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讨
2023-02-24刘淑英
张 伟,刘淑英
(咸阳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1-2]。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工具,计算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通识教育类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它具有知识面广、实用性强、授课学生多及师生关注度高等特点[3-4]。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收获的只是单一的知识维度的提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设计融合思政元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探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1 “课程思政”的概念
“思政课程”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称,指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5-6]。而“课程思政”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教育理念[7]。两者不是文字次序的调换,重要区别在于:“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组合,而“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体系[8]。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课程,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将政治态度、人文关怀、价值观念融入专业课程(或公共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融爱国主义、文化熏陶、德育塑造于教育过程,启发学生自觉认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9-10]。“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可以弥补“思政课程”直接灌输的不足[1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就是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立德树人与教学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使其在立德树人上与高校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2]。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2.1 课程内容单一,“课程思政”元素较少
目前,许多高校选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其教学内容都能够得到及时更新,有些高校则根据最新的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先进性及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然而,在课程思政方面,教材很少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的技术知识和应用上,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的缺失,影响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很少意识到自己在技术发展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对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的了解和思考,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13]。
2.2 教师专业能力强,思政教育能力弱
经过调研,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其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日常教学中,他们只注重培养大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与方法,很少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引导,这使得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脱节,难以达到综合育人的目标[14]。另外,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很少将人文关怀、价值观念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因为目前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计算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都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加之日常思政教育专项师资培训较少,因此,教师虽然可以胜任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但很难真正地培育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存在着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和实施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
3.1 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模式,如图1所示。为党育人,就是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寓专业课之中;为国育才是指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教学水平指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指根据专业知识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式是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各种方法,教学评价指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最终目的,即把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构建新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阅读材料设计7个课程思政案例,主要有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国产操作系统、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腾讯等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华为5.5G 通信技术引领全球通信技术新方向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如我国著名的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先驱杨芙清教授先进事迹)等。通过我国的先进科技树立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通过典型人物事迹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们奋发图强、精忠报国。
如在“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与社会效益”案例的教学设计中,案例内容有:(1)研究北斗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其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的功能。(2)探讨北斗导航在交通运输、农业、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社会效益。(3)分析北斗导航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如系统覆盖能力、精度提升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案例的教学形式采取讲授、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形式进行,通过该案例讲解、引导、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北斗导航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案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结合,培养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任课老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能意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动力,也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对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划。其次,需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学科与思政融合中,应注意隐形思政元素的挖掘,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伦理道德探讨、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技术与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最后,应加大学校的支持和激励。学校应该给予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平台,举办思政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3.4 突出课程思政地位,构建新课程评价体系
3.4.1 任课教师的评价
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考核评价中,建立新的教师教学评级体系。新评价体系包含政治立场评价、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教育教学理念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和个人发展评价5个维度,其中政治立场评价是指评估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坚持程度,包括是否拥护党的领导、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是指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等;教育教学理念评价是指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包括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评估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包括是否遵守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是否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等;个人发展评价是指评估教师的个人学习和发展情况,包括是否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是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等。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自评和教学督导评价两种。
3.4.2 学生的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课程的评价考核主要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来考察,缺少对思政教育的考核。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要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要进行修订。首先,要调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的标准,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分值所占比例,从分值设置上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一般由考勤成绩、作业成绩、上机操作成绩和期末成绩四个部分构成。加入“课程思政”后,可以在平时作业中增加时政要闻的撰写及相关思政教育的主题的讨论,在考勤成绩中增加平时的品德表现,在期末考试中可增加“课程思政”相关知识的考核内容等。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除了上述评估外,还可以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学习日志等形式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看出学生在思政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学生作品展示中,会有许多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主题展示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索,展现了较高的思政素养。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对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学习日志是学生个人对课程学习的记录和总结,学生在日志中也可以表达对思政要素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综合来看,通过以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在思政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不仅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着缺乏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问题。当前的课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及对技术应用的伦理和法律的思考,使得学生缺乏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提出上述“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举措,“课程思政”背景下,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的计算机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述举措,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验证和优化,例如对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考核比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评价、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等,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方法、新举措,使其能够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贡献力量。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一种教学全过程的改革,是新时代下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当然,在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讲好思政课并不容易,因为思政课教学涉及面极广、思政要闻多、国内外情况发展变化快。这就要求紧跟时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