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禁用腧穴古今探微
2023-02-24张曦元唐潇旖
张曦元,唐潇旖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 100016)
妊娠期是女性生命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对于妊娠期的针刺治疗需要秉持谨慎的态度。纵览古今文献,发现一些特定腧穴具有催生、解滞产、下胎衣的功效,其中三阴交、合谷、肩井、昆仑、至阴穴的记载频次较多,故将这些穴位列为妊娠禁针穴位,以避免损伤胎气甚至下胎的风险。现代医家借助腧穴促胎产的作用,将其运用到促分娩、缩短产程、人工流产等方面,并取得显著成果。
经过研究发现,针刺上述腧穴,可以通过兴奋神经、调节激素分泌、改变机体免疫微环境等方式,增强子宫的收缩以及促进宫颈软化,因此有落胎的风险。以下将从古代论述和现代研究两方面,对妊娠禁针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1 三阴交穴
1.1 古代论述 针刺催产历史悠久,其中三阴交穴是古代经典的催产、下胎衣用穴,有诸多相关记载,如《通玄指要赋》记载:“泻足三阴交……其胎应针而落。”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其认为三阴交与合谷均为妊娠禁针穴位,因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脉之交会,主阴血,血当补而不当泻,针刺三阴交穴,可使气胜而阴血不聚,因而能终止妊娠[1]。《胜玉歌》曰:“阴交针入下胎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妊娠不可刺也。”《金针王乐亭》云:“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为治血之要穴”三阴交穴与足三阴经相通,并与奇经八脉相联系,从而可以调整任、督、冲、带的气血,气血充盈则冲任脉盛,胞宫得以濡养,故而宫缩有力[2],可起到促胎产之功效。
1.2 现代研究 从现代解剖学及神经学角度分析,子宫的生理活动是由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子宫的神经节段主要分布在T11~L2及S2~S4,三阴交穴处的神经纤维所属的神经节段主要分布在L4~S2[3],可见三阴交穴与子宫有共同的神经节段分布。针刺三阴交穴时,可通过刺激神经纤维,发挥改变子宫生理功能的作用,使子宫的收缩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强,表明针刺三阴交穴通过神经反射起到了兴奋子宫的作用。刘俊岭[4]等研究表明电针孕鼠三阴交穴,可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蠕动的频率和幅度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孕后期大鼠子宫肌电的爆发波及慢波的幅度均增加,而且维持时间较长。张鸥[5]等对早孕小鼠进行“补合谷、泻三阴交”的操作,发现会干扰小鼠体内的免疫微环境,降低子宫蜕膜中TGF-β1的表达,引起免疫功能的失调,导致孕鼠对胚胎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不利于妊娠的维持。邱永英[6]选取子宫收缩乏力的阴道分娩产妇92例,平均分为常规组与按摩组,常规组采用缩宫素以及常规护理措施,按摩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施加三阴交穴按摩,研究发现按摩三阴交穴对于促进分娩进程的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子宫收缩力。
2 合谷穴
2.1 古代论述 合谷穴出自《灵枢·本输》,是古代常用的的下胎穴,具有解滞产的效用。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提出:“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神应经》云:“孕妇不宜针。”宋代医家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亦指出妊娠时不宜针刺合谷穴,称“妇人妊娠刺之,损胎气”。《类经图翼》曰:“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堕胎,妊娠不可刺。”因手阳明经溜于合谷,且合谷穴为大肠经之原穴,大肠为肺之府,主气,当泻不当补,若补合谷穴,一方面会导致气旺难孕,另一方面会下促宫缩,利于运胎排出[7],因而将其列为妊娠禁针穴。
2.2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8],采用单纯针刺、电针或者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合谷穴,可以促使胞宫气血的疾行,加强子宫收缩力,延长宫缩时间,故而难以聚而养胎,从而发挥催产、引产的功效。王美卿[9]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电针孕鼠“合谷”穴会使其子宫及宫颈中前列腺素E2(PGE2)的释放增加,会打破雌二醇(E2)与孕酮(P)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促使子宫的收缩和宫颈的成熟,进而促使分娩的发动与进行。赵嘉敏[10]研究按摩合谷穴对初产妇分娩疼痛及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合谷穴可以加速分娩、缩短产程,而且能够减轻产时的疼痛、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和胎儿都有积极的影响。
3 肩井穴
3.1 古代论述 关于肩井穴妊娠禁针的描述,最早记录于《千金要方》中[11],并明确记载怀孕八月切不可针刺肩井穴,恐有下胎之虞。《千金要方》亦有肩井穴治疗难产的描述:“产难,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表明肩井穴有下胎、催产之功效。在其他古代医籍中亦有肩井穴治疗难产和下胎衣的描述,如:《针灸大成》曰:“主中风……妇人难产”。《针灸集成》云:“胞衣不下……,针中极、肩井”。《儒门事亲·半产》云:“针肩井二穴,良验”。《类经图翼》明确将肩井穴列为妊娠禁针穴位,因其有“降气”、“下气”的作用,如操作不当可导致早产甚至流产。
3.2 现代研究 在《针灸学》第五版教材中,明确将其归为妊娠禁针腧穴。由于妊娠阶段是女子重要且特殊的时期,故在临床实践中,不少医家对孕期针刺该穴都持谨慎态度,认为肩井穴慎针。因肩井穴具有治疗难产、下胎衣的功效,故将针刺该穴应用到催产和人工流产方面,并取得满意效果。李凤辉[12]等通过梳理整合肩井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指出针刺肩井穴具有催产作用,能够有效的加强子宫收缩力,缩短产程,有效的减少了产妇的一系列并发症。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采用电针肩井穴的方法,对对100例原发及继发性宫缩无力、过期妊娠、早期破水的产妇进行人工催产,总有效率高达87%。
4 昆仑穴
4.1 古代论述《针灸甲乙经》首次提出针灸治疗难产,并载述“女子字难,若胞不出,昆仑主之”。《普济方·难产》云:“治子难,若胞衣不出,泄风从头至足,穴昆仑。”表明昆仑穴具有下胎之功效,取该穴可以用于滞产、难产。《针灸大成》有昆仑穴针刺禁忌的描述:“妊妇刺之落胎”,因此妊娠期应慎用昆仑穴。
对于难产、胞衣不下等妇产疾病,诸多古医籍记载采用针刺昆仑穴的方法,胎儿和胎衣得以顺利娩出,而且使用了“立出”、“须臾”等表示时间短的词语[13],如:《千金翼方》说:“胎多不出,针外昆仑立出。”《太平圣惠方》曰:“关元……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为立出。”《备急千金要方》云:“字难,若胞不出,刺昆仑入五分灸三壮”;“妇人欲断产,灸右踝上一寸三壮即断”等。可以看出昆仑穴在催产和下胎衣方面不仅效果明显,而且见效迅速。
4.2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14],将针刺昆仑穴应用在产妇的无痛分娩中,不仅能够调节子宫收缩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还能降低缩宫素的使用率以及中转剖宫产率,且镇痛效果明显。分娩疼痛也是导致滞产、难产的因素之一,不仅会导致产妇过度紧张,过度通气,影响产程,也会增加胎儿缺氧的风险,石娟[15]等采用针刺昆仑穴联合呼吸减痛法干预分娩疼痛,直刺得气后运用泄法,实验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减轻产妇因疼痛及负面情绪所致的宫缩异常和产程延长,同时能使产道周围肌肉松弛、产道扩张,能够持续的用力促进胎儿娩出,从而缩短了产程。文献报道[16]滞产、难产会使产妇身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加强,痛感增加。而针刺昆仑穴可下调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激活镇痛系统[17],从而改善子宫壁缺血缺氧的状态,使子宫协调收缩,不仅能够促进分娩,还能减轻宫缩痛。
5 至阴穴
5.1 古代论述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统计整理发现,至阴穴单穴主治妇科疾病主要包括难产、胎衣不下、月经不调等,其中治疗频次最多的是难产,占比高达63.64%[18],可以看出至阴穴调冲任、促胎产的功效被古代医家所推崇。《灵枢·经脉篇》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下”。至阴穴既是肾经之起始穴,亦是膀胱经之终末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气由此可与肾经相通。对至阴穴施予刺激,可以通过充盈膀胱之气来调节肾经之气,亦可沿肾经循行路径将所受信息传递至腹部胞宫处,即“气至病所”,从而发挥促进胞宫气血运行、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进而促进胞宫收缩,使胎气顺畅,有利宫缩以运胎外出[19]。古代医籍中有很多对至阴穴治难产、下胎衣的描述,如《古今医鉴·产育》:“治难产,及胞衣不下。于右脚小指尖头上,即至阴穴,灸之,炷如小麦大,三五壮立产”。《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证》云:“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至阴二穴灸效”。《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曰:“三里、至阴催孕妊”等。
5.2 现代研究 罗文群[20]等选择孕41周以上且有引产指征产妇进行艾灸至阴穴促分娩,研究发现,艾灸至阴穴能够促进催产素和前列腺素的释放,一方面催产素能够促进分娩的发动,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另一方面前列腺素经过一些列的生化反应,既能使宫颈的胶原纤维降解,亦能使构成基质的葡胺聚糖成分发生改变,转化为更具有亲水性的透明质酸,两者联合发生作用,可以促使宫颈软化成熟,为分娩提供基础;两者协同发挥作用,可以促进自然分娩、加快产程。从神经反射及解剖学的角度分析,子宫的活动是由交感神经控制,至阴穴处有L4~S5神经根的腓浅神经的分支[21],通过刺激至阴穴,使得经气感传作用于L4~S5脊髓神经节段的盆腔从,调节子宫的兴奋性,从而改变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叶吴洁[22]等指出,在动物实验中,针刺妊娠家兔至阴穴后,观察到针灸可以兴奋下丘脑—垂体轴,释放催产素,通过血液途径作用于子宫壁而导致的宫缩胎动。康小琴[23]等指出艾灸至阴穴会促使母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使外周血游离皮质醇水平上升,皮质醇可以刺激机体产生雌激素,提升子宫平滑肌的敏感性,间接增强子宫活动,促使胎儿活动加剧。
6 其他
邱茂良在《针灸学》[24]中指出:妇女怀孕三个月,脐以下腹部不宜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上者,全腹部以及腰骶部的穴位均不宜针灸,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胞宫局部取穴,会使局部气血流通加速,存在影响胎产的风险;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孕期子宫膨隆,避免针刺子宫周围腧穴,以防损伤子宫、膀胱或者神经等。腹部的临床常用穴位,如关元、中极、天枢等,在妊娠时期可选用功效类似的的穴位代替。胎儿是由精气血聚合而成,故对于胎儿及孕妇来说,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用的穴位也应禁用,如血海、膈俞穴等;另外,刺激性较强以及具有开窍通络作用的穴位亦应谨慎使用,如各经之井穴、承山、缺盆等,以免发生胎漏或者流产等不良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亦有针灸临床工作者认为针刺是否会导致胎落,与母体的健康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腧穴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25],会激发机体的康复机能,使异常状态逐步趋于正常,所以针灸不但并无害于妊,而且有利于治疗。倘若针刺引起流产,主要是因为孕妇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者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胎元不固,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易发生流产;而身体健壮的产妇,气血充足,胎元稳固,即使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亦不会导致激动胎儿与流产。
7 总结
通过古今文献对照分析,发现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妊娠禁针腧穴大部分都有科学依据。明晰其禁针原因,对现代针灸领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都是有所助益的。刺激上述穴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发挥增强子宫收缩的作用,故对孕期妇女而言,恐有落胎之虞。然而,正因为这些穴位具有促进胞宫收缩的效用,故可以应用到催产、加速分娩、人工流产、减轻分娩疼痛以及减轻产后出血的治疗当中,且具有显著的疗效。孕妇的身体与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故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全面考虑孕妇的情况在进行辨证施治,并要求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审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