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2021-01-06翁小琼郭锡全杨夷君莫理敏覃龙鑫

环球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经气井穴灵枢

翁小琼 郭锡全 杨夷君 莫理敏 覃龙鑫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经脉十二,络脉十五……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可见井穴为五输穴之首,为经脉的起止穴。《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可知井穴为阴阳之气交接汇合和络脉布散之处。《难经·六十五难》曰“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东方”和“春”都具有“万物始生”的特性,此处借自然界的四方和四季诠释井穴为十二经脉阳气初始生发之处,即为十二经脉经气之源头。《灵枢·根结》提出井穴为十二经脉之“根”。《博雅》云“根,始也”。马莳注“脉气所起为根”,这与“所出为井”相契合。张隐庵注“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故作为“根”的井穴,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是阴经和阳经经气源头的交接地,即阴阳交会的起点。然井穴特性不止于此,经言“阴井木,阳井金”,本文意在以“阴井木,阳井金”为切入点,进一步发掘井穴临床特性,并浅析其主治原理,旨在温故启新,以期为临床取穴应用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1 从“阴井木,阳井金”分析井穴的临床特性

1.1 “阴井木,阳井金”的出处及井穴的特性

“阴井木,阳井金”出自《灵枢·本输》,其首次对十一条经脉的井穴五行属性进行定义,《难经·六十四难》亦谓“阴井木,阳井金”,其大意即阴经的井穴五行属性为木,阳经的井穴五行属性为金。至于特性,木位于东方,性主升;金位于西方,性主降。纵观人体,当双手举过头顶,阴经的循行路径为从下往上,阳经的循行路径为从上往下,以脾胃中焦为参照点,即阴经经气方向为升,而阳经经气方向为降,与其井穴之五行属性别无二致;而井穴都位于四肢末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经气升至此时的最高点——指尖,升极反降,经气交接到相表里之手三阳经之井穴,由之从手走头,继而经气交接到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一路下降,经气降至此时的最低点——趾尖,降极反升,经气交接到相表里之足三阴经之井穴,由之从足走腹胸,如此循环,将上下交接,经气往复,气机转动,如太极之两仪,轮转不休,生生不息。故阴经井穴具有木升之特性,阳经井穴具有金降之特性。

1.2 “阴井木,阳井金”理论演变与历代医家认识

“阴井木,阳井金”理论,从秦汉时期一直传至今朝,受历代医家的认可和传承,对于其五行属性的分配原因有从五时说、五行说和河源说进行探讨的[1],其结论大致为阴经井穴象木、阳经井穴象金,其中有出入的莫过于井穴位置的演变。《灵枢·本输》中关于井穴位置的记载跟现在所描述的位置出入较大——“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其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井穴位置,缺了手少阴心经的相关内容,这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足臂十一脉灸经》之记载相一致,可知手少阴心经为后世发展的产物。自《针灸甲乙经》以后,各主要针灸著述,除将中冲穴定在中指之端,涌泉穴定在足心,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尽一致之外,其它各井穴的位置大都定在各经脉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叶处[2],即现在教材《经络腧穴学》所描述的井穴定位。对于其演变原因,暂未找到相关记载,许是经外奇穴十宣对其进行了补充,相互涵盖,遂未予追究。

2 井穴的主治

2.1 对井穴主治络病的分析

《针灸大成》[3]中明确提出井穴主治络病,在《十二经井穴》篇中有10条经脉的井穴条文涉及此说,如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通过逐条分析其主治络病的条文可知其一部分内容摘自《灵枢·经脉》,是关于经脉循行的原文;另一部分内容是摘自《灵枢·经脉》的经脉“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则属于杨继洲个人主张[4]。如以手太阳井治络病,“人病颔肿,项强难顾,肩似拔,臑似折,肘臂疼,外廉痛。斯乃以其脉起小指,自少泽过前谷,上循臂内至肩入缺盆,向腋,络心间,循咽下膈,抵胃;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复循颊入鼻頞,斜贯于颧故邪客太阳络,生是病”。条文中的“上循臂内至肩入缺盆,向腋,络心间,循咽下膈,抵胃;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复循颊入鼻頞,斜贯于颧”,与《灵枢·经脉》记载的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相一致;而“颔肿,项强难顾,肩似拔,臑似折,肘臂疼”则与《灵枢·经脉》记载的经脉“是动则病”和“所生病”的内容相吻合;余下的“外廉痛”一症,则属于杨氏自己添加。由此,《针灸大成》虽提出井穴治络病,但其所载症治与《灵枢·经脉》中所记载的络脉病症差距甚大,而是指经脉先病,进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各种症状[4]。故《针灸大成》中的《十二经井穴》是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思想的一种总结及发扬光大。

2.2 井穴主治脏病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灵枢·官针》云“病在五脏固居者……泻于井荥分俞”。《灵枢》提出井穴为十二经脉“根”和“本”之所在,而其“标”和“结”则在头面及胸腹背部等。而阴经“标”和“结”多位于胸腹背部,离五脏所处之地最近。“标”原意是树梢,“本”是树根,故通过刺激处于“树根”的井穴,可以影响位于“树梢”的五脏,通过调节根部的气机运行,继而影响输送到树梢的阴阳比例及五行属性,进而调节深居人体的五脏,起到治疗作用。

《素问·调经论篇》云“肾藏志……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遂焉”。由此可知,“志意通”和“内连骨髓”是塑造“身形五脏”的条件,而“肾藏志”“肾主骨生髓”,故调肾成了治疗身形五脏疾病的关键。井穴是人体穴位中唯一正指直刺可以刺到骨头的穴位,是人体最深的穴位,像一口井一样深入骨头[5],《灵枢·官针》中提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故刺井大致同“输刺”,可“深内之至骨”,有“肾之应”之功,故刺井者,可至骨而调肾,调肾故治五脏之疾。且“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井穴为十二经脉经气之源头,刺井可迸发经气而通经,经遂通则血气行,血气行则血气和,五脏之道调和通畅,则正气可入,邪气可出,阴阳偏差得纠,五行多寡得平,则五脏得安,病无以丛生,故刺井可治脏病。至于临床具体应用,本文从主治“心下满”和肝病进行分析,但其应用远远不止此二者,其内涵丰富,需吾辈不断探索及实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2.2.1 井穴主治“心下满” 《难经·六十八难》谓井穴主治为“井主心下满”,而“心下”为胃,《说文》载“满,盈溢也”,胃中盈溢,则为胀,故“心下满”为胃胀满病。《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言脾虚不能运化,此胀满之所由生也。脾胃位处中州,脾主升,胃主降,其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之枢。而“阴井木,阳井金”,木主升,金主降,一阴一阳,一升一降;肝属木,肺属金,肝主疏泄,肺主宣降,亦为一升一降,亦可转动人体气机,故刺激井穴,则可触发气机之运动,通过左右一升一降的气机运动,转动中央枢纽,枢纽得通,则中州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得以运作,胃中盈满之物得化,继而“心下满”自除矣。《难经本义》注云“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针灸集成》亦云“井主心下满,肝邪也”。由此可知“心下满”的病机为肝邪乘脾所致[6]。故刺激井穴,则肝木之气得以疏泄,不致木旺乘脾,使脾土过度受制而运化之力减;肺金之气得以宣降,则气机通畅,一方面可克伐肝木而使之不乘脾土,一方面“子能令母实”,故作为肺金之母的脾土气机亦能得到疏通和调畅,则其运化及升清降浊之功得助,继而胃中胀满可散,“心下满”遂可自除矣。而对于取穴,根据《针灸聚英》记载,“心下满”并各脏腑相应症状时,则取其对应的井穴治疗——“徦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为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井……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右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当刺大敦井……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井……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此肾病也,若心下满刺涌泉井”。

2.2.2 井穴治疗肝病 《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春刺井者,邪在肝……”“阴井木,阳井金”,当人体处于“春”的病态,即邪气客于肝时,刺阴经井穴可调肝木虚实盛衰,刺阳经井穴可通过调节肺金对肝木的克伐程度起到驱逐邪气之作用;且春天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始生,而井穴为十二经脉经气初始生发之处,与春天相比类,故“春刺井”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和升发,可预防气机的郁滞而形成肝郁甚至肝气郁而化火等病态,刺之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养长之道也。

2.3 井穴治疗阳虚证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脏主冬,冬刺井”,而井穴是人体最深的穴位,像一口井一样深入骨头,前文说到刺井如同“输刺”,有“肾之应”之功,这与《素问·水热穴论篇》论述井穴之用相吻合,即“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由此可知,取井穴可在人体阳气处于冬或肾的那种伏藏状态时调动阳气,加之井穴为十二经脉阳气初始升发之处,刺之可振奋阳气以制约过剩之阴气,有补阳之功,阴阳逐渐平和进而使人“春不病鼽衄”。由此可知,井穴可治疗阳虚之证。

2.4 井穴用于中风和尸厥的急救

《素问·缪刺论篇》曰“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立已”,其首次记载了井穴可用于抢救“其状如尸”的昏迷,后世医籍中亦不乏井穴用于急救的记载,如《针灸大成·卷五》载“人病尸厥暴死,脉犹如常人而动……可初刺足太阴脾隐白,二刺足少阴肾涌泉,三刺足阳明胃厉兑,四刺手太阴肺少商,五刺手少阴心少冲,五井穴各二分,左右皆六阴数”。《针灸甲乙经·阳脉下坠阴脉上争第三》亦载“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乾坤生意》载“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少商二穴,商阳二穴,中冲二穴,关冲二穴,少冲二穴,少泽二穴”。由此可见,手十二井穴不仅可用于尸厥的抢救,亦可用于中风闭证之急救。

当人体阴阳不相顺接时,则昏厥而不知人。井穴为十二经脉的起止穴,是阳气初出和萌发之处,是阴阳交会的起点,刺之可交通阴阳,使阴阳顺接,十二经脉经气流转,使心神养,脑髓充,继而人之精气神可复,则厥可苏;当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卒中倒地不知人。中风闭证者邪闭于内,其病理性质总属风、火、痰、瘀,阳闭者总属痰火郁热,阴闭者总属痰浊瘀阻,井穴是阴阳交接之处,具有升降之特性,《灵枢》言“宛陈则除之”,取井穴血脉一方面可交通阴阳,使阴阳相涵,继而渐趋调和,一方面可借助井穴升降之性调整身体气机,使逆乱之气血下归于经,一方面井穴作为十二经脉经气之源头,其经气充沛,泻之可通十二经,可借由其血脉祛除体内郁积之风痰火瘀邪气,使邪有出路,故阴阳调,气血归,邪气出,则其死可起,生可回。井穴周围末梢神经丰富,刺之有较强针感,故疏通经络及传导经气的作用亦强。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十二井穴放血能立即改善脑血流的供应[7],改善脑缺氧状态。郭义[8]等对中风初期患者应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观察到可使脑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收缩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由此将之作为治疗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的应急救治措施[9]。手十二井穴治疗脑缺血疗效与甘露醇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具有较多相似性,对脑缺血实验模型引起活性钙调素含量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可以保护脑细胞[10-11];有学者观察到指、趾远端井穴放血对脑缺血大鼠存活率及脑水肿有影响[12]。以上研究证实刺激井穴可改善脑部供血,改善脑缺氧状态,可减轻脑水肿,进而有促醒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高压氧治疗具有相似之处,特别常用于急性中风的意识障碍中。至于具体用法,实证宜针后放血,虚证只针不放血。

2.5 井穴治疗疟疾

《医门法律·疟证门·疟证论》曰“夫人四体安然,外邪得以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素问·疟论篇》提出疟疾的发作为“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而井穴为十二经脉阴阳交会之处,刺之可交通阴阳,使阴阳协调,阴阳不相争不相移,阴阳太极鱼轮转有序,则邪无以藏身,故井穴有截疟的作用。《内经》亦记载了井穴治疗疟疾的相关内容,《素问·刺疟篇》曰“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及“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对于取穴,《素问·刺疟篇》载道“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病也”,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脉,由病发之时而推知何脉之病,取对应井穴,视之虚实,可刺、可放血。

2.6 井穴主治中风偏枯

《医学纲目》记载“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大接经皆取十二经井穴也”。井穴为阴阳交会之起点,故为引阴引阳最佳之地。根据“从阳引阴”或“从阴引阳”之不同,其井穴的针刺顺序也不同。当阴寒邪气客于人体的阳面而致肢体不适,即阴病在阳时,选用“从阳引阴”法,其顺序从足太阳经井穴至阴开始,依次按十二经脉流注顺序针刺,即: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历兑→隐白→少冲→少泽;当阳热邪气客于人体的阴面而致肢体不适,即阳病在阴时,选用“从阴引阳”法,其顺序从手太阴井穴少商开始,依次按十二经脉流注顺序针刺,即:少商→商阳→历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至于起始穴之选取,《易·系辞》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根据阴阳多寡可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四象,而足象地,为阴,手象天,为阳,“从阳引阴”需从阳气最甚之经取穴,亦需少许阴气作引,非此则阴寒邪气难引而驱之,故取足太阳之井;“从阴引阳”亦同此理。现代研究表明,大接经法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和脑梗死后遗症疗效确切[13-16];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应用“大接经灸法”治疗帕金森病、脑梗死、多系统萎缩等疑难病症[17]。

3 分析与讨论

井穴为经脉的起止穴,是阴阳交会的起点,是十二经经气之源头。“阴井木,阳井金”,阴经井穴五行属木,性主升;阳经井穴五行属金,性主降。井穴主治脏病、阳虚证、中风及尸厥的急救、疟疾和中风偏枯,“根结标本”理论从位置上为井穴治疗五脏疾病提供依据,《素问·调经论》提出肾是形成“身形五脏”之关键及“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从根源上为井穴治疗五脏疾病提供佐证。结合《针灸大成》理论对“病在藏者取之井”进行肯定,具体分析了井主“心下满”和主治肝病的原理,因井穴可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轮转,进而调动中州脾胃枢纽的升清降浊,亦因其五行属性而可疏泄肝气和强化肺金,使肝不乘脾,亦使肝气舒条而邪去,使“心下满”得消,使“肝病”得舒。刺井者可同“输刺”,有“肾之应”之功,可于人体阳气处于“冬”或“肾”的伏藏状态时调动阳气而“下阴逆”,且井穴为阳气初起生发之处,刺之能振奋阳气,起到补阳制阴之效。刺井可交通阴阳,使阴阳顺接,则厥可苏,亦可调整人体气机之升降,使逆乱之血气下归于经,去其血脉可使郁积之邪气出,则闭可启,故可用于中风及尸厥的急救。刺井可协调阴阳,使阴阳不相争不相移,阴阳太极鱼轮转有序,则邪无以藏身,故井穴有截疟的作用。《医学纲目》记载大接法治疗中风偏枯,而大接经皆取十二经井穴,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取穴,其起始穴根据“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不同而迥异。

井穴作用不止于此,其亦可用于主治热病及血证、邪客络脉之证、神志疾患[18]等。井穴易取易用,本文仅从“阴井木,阳井金”角度切入发表个人见解,浅析其特性及主治之原理,以期启发新的思路,为临床取穴提供新的参考。

猜你喜欢

经气井穴灵枢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人体经脉养生律
肩颈痛,揉肩井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井穴诊疗法的研究
电针井穴结合颞三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NSE的影响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