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以秘书学专业“基础写作”为例

2023-02-24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思政课程

徐 芳

(西安航空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动各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1]。

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效性与长效性,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针对秘书学专业本科生的现状,紧扣课程核心目标梳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培养他们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及正确的人文写作观念。

当前基础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不高,紧密性不够,只是把思政内容简单地穿插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基础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在深化学生课程思政认同上下功夫。

1 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强化专业与思政的融合

基础写作课程是面向秘书学本科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各类思潮蜂拥而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学生在思想上、价值观上容易出现困惑,甚至可能会迷失信仰。如何对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道德培育和精神重塑,是重构基础写作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

1.1 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加大课程体系的拓建力度

1.1.1 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拓建写作类课程群

在教学中,以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加强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坚持“以德育人”,这样既能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也能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个人修养。以基础写作为中心拓建课程体系,就要拓建教学团队,增设“秘书写作”“创意写作”“申论写作”“公文精讲”等系列课程,将课程思政延伸至写作类课程群,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以基础写作为中心的写作类课程日常教学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达到摹写与创写的融合,理论与训写结合。

1.1.2 围绕专业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助力课程思政

针对基础写作课程特色,举办各种教学讲座、文学沙龙、交流会等形式,使基础写作的课程内容“鲜活”起来的同时,尽可能地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生活视野。比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名家进校园”活动,现场与柳建伟、金仁顺等作家面对面交流文学阅读与创作心得。又如定期开展“我的文学初心”系列讲座,邀请本土作家主讲,分享其成长经历、创作心得。通过身边作家的切身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中体悟正确的审美观、敏锐的观察力等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1.1.3 深耕课程教学内容,凸显课程思政特色

以学习通为平台,结合基础写作教材和具体教学实践,完善课程思政的资源体系,促使课程思政的科学化、合理化融入,避免生搬硬套、一味说教、形式主义的弊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可设置八个单元,每单元设置三小节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将思政元素与写作知识似糖入水般深度交融,防止“水油式”课程思政模式,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和媒体资源,凸显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办学精神,使课程思政内容能立体地呈现在教育受众面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真正使基础写作课程变成一门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参与的课程。

1.2 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秘书学专业的学生,练好“笔杆子”是立足社会的关键能力之一。基础写作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在拓建、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与技能之外,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境界以及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不可忽视。

1.2.1 丰富课堂内容,价值育人为先

基础写作的内化输出始于写作构思。在具体的授课中,教师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视角去构思,比如将宗璞《紫藤萝瀑布》、屠格涅夫《麻雀》、张宗涛《美丽松果》、珍尔《离别》、冯骥才《珍珠鸟》、竹林《今日出门昨日归》等文章的“三观”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要将秘书学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宽广的视野、博大胸怀的专业人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1.2.2 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思想育人效果

在学校或二级学院推行课程思政汇报与交流常态化机制。以基础写作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结合示范课、公开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课程思政,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授课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写作理念。比如围绕“小说写作中的故事模型”“散文写作的核心”等专题,强调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引导教师挖掘写作课程的思想育人内涵,使学生在审美熏陶中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

1.2.3 灵活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策略

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下,结合基础写作课程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语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价值层面的精神指引,从而提升基础写作课的思想“含金量”。讨论法是双向的,是信息交流的最好方式,克服了由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的单向输入信息的弊端,形成了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3]94。基础写作课程一般是小班授课,可分五个或六个小组,由两人或者数人共同完成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党的理论、行业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精髓,合理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方案,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

1.3 以课程思政为纲,切实提高教研水平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4]23高校教师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生学的法子,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才会乐学。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轴心,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

1.3.1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科研意识

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思政实践,高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培养科研意识,找准研究方向。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教学环节或场景,在教学中边教边思,因材施教,找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

1.3.2 以教学带动科研,形成科研团队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只有时常存疑,才能发现新问题、新的研究点。教师与学生时常互动,才会激发新的想法。同时,以教学带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从而形成科研团队,共同提升科研水平。

1.3.3 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包裹体内流体密度分布范围为0.9~1.1g/cm3,呈正态分布(图2c),低盐度流体较高盐度流体显示了相对较低的密度。从图(2d)可以看出,该矿床仅有一类盐度包裹体分布区间[14],盐度变化范围较大,推测有大气降水的参与。

基于基础写作的课程思政实践,高校要加大调研与教研力度,引导教师科研方向尽可能地贴近社会现实,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切实加大教师科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转变力度。在具体教学中,以教材建设为主轴,搜集、整理、汇总、挖掘各种写作文献,形成一套与时俱进的基础写作教学理论,使之能够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基础写作课的教研水平。

2 以生活艺术铺路,与本土文化相渗透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5]262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它不但能激发写作的灵感和愿望,还能源源不断地为写作提供材料。来自校园、家庭、社会的生活经验,都是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

2.1 以本土文化为中心,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2.1.1 云游区域名景,提升学生的文化感受力

名景书写是指作者亲临名景之地即兴而作,读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捕捉创作者在特定时空中的所见所闻和情感状态等。教师可在基础写作课程文学篇讲解时,带领学生云游“关中八景”,结合陕西丰厚的地域文化带领学生观览雁塔晨钟、曲江流饮、灞柳风雪、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等名景,结合历史故事书写骊山晚照、咸阳古渡、草堂烟雾等景观,通过与创作者的时空对话,激发学生创作的想象力,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2.1.2 结合风俗文化,提升学生训写能力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呈现。在基础写作课程讲授时,教师在介绍写作构思与写作技巧之后,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写作训练。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槐花麦饭、羊肉泡馍、肉夹馍等街巷的民间小吃,引导学生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书写古城人关于美食的记忆,从而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流”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另外,寓写作技巧教学于文化教育,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深度思维与高阶思维,而且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换言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学理深度。

2.2 以陕军作家为典范,激发学生创作的内驱力

基础写作的课程内容是根据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的,包括写作发现、写作构思、写作技法等。从写作发现到写作技法,从写作技法到各种文体的实践创作,由浅入深,循循善诱,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寻找一个瞬间、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捕捉灵感,从而使习作呈现出一种生活智慧,体现一种自然美。内容设计上,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综合素养的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多元思维模式,训练学生的内化整合能力,使其能够批判性地呈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2.1 选取陕军作品进课堂,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

2.2.2 利用现场观感,引导学生探寻文学的魅力

在讲授基础写作小说篇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传统课堂的写作视角,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价值引领,有效地实现课堂的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西安话剧院观看话剧《路遥》《柳青》等,引领学生打开文学创作的思维之窗,让学生感受和体悟在纷繁的物质世界之上存在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教师通过自我认识与文化互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将文化之魂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交融。

此外,根据当前社会对毕业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内化”课程自信,挖掘课程的潜在价值。创作本身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由“真、善、美”与“假、恶、丑”组成的,每一次写作就是一次人生的思辨。

2.3 精心设计每堂课,探寻课程思政的思想张力

以散文写作为例,介绍基础写作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1)课前预习。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发布相关微视频或阅读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做好课前准备。(2)创设情景。教师播放《西安的夏日》微视频,与学生探讨观察夏天的方法,找出观察聚焦点,训练学生多元思维模式,调动学生的“思”,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写作中真情实感的表达策略。(3)导入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提炼主题。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和重建知识体系,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4)小组讨论。教师可通过《美丽的松果》《逢》《离别》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多视角阐述创作过程中的“感”与“思”,探寻作者的立意视角,自然地渗入课程思政。(5)学生创作。经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散文立意的特点,要求学生做到观点新颖、结构合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创作的风格、特点等点评作品或生生互评,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结合课堂内容的设计,通过“形(意象)、事(故事)、情(情感)、理(哲理)、典(典故)”写作五字诀的具体点拨,教师循循善诱、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构思布局、巧设情节、精细刻画人物、以小见大阐释哲理等,从而真正让学生的“作文”转化为“作品”,把枯燥、被动的“写”转化为以兴趣为导向的主动的“创作”。

3 以实践与竞赛为平台,植入积极的思想观念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通过“植入”文化内涵使学生的作品更具深度,教师可以借助陕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创作时关注家国,关注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黎锦熙是中国语境教学的奠基人,他说:“教育的环境,是学校和社会彼此互相创造的。”[6]76

3.1 以革命教育为契机,凸显课程的育德功能

3.1.1 参观革命遗址,汲取奋进精神

在讲授基础写作时,教师可利用安吴青训班革命遗址等实践教育基地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胡乔木给战士们讲的三堂课:第一堂课在青训班,第二堂课在战场上,第三堂课在胜利后的未来。由胡乔木讲的三堂课引出写作路上的三堂课:第一堂课是写作课堂,第二堂课是社会大课堂。学生走出学校,去观察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去思考他们与校园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第三堂课即学生的成才之路。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热点进行“立体化”讲述,引领学生思考当下自己面临的抉择和考验,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3.1.2 现场教学互动,即景即情创作

在实践教学中,如学生被青训班成员克服困难学习的场景所震撼时,教师选择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即兴创作,如小说故事创写等。同时,结合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写新闻稿。胡乔木认为,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7]22,结合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写作,即组织学生探索自主学习方式,如观察、发现、展示等,然后小组讨论交叉评价,接着教师点拨,最后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真正做到教学合一。需要强调的是,作品的立意很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此作为立德树人的起点,引导学生体察普通民众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够以小见大,从而理解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3.2 以写作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2.1 搭建竞赛平台,营造写作氛围

以基础写作课程为依托,搭建学科竞赛平台。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宗旨,激发同学们写作的热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营造读书写作的校园文化氛围。竞赛不仅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融课程思政于“无声”之中,也能使基础写作发挥课程优势,让专业课转化为学生的兴趣课。比如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意写作大赛,便是基于基础写作课程辐射全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比赛,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与探索世界的兴趣,强化学生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3.2.2 整理作品成果集,提升学生获得感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提升学生应用转化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参赛获奖的作品整理为系列作品集,如《新笋紫长早樱红浅》《梅蕊含雪香中别韵》等。利用身边同学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既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升华文化生活体验,也是学生专业写作知识内化整合的过程,更是学生开启多元思维模式的过程。

3.2.3 创设写作工坊,共享创作资源

以基础写作课程为中心,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展“创意写作工坊”,为学生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免费培训、公益讲座,为全校喜欢写作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这些课程既有非虚构写作、网络创作,又有剧本杀创作、新媒体创作,旨在提升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弘扬鲜明的时代精神。

3.3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提高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能力

3.3.1 加强实地调研,革新教学模式

教师可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考察,近距离倾听企业用人的需求,设计基础写作课程与实操之间的关键衔接点,按照知识板块组织教学,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能力。同时,利用现代化智慧教学平台,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建构力,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落实培养创新型秘书人才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情感目标。

3.3.2 校企互动共赢,双向融通育才

针对学生人生阅历相对欠缺的情况,邀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座谈、交流,给学生讲解会务文书、科学小品、公关艺术,使学生能够用客观、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学生的写作富有时代性和逻辑性,以达到文学创作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结合。同时,带领学生下企事业单位实训实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看待世界的格局,以自己的笔书写时代的精神,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语

随着课程思政文件的实施,高校只有达成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将价值塑造放在首位的共识,才有可能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实效[8]。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及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实际,采用“理论讲授+课堂实训+写作竞赛”教学模式,探究秘书学专业基础写作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实践路径,优化整合课程思政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实现课程思政语境化,实现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互交融。基础写作的授课内容与区域本土文化、学校文化相互渗透,写作实践与生活体验相互推动,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写作观念。

猜你喜欢

基础思政课程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