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之手。本词通篇描写梦境,想象奇谲,多用典故,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本文将从创作背景、语言赏析、情感表达的角度对此词进行文本解读。此词通过描述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表达了她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侧面展现了李清照豪放不羁的性情。

[关键词] 梦境  理想境界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7-0093-04

清代学者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价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1]近现代学者梁启超先生评价此詞:“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2]现代词人夏承焘评价此词:“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北宋词中也很少见。”[3]以上评价都赞赏了这首词的豪放特色。叶嘉莹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价也很高[4]。此词可谓独树一帜,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首词一洗李清照以往词中的愁怨之气,不写闺情而通篇描写梦境,场面宏大,境界壮阔,豪迈奔放。《花庵词选》中将此词题作《记梦》,探究这首词有助于研究李清照词作的多面性,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清照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一、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创作背景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在建炎时期,为了洗去“馈璧北朝”之诬,曾追寻宋高宗的行踪。“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5], 建炎四年(1130)春时,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经风涛之险,故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徐培均先生认为此词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6]。陈祖美认为此词当作于建炎四年(1130)浙江温州江心寺,为洗“玉壶颁金”的谣言,李清照追赶高宗至此而不遇。陈祖美的李清照年谱记载:“之温后,或又经三山(福州)往泉州之想,故作此词。时李清照四十七岁。”[7]由此可见,此词应作于南渡之后。“时1127年,李清照四十四岁,四月,北宋亡。五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之正厅,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四十六岁,这年八月十八日,明诚卒于建康。”[7]可见,此时的李清照正怀揣亡国之恨,且刚刚经历丧夫之痛,饱受生活之苦。南渡以前,李清照多写闺中女儿词,南渡以后视野才逐渐开阔[8]。

二、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语言赏析

李清照非常注重遣词造句,此词语言精妙,雕琢而不露痕迹,想象奇谲,用典自然妥帖,始终保持着李词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

1.上阕:海天溟蒙之景和天帝之问

“天接云涛连晓雾”。开篇即铺开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拂晓时分,迷雾层层。云彩在天空里像起伏的波浪一样,翻卷涌动,瞬息万变。水天相接,白茫茫一片,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雾、云、还是波涛,给人一种朦朦胧胧、奇谲阔大的美感。词人只用了“接”“连”两个字就将“天”“云”“雾”这些意象贯穿一体,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云涛”一词用了典,来自孟浩然的《宿天台桐柏观》:“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9]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到海面上船只众多,船帆似乎在起舞。词人所乘坐的船只颠簸,抬头仰望天空,看到星河好像在翻转,“转”和“舞”两个动词给人以头晕目眩之感。此句作者没有直接写明波涛汹涌,海上刮起大风,而是通过“星河”与“帆”这两个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来侧面表现海上场景,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千”字为虚写,本是想象夸张之词,形容帆的数量之多。“千帆舞”营造了一种气势恢宏的意境。“星河欲转”和“千帆舞”都是虚写,但“舞”和“转”之间又存在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海上刮起了大风“千帆舞”,所以词人感受到了“星河欲转”。此句极富动态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融现实于梦境之中,让人如临其境。李清照描写的海上境况与王湾笔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截然不同。同是海上画面的描写,王湾笔下的海面风平浪静、大江直流,而李清照笔下的海面波涛汹涌。

“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仿佛梦魂”是整首词比较关键的字眼,直接点明该词为记梦。接下来描写词人和天帝的对话,词人偏偏用了一个“归”字,有何妙处?归为“回归、返回”之意,似乎词人原来就属于那美好的天上宫阙,现如今要返回,此处“归”字给人一种画面感。词人为何不直接用“回”字,“仿佛梦魂回帝所”?在此我们可以反复推敲,“归”字相比“回”字更加强调归属感,仿佛词人本就属于天上宫阙。“归”字含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透露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境界的强烈渴望。此句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义相同[3]。“帝所”一词,出自《史记·扁鹊传》:“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寐。寐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赵世家》中赵简子亦有‘我之帝所甚乐之语。”[10]

“殷勤问我归何处”此处又用了一个“归”字,“天帝”都在殷勤问我要“归”往何处?一前一后连用了两个“归”字,但并没有给人以重复之感而是表示了强调之意,深化了词人的情感表达。“殷勤”二字描绘出了一个亲切和善、关怀备至的天帝形象。此处应结合创作背景赏析,此时词人身处国亡之境地。宋高宗一路南逃,一味求和投降,苟且偷生,只顾个人安危,而置人民于水火之中。词人在梦境中塑造的天帝形象与现实中的宋高宗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下阕:词人对答和美好理想

下阕以词人的回答开始,“我报路长嗟日暮”。“嗟”字意为慨叹,此处我们采用置换法来看。“我报路长叹日暮”仅仅写出了词人的哀叹,相比“嗟”字情感意味较浅薄。“嗟”形象地表达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嗟”紧承上句“殷勤问我归何处”,正是由于“天帝”的关心,所以此刻,词人的委屈苦闷不免一涌而出,无限凄婉。“嗟”字未尝不是词人对国亡家破、丈夫离世等种种复杂情感的哀叹。“嗟”字增强了可读性,使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日暮”来自《史记·伍子胥列传》中的“吾日暮途远”。“路长”来自《离骚》中的“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6]。该句颇有深意,陈祖美认为其比喻力竭技穷,无可奈何[7]。夏承焘先生则认为该句的意思是人世间不自由,找不到她理想的境界[3]。徐培均先生认为这两个词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6]。“路长”和“日暮”是词人结合当时自身经历和心境概括而出,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苦楚和深深的无力感。这两个词读之有味,扩大了作品的张力,增加了此词的感情深度。

“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谩”字大可玩味。“谩”字意为“徒、空”。我们可以采用涵泳法,品味“谩”字之妙。“谩”字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奈,以及对自我的讽喻,幽怨之感油然而生。“惊人句”一词出自冯贽的《云仙杂记》:“李白登华山落雁峰,曰‘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10]。 以及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1]。黄墨谷认为此句乃用杜甫诗意来述志[12]。王灼《碧鸡漫志》云:“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13]。《宋史·李格非传》也说她“诗文尤有称于时”[14],可见李清照从小便才华横溢。而如今落得如此境地,面对亡国之恨,作为封建时代的弱女子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包含了词人内心的抑郁苦闷和对现实局面的无力感。词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自由光明的向往,这些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且无处释放。李清照用一個“谩”字,表达出自己的忧愤,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更表达了对于南宋当权统治者无所作为、一味求和、不思抗金,置百姓安危于不顾的愤懑和厌弃。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引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九万里”为虚写,极力夸张想象鹏飞之高。“正”字含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意味。

为何词人用“风休住”而不用“风莫停”?“风莫停”语气明显较弱,不如“风休住”感情色彩浓厚,“风休住”带有一定的强制和命令的意味,强硬的语气也透露出了作者的坚定。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胆量之大,语气之豪。“风休住”承接上句而来,这三个字简短有力,掷地有声,更显豪迈,词人情感喷薄而出。

“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15]。此句也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表达,壮志豪情的抒发。

三、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情感表达

1.大量用典和跨片格

首先是大量用典,此词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词中大量用典不无关系 [16]。如“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典源是《庄子·逍遥游》,“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典源是《史记·封禅书》。词人巧用典故,扩大了整首词的内涵,使之意蕴深厚,增加了本首词的厚度和广度,将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增强了表达效果。

其次是跨片格。本词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一问一答,贯穿一体,一气呵成。上下片无缝对接,气势坳峭不凡,词意更加纵横驰骋,抒情更加酣畅淋漓。

2.词人的豪情壮志

上阕词人描绘了一幅朦胧奇谲的海上画面,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面对“路长”“日暮”,词人发出了悲叹。“谩”则表达自嘲,词人的心酸亦在其中,万般无奈萦绕心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此句抒发了词人对精神解脱的渴望。纵观整首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是视觉上的描写,“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学诗谩有惊人句”转到听觉,这是视觉与听觉的交替,使整首词富有层次感。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渴望突破重重束缚的女性,看到她对美好生活、自由光明的向往,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弃。正是因为生活中无处倾诉,无法得到满足,人的情感才会在梦境之中变得强烈。夏承焘说:“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3]梦境也是词人现实生活的反映,“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个“休”字正是作者情感的爆发口。“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是情感的释放,词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苦闷得到排解,情感得到慰藉。最后两句的情感表达达到高潮,展现出李清照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3.词中的大丈夫气

李清照的这首词颇具有大丈夫气。清人沈曾植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17]。叶嘉莹也认为这首词表现出了她男性的一面[18]。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咏史》中亦可洞悉,周笃文先生评价道:“它不仅在《漱玉词》中独具异彩,而且求诸两宋词坛,也是罕见的珍品”[19]。在历经人间沧桑之后,李清照的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怀揣希望,豪情万丈。

四、结语

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四十七岁时,在刚刚经历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豪放词作。作为一篇“记梦”词,本词境界宏大,想象奇谲,颇具大丈夫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宋词中可谓独树一帜,与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词多用典故,上阕与下阕之间贯穿一体,一气呵成、联系紧密。此词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自由光明的强烈渴望和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

参考文献

[1] 黄蓼园.蓼园词选[M].上海:惜阴堂,1920.

[2]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M].上海:中华书局,1935.

[3]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 叶嘉莹,张静.叶嘉莹讲女性词(十八)[J].文史知识,2020(6).

[5] 赵明诚.金石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9.

[6]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7]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注[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8] 张忠纲.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文史哲,2001(5).

[9] 李清照.漱玉集注[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

[10]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 平慧善.李清照及其作品[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12]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M]. 济南:齐鲁书社,1981.

[13] 王灼.碧鸡漫志[M].文明书局,1915.

[14] 脱脱.宋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5] 司马迁.史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2.

[16] 王璠著.李清照研究丛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7]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8] 叶嘉莹,张静.叶嘉莹讲女性词(十九)[J].文史知识,2020(7).

[19]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宋词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特约编辑 刘梦瑶)

作者简介:杜丽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文本解读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梦境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自主 交流 拓展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