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2023-02-24韩玉
韩玉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新医科建设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产教融合是新医科建设的关键支撑,因此,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搭建起产教融合的平台,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 “1+X”证书制度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模式
1.1 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产教融合平台
医学类高校需围绕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实现医教协同育人。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推进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构建“1+X”证书制度下的产教融合平台,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搭建政、校、行、企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平台[1]。
1.2 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制定《护理学院实习管理办法》和《护理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管理原则与要求,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与标准,加强质量控制与监督评价,完善实习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支撑作用,深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建立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和学生实习管理机制[2]。
1.3 建立医教协同育人平台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探索有效的医教协同育人平台模式,建立完善的“1+X”证书制度下的产教融合平台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
2 建设“双导师制”的产教融合平台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要求,共同构建和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案,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在医院和学校之间建立专业人才交流通道[3]。建立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双导师制”的产教融合平台[4]。医学院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5],聘请医疗单位一线专家作为专业课教师,也可聘请医院相关临床专家为导师,采用“双导师制”,即“企业导师指导、学校教师全程监督”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6],并将“双导师”模式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与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建设等内容的综合设计和安排。学校和医院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实习计划、实训计划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学校和医院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如学生入学后先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一年后进入临床见习或实习阶段;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必修课程,通过考核后进入医院完成临床见习或实习任务[7]。“双导师制”模式将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实习阶段有医院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产教融合平台既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教学计划的有序实施、专业知识的高效学习,也充分发挥了医疗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产业为导向,打造复合型“金课”
3.1 课程建设
包头医学院根据医院岗位能力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从知识获取到技能训练、方法掌握,再到实践创新,项目式学习模式贯穿教学全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实践技能的训练,从以教师为主到师生双向互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岗位需求,基于“岗位要求+能力标准+工作过程”,融入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建设课程资源库[8]。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实践能力。
3.2 资源库建设
包头医学院依托内蒙古医疗资源,整合国家和地方医疗机构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与医疗单位共同开发了“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教学资源库,可供学生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自主学习[9]。如:学院建有医学影像中心,并为其配备了医学影像学的先进设备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学院与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了“影像实践基地”“病理实践基地”等多个实验平台,并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了涵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在线学习、课程评价等全方位一体化的资源库体系。多年来,学院学生在国家级临床、护理实践大赛中屡获奖项。
4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新医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4.1 突出行业导向,基于岗位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将行业标准与行业需求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容设计与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的衔接,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和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与专业密切相关,由各专业的教授团队及时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最新信息纳入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加强对行业发展动态和专业技术前沿的了解[10]。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重点突出全科医生培养。在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分析、职业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内容,重视临床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医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对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形成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11]。
4.2 推进产教融合,强化项目式教学
以新医科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在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12]。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医工交叉研究中心,鼓励教师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研究方向。在医工交叉研究中心平台推动教师开展行业企业项目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引导和促进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13]。以项目式教学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行业、医疗单位与学校深度融合,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实验室,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研究,一方面实现了学校和医疗单位的优势资源互补以及共享[14],另一方面实现了学校、医疗单位、学生三方共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从校内到校外、从虚拟到现实、从课内到课外,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开展教学改革创新;以医疗单位参与为重点,建立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机制;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管理与考核[15]。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分析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制度、人才等多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教师科研服务基层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1+X”证书制度建设,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通过建立“双导师制”产教融合平台,促进“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推进医教协同[16]。总之,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学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和主体作用,持续探索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以此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