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原则”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提升研究

2023-02-26郭鑫宝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藏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合作原则亲和力准则

郭鑫宝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语言的亲和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亲和力”是一种“文化力”,通过人文的力量,把不同的人群聚拢起来。[2]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既需要有说服力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思政课教师用教学语言将理论知识讲好。合作原则作为人际交往中的理论,把握其对思政课教学语言产生的影响,对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提升,完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作原则”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重要依据

“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他认为,人们的谈话是参与谈话的主体共同合作的结果,谈话中每个参与者都应遵守一个或一些准则。因此,“合作原则”是使参与对话双方所说的话符合参与交谈中公认的目标,进而完成交际任务应遵循的原则。该原则要遵循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话语内容应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不要说虚假的话,也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关联准则(Relevance Maxim):说话要相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练且井井有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亲和力”,最早属于化学概念,引入心理学及教育学相关领域后,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爱的情感,核心思想是民主平等。[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亲和力作为一种文化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之间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状态。[2]教学语言作为思政课重要载体,关系着其亲和力的提升。因此,注重语言上的“合作”,是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并以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展现的有力途径。

“合作原则”对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提升,从教学效果看,是渲染学生积极情绪,提高学生获得感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从教学过程看,思政课教学过程大多由语言所构建,教师需要通过语言传递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看,不管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讲解、提问,还是师生讨论,都需要与学生“合作”。在遵守“合作原则”条件下,将语言承载的思政课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进行传递,能够使师生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成为有温度的情感碰撞,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

二、“合作原则”在思政课教学语言中的呈现形式

合作原则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思政课教学语言中,从教学来看,大致分为“讲授—学习”,“提问—应答”,以及“对话—交流”三个方面。合作原则视角下分析思政课教学主体间语言合作形式,为探寻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提升路径提供借鉴意义。

(一)“讲授—学习”的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5]思政课教师要将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用“接地气”的话语把理论讲清楚,将科学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其教学语言必然注意与学生的“合作”。

课堂讲授是教师以教学语言为基本载体,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述,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其教学语言课前经过处理、加工后,具有十分简练、关联性强与富有逻辑性等特点,体现对“合作原则”所包含的各条准则的遵循。

数量准则要求思政课教师给学生讲授的知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教师的话语以及所传递的信息数量往往恰到好处。从质量准则来看,教学语言应根据理解与思考后做出选择,不可向学生提供不实的信息。关联准则指导下,思政课教师紧扣讲课主题,及时补充与课程相关信息。从方式准则来讲,思政课教师授课语言往往十分规范,并且具有简洁、有条理等特征。

“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6]思政课教师应对讲授内容有良好把握,用贴近我国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积,而是可用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进而将科学理论“灌输”到学生的脑海。教师在语言上下功夫,把难懂晦涩的知识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讲清楚,将抽象理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讲清楚,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恰到好处的授课语言能为学生心中严肃、枯燥的思政课增添趣味,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喜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呈现出思政课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二)“提问—应答”的合作

学贵有疑,有疑问学生才会思考,有思考学生才会有觉悟,学生才会有长进。思政课教师适时对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获得学生学习反馈,有利于对课堂进度的把控。

思政课教学提问包括问题的呈现、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思政课进行教学提问的中心环节就是对“问题”的设计上,思政课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而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做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问题呈现方面,教师以授课内容为问题中心,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论语·述而》中讲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问题,不断刺激学生调节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被学生同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得到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情况,有利于教学进一步进行。

“合作原则”视域下,教师遵循数量准则看准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课程进行一半时,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听课状态、注意力会有所下降,进行适度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及时集中学生涣散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遵守相关准则,紧扣教学主题,防止偏离教学内容。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所说的话都应具有事实依据,避免歧义,体现出对质量准则、关联准则的遵守。从提问过程来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语言及其措辞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将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切实反映。从学生回答来说,进行教学提问的过程是“教”与“学”之间双向反馈过程,体现着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化吸收与外化运用能力。从提问结果来说,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亦是从学生自身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上所体现的。

面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思政课教师用平和的语言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尽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塑造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接近思政课教师,即“亲其师”。

(三)“对话-交流”的合作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对话。思政课对话围绕所要学习的理论、思想和难点及时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想法,也可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教学对话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一定话题所进行的教学交往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对话往往被教师用于师生间知识交流、情感表达以及信息传递中,是思政课教学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结合合作原则分析,师生之间对话语言简练,便于学生对教师所传递信息的接收,遵守着方式准则。对话主题应不偏离教学内容,遵守着关联准则。对话内容有着现实依据为支撑,对话次数、频率控制应在可控范围以内,遵循着质量准则、数量准则。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思政课教师以学生兴趣、特长以及爱好等方面为出发点,适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对话。通过语言交流的手段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参与讨论、相互了解,促进学生重视集体、树立集体意识。

教师掌握说话节奏,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教师是和蔼可亲的。教师运用语言给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对话环境,学生也能够保持相对自由的心态。通过对话,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建立合作与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该原则在思政课教学对话环节中的呈现与作用。

三、“合作原则”视域下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是思政课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7]教学语言是思政课亲和力表现形式之一,“教育者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育,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亲切感和情感态度”。[2]从合作原则中各条准则出发设计教学语言,要做到提升学生的可接受度,满足学生期待;提升学生向师性,使学生“亲其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信其道”;凝练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外化,使学生“践其行”。

(一)注重数量准则,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度

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教师讲授内容应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达到学生发展要求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接收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与信心,回应学生期待。因此,思政课教学语言应注重数量准则,对知识的讲授坚持适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遵守数量准则对思政课教学语言具体要求的一个重要表现层面,就是教师适量给学生讲授课程内容,教师所讲的话要恰当、准确,符合学生理解能力。若教师赘述过多或过少,则不利于学生内化新知识,组织学生之间讨论要注意把控好时间以及频率。例如,进行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内容的学习,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量太少,学生对抽象的哲学概念也就不易理解;反之,如果教师给学生传递太多信息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干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正常理解。

思政课教学语言注重数量准则,使讲授内容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与主动学习的自信心。掌握接受范围以内知识量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内化知识、理论以及思想的能力,提升对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及收获,拨动学生的心弦,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也就随之提升。

(二)遵守质量准则,提升学生的向师性

“从‘亲和力’的本质看,它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和认同,形式上的‘亲近’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容上‘认同’,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2]思政课亲和力,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近”,更是学生思想上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使学生认同思政课教学内容,离不开教学语言作为说服学生认同正确理论、观点发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6]因此,用具有事实支撑的话语向学生讲理论、观点与结论,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把道理向学生阐释清楚,才能说服学生。

质量准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说有足够的事实支撑的话。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注重真实性,切合学生真实生活,传递的信息也是切实可信、有理有据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的热情,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向师性。学生对教师产生向师性,既能提升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吸引,也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衷心的喜爱与亲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8]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思政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活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交流讨论的氛围。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提升思政课内容可信度行之有效的手段,配合遵守质量准则下的思政课教学语言,不仅能体现思政课教师所讲内容的真实性,还能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信服程度和对思政课教师的向师性。

提升学生的向师性,使学生“亲其师”,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学语言遵守质量准则,使师生交流与学习的内容有事实做支撑,增加思政课所讲内容的可信度,彰显了理论的正确性与说服力,提升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教师讲活道理,使学生信服理论。

(三)关注关联准则,提升教学内容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6]思政课作为一门不断发展且紧跟时事的课程,教师应遵守关联准则,及时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时事政治、热点新闻等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思政课教师要遵守关联准则讲话,既对课程内容有所补充,又要紧扣课程主体,防止跑偏。“照本宣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内容仅仅限制于课本中给予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在关联准则的要求下,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思政课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讲课内容不仅要体现思政课课程资源的德智共生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以及交叉性,而且应该与教学主题相关。

使思政课教学语言符合关联准则,教学开始阶段可向学生讲述本节课主题的意义,补充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学生精力融入课堂后,进一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课程相关的榜样观、爱国精神、全球热点等课程资源,可被教师用于向学生补充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本单元课程的理解与印象。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思政课的新鲜感,激发求知欲。教师也需要帮学生沟通学习到的新知识与原本认知结构、理论知识以及其生活实际,用巧妙的说话艺术增加熟悉与陌生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学生因理解不彻底,对学习失去兴趣。补充的信息不可偏离主题,要能扩展学生眼界,激发学术探索兴趣、提升学生获得感,进而使学生“信其道”,体现关联准则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作用。

(四)运用方式准则,提升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6]让学生听懂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接受思政课理论知识,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将方式准则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凝练与表达上,将思政课权威性的理论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讲述给学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有力途径。

思政课教学语言在方式准则指导下,避免晦涩以及歧义,教师说话简练、井井有条。用紧扣主题的讲解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激发思政课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用恰到好处的话语组织教学,为思政课增添魅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展现教学的艺术性。思政课教师语言组织得当,使教师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能够更好地凝聚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重点,避免因晦涩与歧义给学生造成理解障碍,减少学生的获得感。

教师要做到教学口语生动、内容简洁精彩,使思政课富有幽默感、亲切感,让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和谐关系。指导学生的语言要言简意赅、富有激情,用授课的激情去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对于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述,思政课教师能简明地向学生传达哪些是需要学生透彻理解的。例如,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课程的讲述,教师应遵守方式准则,有条理地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叙述清楚,并用简洁明了的话语使学生明白三者不可分割,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关系。

遵守方式准则使得教学语言更富有条理,对课程内容的总结更精炼,并且用生动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做到对思政课教师所讲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为“践其行”打好理论知识基础,既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也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

结语

不论是思政课教师向学生单向讲授,还是通过教学提问获得学生学习反馈,以及师生之间对话,都是为了有效达到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交际任务,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将四条准则从不同方面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语言中,对思政课教学语言亲和力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合作原则亲和力准则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会话含义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网红papi酱的语言风格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