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美育课堂
——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2023-09-06刘正飞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西藏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汉藏校本美育

刘正飞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笔者常常发现学生们很难用美术语言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他们甚至羞涩地不愿意回答教师提问,究其原因,学生往往表示“我没上过美术课”“我不会画画”“我没有美术天赋”。这些问题也时常引发笔者去思考,学校美术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真正需要的能力素养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建议中提到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广泛汲取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倡导教师开展主题性研究型美术教学,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强调“做中学”与“师生合作学习”等课程实施建议。是啊,美术课不是填鸭灌输,更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应该依据学科特点,善用学情,设计符合学生需求与期待的美术课,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学会表达。西藏班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应该成为限制其学习的不利要素,相反,这些是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独特优势。课标精神也在不断启发和指导笔者进行教学探索,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设计开发了融合“美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的“做中学”系列校本美术课程,通过开展富有创造性的主题探究活动,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精心设计作品,展示学习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依托情境创设,开展有温度的生活美育课程

美,就在身边。笔者骑车路过学校的“垃圾回收房”,往日里都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飞速逃离。呵,今日看见满墙的蔷薇花儿竞相开放,好不热闹。啥时这里种满的花?于是,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凑近赏花,拿起手机找准角度,仔细地构图取景,一顿操作下来,看着手机的美照,才心满意足地离开。回来后,发圈记录,不禁思考:原来“最脏”与“最美”可以共存,更能转换。不由得赞叹起校园规划者的妙想改造,如果对美麻木不仁,又怎会想到如此美的设计?

由此,结合高中美术教材中的《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设计了校本化项目式美术课程《生活空间的环境设计》,课程以教师的生活观察作为问题情境,链接学科与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视角去观察校园生活,并尝试对校园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与改造。

二、挖掘文化价值,创编有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

生活里的美育资源无处不在,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沟通与情感联结,增强学生理解与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将汉藏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融入学科教学,设计了特色美育课程。

翻转美术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学生们变身“老师”,学习从“被动学”到“主动教”,学生们通过小组协作,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精彩的“课堂互动”,制作“教学课件”,由“小老师”进行美术课的教学,《西藏建筑艺术》《藏文书法的艺术美》《西藏的服饰之美》《藏历新年民俗》《农历新年民俗》《徽派民居》《木版年画》等校本课程呼之欲出。

“小老师”美术课堂

文化+情境,多样化的审美表达。西藏班学生远离家乡外出求学,而快递包裹成为他们与家人情感联结的重要“物证”,看着校园忙碌的快递车,笔者萌生了项目式美育课程《“箱”伴计划》,学生们利用纸箱板与生活中的旧物设计与制作了《藏式卡垫》《时尚藏服》《平措家园》《吉祥藏餐馆》《草原黑帐篷》等作品,而基于个体生活情境(经历)的美术活动也不再让学生畏难。米玛央吉同学感叹:“原来,我也可以创作艺术作品啊。”“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也是我们藏族的文化”。学生们的作品体现出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热切关注,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箱”伴计划学生作品

巧用身边的文化事件,学习也变得事半功倍。藏历新年到来之际,学生们为老师献上节日的“切玛”祝福,分享家乡的美食糌粑、古突、牦牛肉干,围绕藏地节日民俗,师生们开展了多学科教师参与的《藏地风味特色藏餐》为题的西藏美食探寻之旅的美育课程。学生们依然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美术材料去创作和表现西藏美食文化,并通过发布会的形式向广大汉族师生推介了家乡的美食。西藏班学生的作品令汉族师生也啧啧称叹,老师同学的肯定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信心。

从生活语境中发掘文化的价值、多维度的表达,正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与艺术表现潜力,课程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生们经历“向艺术家一样思考”的学习创作过程,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捕捉生活的灵感——设计家乡的新房子》《妙手偶得——再现西藏传统艺术》《青年说——共塑美好生活》《藏式风情——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等系列美育课程不断生发……

三、开展学科融合,构建美美与共的课程新面貌

学校美育要注重突出中华美育精神、民族审美特质,还要注重学科融合。近年来,跨学科联合教研在合肥三十五中蔚然成风,语文、历史、政治、信息、综合实践等学科正有机融入到美术课中。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比较 入院时,两组SSP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SSPI总分和3个因子得分均较前显著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美育课程《“艺术”与“技术”齐飞——汉藏学子共话茶文化》,以皖藏茶文化为主题和切入点,通过信息技术和艺术的学科融合开展STEAM 项目教学,聚焦皖藏地区的特色茶文化(安徽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西藏酥油茶),融入3D 打印、陶艺手工、品茶分享等内容,汉藏学子合作探究,交流提升,促进汉藏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构筑汉藏情谊,原创跨学科大单元美育课程《有画好好说——步辇图》,融合语文、历史、音乐等多学科知识,课程强化综合性与实践性,既有汉藏师生合作探究的美术鉴赏内容,也有尊重学生艺术实践的多元表达,尤其是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分组参与负责的项目类别,并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原创舞台剧,艺术地再现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作品凝练了汉藏民族的友好情谊。

师生原创美育课本剧

跨界、融合、致用、创新,跨学科融合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创新创造的喜悦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愉悦感。

四、探索馆校联动,打造行走的美术课堂

馆校联动,协同育人。美术教学的场所并不限于校园,校园之外的文化资源更为广泛,其中寻访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坊等方式也是开展美术教学的有效途径。美术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蕴藏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汉藏师生利用节假日、研学旅行等方式参观安徽的文博场馆,鉴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交流,感悟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艺术情思,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美术馆里的美育课

例如,师生走进安徽省美术馆,参观《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了解近现代安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厚植爱国情怀。在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汉藏师生参观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馆藏年画展,体验非遗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研学旅途中寻访安徽皖南古建筑,触摸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感悟徽风皖韵的山水人文。春日里的博物馆公开课,更是让汉藏学生停留于历史的空间里,合作探究,共同探寻汉画像石之美。

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积极探索文博资源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组织一次有知识、有温度、有态度的美术馆(博物馆)课程,“行走的美术课堂”构建了学生沉浸式的学习,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五、丰富社团实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了更好的营建合肥三十五中红石榴“融”文化家园,2017年,笔者创办了和美汉藏艺术工坊,社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涵养美好心灵。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团美育活动以及常态化的美育成果展览,多元悦美,努力打造汉藏文化融合的“样板间”。

每学期,和美汉藏艺术工坊聚焦一种文化主题进行教学,几年下来,社团开设有扇面书画、木版年画、剪纸、藏式面具、西藏建筑、马勺脸谱、扎染蜡染、皮影、手工布艺等课程,校本社团课程逐渐序列化与系统化。

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依托传统节日(节气),讲好中国故事。农历春节,汉藏同学体验写福字、写春联、印年画、藏文吉祥语“扎西德勒”,彼此赠送新年祝福。藏历新年,汉藏同学制作藏式面具、邦典等用于藏历新年表演的道具,让文化“动”起来。端午制香囊、中秋画团扇、国庆绘长卷、元宵做灯笼……每年的美育文化节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校园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共享美育成果。社团多次受邀在省市级平台进行风采展示,社团曾荣获安徽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坊评比一等奖,获评合肥市红色社团、优秀社团。教育案例获安徽省美育创新案例评比一等奖,非遗课例在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入选合肥市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美的空间,环境亦育人。学生在社团实践中形成的艺术构思、美术作品、文创产品,用以布置校园公共空间,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为拓宽美育宣传渠道,笔者创建学校美育公众号“汉藏同心美育同行”,面向公众传播学校美育“好声音”,也让千里之外的家长看见孩子们的成长,见证孩子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六、结语:最是美育润人心

2023 年5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地方课程的功能定位,意见强调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要注重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防止把地方与国家割裂开来。

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术课程是立足于汉藏合校的特色校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皖藏地域文化及生活化的艺术资源,践行“做中学”理论,构建出“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创意实践”的美术教学形式,课程既增加了学生对于汉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又深化了汉藏学子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理解,更树立了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坚定了文化自信。多元化的校本美术课程,打开了学校美育教学新局面,一项项优质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转化为学校美育工作的成果。

未来,笔者将继续扎根民族美育教学的第一线,向美而行,以美育人,努力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情践行者。

猜你喜欢

汉藏校本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2《步辇图》:初唐汉藏关系图录
美育教师
汉藏姐妹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