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3-02-24喻华兵王旭
喻华兵,王旭
(中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契合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通过改革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加快社会经济高质量建设步伐具有积极意义[2],通过改革,可以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3]。此外,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1 协同育人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1.1 顺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员育人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加入人才培养过程,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在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全员育人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4]。首先,高校教师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指导和支持[5]。同时,高校教师还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为研究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内容[6]。其次,企业导师的参与是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环节。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指导和建议。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研究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模式,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7]。最后,科研人员的参与也为全员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持。科研人员通过为研究生提供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研人员还通过担任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8]。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全员育人理念,是通过加强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和科研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面和有效的支持[9]。这种育人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可以推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1.2 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高质量建设的步伐
全过程育人强调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育人措施。在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全过程育人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10]。首先,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11]。在课程学习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前沿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实践操作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因此,需要搭建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再次,项目策划和成果转化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13]。通过引入实际项目和问题,引导研究生进行项目策划、实施和成果转化,可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14]。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全过程育人理念,是通过优化课程学习、加强实践操作、关注项目策划和成果转化等环节,实现对研究生全方位的培养。
2 协同育人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及特征
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为苗圃阶段,在这个阶段,高校主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术前沿讲座与科技论文写作培训课程,以及实践操作技能与科研方法训练课程,为研究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校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同时为他们提供科研成果展示的机会,以培养其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此外,高校还会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深入开展创新研究。在苗圃阶段,高校提供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创业基础知识的传授等。这些教育活动旨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加深其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教师还会提供一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让研究生参与。这些实践项目通常包含一些实际问题,研究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策划和实施,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检验其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此外,苗圃阶段还承担着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的任务,这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以确定其潜力和价值。对于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项目,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阶段为孵化阶段,在这个阶段,高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实践和发展方面的支持,包括专业创业导师的指导、项目资金的筹措、实践场所的安排以及技术的支持等。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的项目,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孵化和培育。在这个阶段,创业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其不仅需要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还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创业导师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动态,以便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的市场信息,满足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协同育人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秉承“三全育人”理念,丰富培养模式功能
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应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全力提升培养模式的综合功能。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同时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意实训、创业模拟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资源共享、创业导师指导等服务,并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与导师、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诸如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活动能够取得实效。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同时还可以特聘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等为导师,协助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通过以上几项举措,可以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3.2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强化创新创业保障
高校应积极协同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保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引进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指导和服务。高校应围绕“实践”这一核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和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3.3 优化课程设计,兼顾学生多重需求
优化课程设计是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开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及时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将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行业动态融入课程,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包括考试、作品评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育人理念,高校可从实际教育需求方向出发,搭建符合创新创业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再结合其特征进一步优化应用,使之发挥教育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