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24刘蕾常思源刘蓓蓓李冰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2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课程

刘蕾,常思源,刘蓓蓓,李冰峰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生命健康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

职业教育应不断提高适应性,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及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因此,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养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人才[1]。健康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强的专业人才。未来15 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紧抓这一战略机遇,高职院校应当推进健康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规范系统的“产学研用”教学体系及考核评价指标,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行业最新技术要求,融入职业素养培养,修订课程标准,促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课程学业要求的有机融合。

满足社会健康服务需求,是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为助推健康中国、健康江苏提供人才储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从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育人体系,更新教材形式,丰富教学资源及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2],基于“专业知识技能”“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衡量毕业生的职业岗位能力[3]。人才培养方案需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课程体系等做出准确定位,需与地方产业结合,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4]。同时,也需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健康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劳动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课程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专业人才培养增值赋能。

2 持续推进“三教”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应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

在教法上,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深入研究专业育人目标,面向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以制度自信、专业自信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积极开展课堂革命,打造专业“金课”,突出职业教育特征。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标准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指导文件。教师应该从学科教材、课程教学、课堂管理、课后反思、高质量课后习作等教学环节出发,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全方位构建课程的育人体系;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科研设计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社会责任感。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5]。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通过“学练赛考”促进德技并修、理实并重的示范性教学,促进优质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实践教学条件等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6]。目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健康管理专业已与南京南钢医院、卸甲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了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并与南京南钢医院共建党支部,通过搭建基层党组织交流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多方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在校企结对共建过程中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转化为双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加强对学生法制意识、职业道德和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3 专业课程体系彰显特色

为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需求,推动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以生物医药为主体的专业群,学校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在课程开发、打造更加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平台。

健康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开发遵循超前性、多元性、基础性、实践性、灵活性的原则,为了适应“健康中国2030”要求,教学团队建设了与“新职教”相适应的“5PMC”(P,Platform-平台;M,Module-模块;C,Core-课程)动态化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教育平台、技术基础教育平台、职业技术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每个平台由多个类别的相互联系的课程模块组成,每个类别的课程模块也可由多个级别的课程组构成,形成融合贯通、有机衔接、分类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技术教育平台中,各专业可根据情况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技术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修读。

课程开展形式日益多元化,学院成立旭东班,配备了专业导师,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敢闯会创”。为了更好地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健康管理专业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担任专业德育教授和产业教授,共建健康管理校外实训基地,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健康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技能大赛指导等工作,积极推进健康管理实验室创新平台的构建[7],同时,专业教师赴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夯实交流基础。将课程内容与健康管理岗位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基本技能[4],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健康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8]。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健康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健康管理、康体指导、健康饮食指导、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健康照护等为主,侧重结合管理的优势及老龄化社会趋势进行专业定位。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加强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学生的健康管理意识,通过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管理和各类线上学习活动(自测、答疑、互动)增强学生对未病先防的重视。将教材内容与企业实践岗位能力要求融合统一,使课程教学紧随产业发展,全流程体现产教融合理念,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实训设备进行教学[9],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总而言之,高校需要在“大健康”拥抱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背景下进行工学转化、教学内容更新,做到课程教学内容和生命健康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4 “1+X”证书制度推进教证融通

“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1+X”证书制度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是关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制度安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2021 年11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 年版)》,共计保留了72 项职业资格,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表彰激励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场所与资源,与评价组织协同实施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与培训。根据社会、市场和学生技能考证的需要,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组织专门的培训。目前,健康管理专业自2020 年招生以来已经申报试点“1+X”证书(中级)1 项,且和健康管理与社会照护技能大赛的技能要求充分融合,顺利完成老年康体“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的考务工作。同时,教师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进展,及时将与健康领域相关的技能证书考核内容引入教学,突出教学案例与技能赛事相结合,增强学习过程的挑战性与趣味性,实现书证融通、教证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双元”育人,发挥企业、学校优势建设优质资源,是办好健康管理专业的重要方式[10]。

基于此,高校需全方位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短技术技能人才上岗的周期,夯实校企合作基础。教师在教材内容编排过程中应采用新成果、新技术、新规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以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和任务作为载体组织教学,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及时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强调实践性,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教材设计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伦理、科学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化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兼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在典型生产任务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磨练意志,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5 提升课程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发展,是21 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迫在眉睫。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系统性设计,灵活应用翻转课堂、模块化教学等方式,通过学习平台的考勤、发布作业、答疑、课堂互动等功能,使教学环节日益智慧化、智能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师还需优化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

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应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融媒体等资源,引进优质课程平台,挖掘并利用音频、动画、视频、仿真软件、VR 等资源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情景,弥补学生知识短板,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专业建设增值赋能[6]。除此之外,以学生为中心,还应创新课程教学载体,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科研能力。教学过程还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课程的全面技术支持,通过课后延展、完善任务,积极转化任务成果,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真实合理的评价,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11]。

以课程内涵建设推动专业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根据健康产业市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与用人单位沟通,共同培养适应健康产业的实用型人才[12]。以具备职业胜任力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系统推进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优化科创竞赛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13-14]。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