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体化学家虞宏正的教育思想

2023-02-24李晓霞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西北科学

李晓霞

(咸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虞宏正是我国著名的胶体化学与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与科学教育事业,从事胶体化学、热力学、土壤学等研究。抗战时期,他培养了一批胶体化学、土壤学等领域专业人才,创建组织一批科学研究机构,引领科研工作者融汇世界科学思想、开展符合中国实际的科研工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农学研究与科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学术界对他的研究甚少,本文重点对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行分析研究。

1 学术生平

虞宏正(1897—1966),字叔毅,福建闽侯人,出生于1897 年10 月5 日。1916 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攻读化学专业,期间他还积极参加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拯救民族存亡的五四运动。1920 年虞宏正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棉业专科学校、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大学等高校任教,1926 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破格升为教授。1922 年虞宏正加入中华农学会①中华农学会(今中国农学会)是1917 年1 月由中国最早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等在上海组织创建[1],是中国最早以“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知识,求农事之改进”为宗旨的农业学术社团。。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平津高校被迫西迁,虞宏正追随北平大学护校西迁,几经周折来到陕西汉中②1937年,国立北平大学与其他高校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校址在陕西西安市;1938年该校再迁至陕西汉中,校名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分立为国立西北五校。,任西北联大农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 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并历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等职。

为了融汇世界科学与教育思想,以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虞宏正曾多次赴海外留学深造,学习交流考察。早在1929年,他作为中华农学会代表参加了“日本农学会年会”,大会上宣读的论文《中国土壤分类》后被汇编入《日本农学会年会报告》。[2]1936年,虞宏正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胶体化学部学习,专攻胶体化学方向;1937年初,他又转往英国伦敦大学物理化学部进修考察,后由于全面抗战爆发,他放弃继续深造机会,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5 年抗战即将全面胜利结束,虞宏正再次赴欧留学,在英国剑桥大学研习考察,在胶体科学部主攻胶体化学;半年后,又赴美国布鲁克林高分子研究所、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化学部进修考察。[3]在考察期间,虞宏正常常将国外最新的前沿学科研究信息传播国内,以便让国内科学研究者及时了解国际科研动态,融汇世界科学思想,研究东西学术[4]。

虞宏正一生致力于胶体化学、热力学以及土壤热力学的研究,成绩斐然,重要论著有A Formula of Adsorption from Solution of Electrolytes(与吴中枢合著)[5],Thermodynamics of Interfaces in Equlibrium,A Statistical Derivation of BET Adsorption Eqution,《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机理初探》以及译著《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虞宏正,石声汉,李萃麟合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3 年)等。此外,他创建了土壤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室、西北第一座民用的科学实验辐射源、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一批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还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的工作。

2 扎根西北,执着于教育事业

2.1 坚守西北,矢志改变大西北科学教育的落后

虞宏正自1920年大学毕业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从1928—1936 年,虞宏正在国立北平大学任教的八年中,讲授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课程,此外他还兼任预科主任。1937 年随北平大学西迁至陕西,自此扎根大西北,直至抗战胜利。期间,虞宏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注重教学与科研互动相长,将自己的研究与师生分享交流探讨,激发青年师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与促进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1947年夏他从欧洲留学归国,北京、上海等地的多所大学邀请他前往执教,但虞宏正深知贫瘠的西北地区更需要他,更需要科学技术人才。于是,他毅然决定继续留在国立西北农学院任教,扎根大西北,将自己的才智学识奉献于这块黄土地。在教学中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虽任务繁重但绝不敷衍,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查阅大量资料,特别关注国外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并融汇课堂教学当中。多年来,由于师资缺乏,他经常为国立西北五校兼课,兢兢业业,为西北地区的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2 博学多识,教学的天才

虞宏正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历经多次欧美留学,能熟练应用英、德、俄、日四种语言,不仅特别热爱胶体化学、热力学,而且对数学、物理、农学、历史、文化等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他讲述内容层层深入、信息量大,具有理论深度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科体系结构清晰,术语表述科学准确、精炼易懂,课堂气氛活跃而开放,学生们特别喜欢上他的课,甚至还有外系慕名来蹭课的,曾被师生们尊称为“教学的天才”。[5]中国原子能之父、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曾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回忆道,当年他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时,理科课程中的数、物、化、生都用的是英文教材,老师直接用英语讲,学校的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也非常好。钱三强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化学老师虞宏正讲物理化学章节时,从化学当量到分子、原子,概念讲得非常清楚,这极大地引起了他对物质结构的兴趣。[6]还有学生永远记得虞宏正当年的讲课,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的讲课内容深刻、观点明晰、阐述充分,如同缓缓流淌出一篇科学论文。[7]

虞宏正特别关注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通过报纸、期刊以及同仁的交流及时了解传播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1945 年7 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不久,虞宏正便在西北农学院作了一场精彩的《原子弹知识》的报告,他从原子弹的基础原理、设计制作历史及其未来发展等作了讲解,当时教室内座无虚席,深得众师生的交口称誉,一时轰动了全校,以致一些未能亲临现场的学生无不遗憾地说,“农化系能有这样一位教授,实在令人羡慕!”[8]

2.3 献身西北科学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

虞宏正扎根大西北,三十年如一日奔波于武功、咸阳、西安、延安、汉中等地,为几所高校授课,但从未领取过兼课费。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帮助青年师生树立追求科学精神。他发明和制作“热力学公式转动盘”,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9]他不论耗费多大精力,积极热情地为学生们、青年教师们选定科研题目、修改论文,拒绝署名和收取任何报酬。[7]即便患病住院,他也和同事们在病房共同处理实验数据。[9]面对西北土地的贫瘠、水资源的缺乏、生态环境的恶劣,他决心投身到这片热土,为大西北的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他广泛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常常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情况,不断走访水土资源部门沟通调查,举办学术同仁讨论班交流研究结果。他与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同赴陕北考察了3个专区、18个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引领团队精心准备调查陕北土壤、水利资源方案,详细规划实施细则,与团队协作积极开展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10],对提高陕北农业生产、防治水土流失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战略性的意见和策略。

虞宏正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组织引领规划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他还支持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植物分类研究室同从兰州迁来武功(今杨陵)的植物栽培驯化室合并,成立西北植物研究所,积极引领科学工作者开展远缘杂交新课题的研究,为后来成功培育小偃5-6 号小麦(198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产优良品种铺好了垫脚石。[5]此外,他还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参与领导全国科协及陕西省和西安市科协的工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惦记嘱托将他数千册国内外珍贵藏书及7万余元的存款全部捐赠给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9]心系西北、鞠躬尽瘁,虞宏正为大西北的科学与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来,虞宏正为中国、为西北地区科学与科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精心培育了好几代物理化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很多学子感慨道:“虞老师对青年学子的启蒙和智慧上的开发是无法估量的”。[11]无论是他谆谆教诲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精心培植的科研助手、青年教师、进修人员,学业期满后大多在专业教学岗位或科研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仅20世纪50年代虞宏正就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不少学生成为当代学术大家、著名的科学家。[9]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熊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土壤电化学创始人于天仁,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席承藩,著名农业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罗登义等,[7]他们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世界瞩目的开拓性的贡献。

3 虞宏正的教育思想

虞宏正一生执着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治学智慧,形成了颇具价值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3.1 治学“应通晓本门学科的全貌和发展趋势”,“专业有所建树”

虞宏正一生以博学而笃志、术业精深而广博、教学精湛而独具特色,受到科学界、教育界的高度赞誉。在传道授业与科学研究中,他一直认为“治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师应通晓本门学科的全貌和发展趋势,对本专业应当有所建树,但只有经过不懈的刻苦努力,方有可能苦尽甘来”。[8,11]他的一生中正是如此践行这些科学教育思想与理念,他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知识,力图精深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通晓化学的全貌及其国际发展前沿与趋势。为此他多次赴欧洲学习深造,不仅专攻胶体化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深入学习物理化学,在土壤热力学、农业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同时,他还广泛涉猎数理以及人文学科,并能熟练运用4种语言。正是学术造诣深厚广博,他被多所大学所聘请,讲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多门课程。在教学中,他大量查阅、研读专业学科资料和学术杂志,课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引人入胜,[5]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3.2 倡导启发式教育,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虞宏正在讲解问题时,总是从问题的提出不同的解答路线,揭示过程,因势利导,下结论时启发听者自己去做。[8]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知,而且培养了思辨能力。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无论是讲授预科的普通化学、定量分析还是讲授大一大二的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虞宏正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育[3],旨在启发学生学会学习。为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精心准备教学的每一环节。课前备课总是做了十足的准备,他深入钻研教材,尽最大可能查阅最新资料进行精读研究,形成观点编入讲义。课堂上,他实际践行启发式教育,从不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而是将预先精心准备的问题以简练的语言提出,以清晰的条理揭示其矛盾,并启发学生根据问题及其矛盾展开激烈的讨论学习,再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概括提炼、阐述透彻,进而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疑点上,他剖析问题深刻,又出神入化,旁征博引、科学严密,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化解,不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让学生在风趣、幽默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和意义的建构。此外,在信息不发达的闭塞年代,却一直关注他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在国际中发展的动态和有争议的新观点,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探讨研究[8],启发学生应用分析[1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思考探索,引领学生紧跟科学发展前沿。他认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11]

3.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习关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虞宏正倡导在教学中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3]。即便是在实验设备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他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进行实验演示、制作模型。即使实验课有专门负责的助教老师,但他还是亲自上阵指导学生操作,严格要求学生做实验,但凡有学生操作不当,他便及时给予指导与纠正,讲清错误之处及其工作原理。他还亲自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热力学公式转动盘”,并想方设法让学生能观摩实物或模型。无论是讲授物理化学还是胶体化学,他尽可能将其与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并常教导学生:“学习任何一门科学,不仅应掌握其中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总结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1]他经常与师生下乡在田间劳作、考察、实验,并将课堂理论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及其问题,指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实验的结果、解决方法及其结论撰写为研究论文。甚至带领师生结合农业生产的具体实际编写教材,避免书本搬家、理论缺乏实践。[12]

3.4 学术研究与教学互动,提倡青年人“冒尖”

抗战结束后,陕西省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力量还很薄弱,科学研究工作冰清水冷,特别是群众性、合作性的科学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在当时,虞宏正将其归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老教师认为自己即将退休而不想继续科研,存在惰性心理;二是青年教师认为科学研究高深莫测而难以企及,具有畏惧心理;三是大学生对科学研究不敢问津,也无人引领开展科研工作。[12]直到1958 年秋,陕西省各大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陆续火热起来。虞宏正强烈呼吁学术研究与教学互动,提倡青年人“冒尖”,鼓励年轻一代大胆探索创新。[11]科学研究工作由少数人参与扩大到全体教师,甚至很多学生跟随教师展开科学调查实验研究。如西北联大后继学校之一西北大学,当时各系的科研与教学进展如火如荼,如化学系稀有元素的提炼、高级塑料的合成,物理系半导体及光敏电阻的研究等以及西北农学院的各种农具改革、病害防治的研究,不仅激发了年长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了年轻一代的科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赶超英国的科学技术研究跨上了征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北联大后继学校西北五校人才依然紧缺,虞宏正为了让青年人尽快地成长起来,以培养更多的学科专业高级人才,他不仅多年奔波于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等多所学校为学生们讲课,而且利用自己的课余假期时间开设新课程、举办学习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多次邀请华罗庚、谈家桢、李连捷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学生选定研究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7]他还倡导和辅导学生多学一门外语,举办外语学习讲座,促使学生向国际前沿科学进军,以掌握世界新科学、新技术、新思想,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成为社会的拔尖人才,开创祖国的未来。

3.5 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960 年,虞宏正和原政庭、岳劼恒、陈大燮在陕西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发言,有力地阐明了参加生产劳动与提高教学质量成正相关。[12]他认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师生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又可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理工农医专业理论,皆可以在生产劳动中践行,如西北大学物理系创办了机工厂,学生在学习同时定期参加机工厂的生产劳动,毕业时竟达三级技工的水平;该校地质地理系曾组织师生上千人进大巴山、秦岭实地勘测考察,不仅发现许多矿藏、动植物,还提出了综合利用洵河水利的规划,这极大地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单一与不足。陕西师院数学系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设计开发了若干种计算及测绘工具;西安医学院创办了细菌肥料厂,学生在该厂的实习劳动大大促进了教学效果。[12]虞宏正还认为,即便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还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意义构建,促进有效教学。

虞宏正在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认为科学研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边缘科学,了解国际前沿发展动态,引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新的理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的新问题;[11]同时,他强调要攻尖端科学,必须掌握基础科学知识[8],更不能脱离生产实践,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3]。在科学论文撰写的文词上,他也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指出文词一定要准确、周严、朴实、精炼[11],要便于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他还特别指出必须减少科研人员行政工作,壮大科研队伍[13],才能使科研工作者协作起来集中精力深入做科学研究,才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世界的水平做好准备。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至今还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中之重,引领着科学工作者向更高的科学巅峰攀登。

4 结语

虞宏正自幼矢志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一生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理想抱负。他根植西北,潜心西北科学教育事业,博览而约取、厚积而博发,发展了中国区域特色的农业科学,为中国的农业科学、西北的水土保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化学发展史和科学教育史上重重地描绘了一笔。他几度赴欧洲留学深造,学习世界前沿科学及其教育理念,考察国际科研动态,向国内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研究,融汇世界科学思想,研究东西方科学,在胶体化学和热力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虞宏正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大西北科学教育事业,不仅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治学智慧,而且形成了颇具价值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他终生强调“治学‘应通晓本门学科的全貌和发展趋势’、‘专业有所建树’”,至今在教育事业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倡导启发式教育、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依然是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中的主导思想。时至今日,虞宏正所倡导的科学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他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更是他科学教育思想的凝练与精髓。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西北科学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一座西北小城
纺织科学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