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下英语师范生培养“1+N”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023-02-24高艳梅肖春艳潘丽鹏
高艳梅,肖春艳,潘丽鹏
(咸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志着师范专业发展的成熟。对标认证标准,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存在课程体系不够丰富、课程结构对学生“实践”能力支撑不足、部分关键课程评价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核心问题,结合“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提出了“1+N”的课程体系。研究将对“1+N”课程体系改革内容、课程建设、评价机制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提升英语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1 师范认证及师范生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2017 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表明我国师范专业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指明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师范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师范生的培养要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强调持续改进,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2]。
对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其一,传统的课程体系不够丰富。虽然设置有实践课程,但是不够多元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全面训练,存在注重传统专业理论课程,忽视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设置等问题。其二,课程体系对师范生实践能力指标支撑不足。目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制定的课程目标,普遍存在对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支撑项目较多,而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支撑项目较少;以学科知识性课程为主,学科能力性课程较少等现象。传统的师范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范课程改革中重理论轻教法的倾向,已经成为影响师范生完成学业后向教师实践岗位顺利过渡的一大原因。其三,课程体系中部分关键课程的评价不够全面。传统的课程评价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实践能力的科学有效评价,导致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自主性不强,教育实践缺乏有效性等问题。
实践能力不足给地方院校英语师范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具体如:其一,就业压力加大。以往师范生可以去培训机构就业,但在新政策影响下,教培行业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转型,对教师的需求量降低,师范生就业范围缩小[3]。其二,自身竞争力不够。师范生的主要就业意向还是大中城市,但是求职中屡屡受挫的很大原因还是师范生实力不够,在试讲、面试等环节败下阵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实践能力方面有更高要求,因此在竞争中有许多挑战。
面对一系列的不足和挑战,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引下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是地方师范院校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首先,对标认证理念,积极改进不足。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保障机制等关于师范生科学培养的各方面具体要求,逻辑清楚,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对标查证,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积极开展持续改进。其次,聚焦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锐意改革进取。对标认证标准,地方师范院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保障制度改革,以师范生的产出能力为导向开展课程改革,建立有利于实现师范生产出能力的保障制度,积极进行自我革新,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
2 实践导向下“1+N”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任务。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促进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师范热”,地方师范院校有着良好的前景,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应以“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竞争力,并不断提高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
2.1 “1+N”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更新了一系列针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突出了“师范性”这一师范院校与其他高等专业人才培养院校的最大区别。传统课程体系选修课较少,课程单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师范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师范生的培养中,既要注意师范生专业理论、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要注重对其从事中小学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兼顾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到有效结合与平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的体验性和实践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构建的“1+N”英语课程体系,即是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英语师范专业的特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丰富课外活动,构建多元评价方式,以达成英语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
在“1+N”英语课程体系中,“1”是指英语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N”是指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系列方法。“1+N”英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是丰富的课程板块。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应注重优化课程体系,坚持以师范生为本,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用五大课程板块“武装”师范生。具体而言,即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重,强调素质拓展,关注师范生的个性发展。其中,通识课程由素质教育课程构成,注重学生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基本素质的养成;专业教育课程分为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专项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以英语专业能力与教师教育技能相互渗透为纲;实践课程以强化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相关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语言能力与从业能力的双向互动;素质拓展类课程在于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五大课程板块有效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是将英语专业课程与英语师范生实践课程相结合。逐步开展课程试点,将课程改革为“英语写作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美国文学与中学英语名著阅读教学”“英语语法与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与中学英语教研”“英语语言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课题设计”“英语阅读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词汇学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学英语试卷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内容,深度促进师范生的有效实践,让师范生的实践最大化和常态化,最终有益于师范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最后是多样的实践课程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实习环节是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在抓好实习环节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其他项目,比如实训、见习、校内集训、研习、顶岗实习等等。做好各种教师基本技能实训,比如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等的实践训练。在教育见习中,师范生是一个旁观者;教育实习则意味着师范生进入一个沉浸式的技能提升环节;教育研习聚焦师范生科研能力的提升。结合地方院校和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实习模式,比如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研习与实习相结合等[4]。一定要保证实习期间学生实际授课数量。进一步加大顶岗实习范围,因为顶岗实习中,学生不是体验心态,而是真正参与到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其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理解教师工作本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1+N”课程体系的建设
“1+N”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师范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师范生共同努力。有学者提出“学习共同体”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重要作用。[5]而“1+N”课程体系也离不开多种“共同体”的实践。
(1)共同体的教师教育理念:师范教育(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终身成长。更新原有的师范教育理念,不再局限于“完成式”或“终结式”的传统师范教育,而是将教师发展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理念下,对英语师范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课程评价等进行改革。同时做好可持续发展工作,将地方教育系统基础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师范教育的培养体系中。
(2)共同体的教师教学:共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研讨—互助式实践。建立英语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享教学设计。创设共同体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应根据课程及师范生实际情况,涵盖基础性任务、挑战性任务、创造性活动等不同层次。教师共同体还应开展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研讨,攻克学科知识难点,探讨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途径。另外,不同的课程应构建共同的培养目标,同时各有侧重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共同体师范生学习:被动参与—主动参与—创新探索。改变英语师范生的学习理念,以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建立师范生的学习共同体。改变师范生课程教学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使师范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来,自觉地将理论知识学习与中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熟悉中学英语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特征等。改变传统师范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记轻思考、重期末考试轻平时学习的情况。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实践,实现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4)共同体的信息化环境:积极指导—主动沟通—教学相长。在信息环境下,交互式学习成为常态。互动过程从单一线条到多元化转变,形成丰富的互动,比如学生与教学信息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媒介操作流程的互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网络、翻转课堂、慕课等学习,教师可以进行口头、网络、书面等多渠道反馈和学生互动。信息化环境帮助学生摆脱了课堂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我学习资源。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动态化。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和学生是多元互动参与者和共建者,在新课程体系中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2.3 “1+N”课程体系评价措施
其一,建立多元评价主体。课程评价由原来的教师、学生、督导等的评价改为基于大数据的多元评价。建设师范生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平台搜集课程的过程性数据和资料,分析和公布相关信息数据,并及时反馈确保课程质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将由封闭性向开放性发展。师范生的培养不再单纯依靠师范院校的力量,而是“高校—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学”共同培养。
其二,改进关键环节“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教育实习评价主要是针对实习生的实习活动表现、效果及其发展状况所进行的分析和评断[6]。实习评价应当基于合理公正、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开展。鉴于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改进评价效果。首先,增加评价主体。除了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小组的评价,还可以增加实习班级的学生评价,搜集班级学生对实习生及实习活动的真实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实习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其次,进一步细化各项评价指标。实习评价是针对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于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需要根据实习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的内容应该具体全面,包含师德评价、教学技能、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评价指标应该表述清楚、具体,具有可评价性。再次,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评分法直观明了,是最常见的评价形式,但不利于实习生对自己实习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全面了解。评语法有利于剖析实习生的优缺点等,但是耗时耗力,不利于操作。档案袋评价法是将实习生实习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和表现收集起来,分类保存,对标记录,综合评价。可以根据实际,将不同的实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实现实习评价激励实习生成长的目的。
2.4 “1+N”课程体系建设方向
师资队伍方面,新课程体系中,英语师范生的师资队伍将吸引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和优秀教研员参与。师范院校英语教师由原来的理论知识教学或者学科基础英语知识教学向教师教育转变。师范院校教师全员参与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可以选派教师去中学英语教师兼职,师范院校聘请一线名师做兼职授课教师、教学实训指导教师等,互相流通,发挥好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基础服务于基础教育实践的作用。
课程教学方面,新课程体系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由基于学科的课程转为基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改变传统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并重,融入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打破课程壁垒,参与教师学习共同体,深度了解和参与中学一线英语教学和管理实践,加强与一线英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让师范生有更多教学实践机会。优化课程体系后需要更新课程教学方法,由原来的讲授法、讨论法等为主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操作练习、观察法等。
师范生方面,师范生要改变以往传统思想观念,积极应对挑战,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深刻理解未来教师所需的基本素质和重要技能,培养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并体会和反思学习乐趣,早日明确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能力要求,并对照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体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对学习结果的责任感、增强自主感,并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3 结语
课程体系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设计,随着现实问题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课程体系也应该随之改进。“1+N”课程体系构建了丰富的课程板块,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教育课程+素质拓展类训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1+N”课程体系改进了专业课程学习,将英语专业课程学习与英语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拓展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范围。这一课程体系丰富的实践项目有利于深化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而完善的评价机制则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