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刚主任治疗颈椎病临证经验*
2023-02-24陈文文柳刚
陈文文,柳刚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12;2.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合肥 230061)
颈椎病是以退行性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在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部的疼痛、活动受限,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眩晕等症状[1]。调查显示,我国颈椎病发病率已经接近20%,实际确诊患有颈椎病的人数也达到2亿左右[2],且近年来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向,青少年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患人群的10%以上[3]。颈椎病易反复发作,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案。西医多以手术、药物为主,但效果不佳,且易伴随术后后遗症、药物的不良反应等[4-5]。有研究表明,针灸、推拿、中药等对颈椎病治疗有一定的疗效[6],且安全经济、几乎无副作用。
柳刚教授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三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临床2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及颈肩腰腿痛疾病,对颈椎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随师柳刚主任临证学习过程中,记录柳师首创“颈椎横突旁针刺法”治疗颈椎病,其取穴不同于颈夹脊穴(颈夹脊穴是从华佗夹脊穴的基础上产生的),结合颈椎松解手法,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治疗过程记录如下,以供同道临证参考,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方法。
1 颈椎病的认识
颈椎病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颈椎病的病名未有清楚地设定,多用“头痛、眩晕、肩颈痛、项痹”等来替代,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也各不相同[7]。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阐述了痹证与风寒湿邪侵袭相关;《张氏医通》云“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表明长期久坐致筋骨劳损,引发肩背部疼痛;《医宗金鉴》中也指出“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指出颈部外伤后及睡眠姿势不当导致颈项部疼痛。柳刚主任将本病归纳为“不荣”“不通”:肝肾亏虚、年老体衰、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长期劳损,一方面是一种退行性改变,另一方面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颈肩部不良姿势导致颈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或跌扑损伤、感受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长时间颈部保持同一不良姿势,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失衡[8]。静力性平衡主要由椎骨、椎间盘、韧带及关节突关节维持,若破坏可导致椎骨及关节突关节紊乱,刺激神经导致一侧肢体麻木,压迫血管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等症状。动力性平衡主要由颈部相关肌肉维持,可导致局部肌肉痉挛,进而引起颈肩部的疼痛、活动受限。
2 颈椎病的治疗
2.1 颈椎横突旁针刺法 柳刚主任首次提出“颈椎横突旁针刺法”,并应用于颈椎病、后循环缺血等多种疾病。其取穴:针刺双侧C2~C6颈椎横突旁肌肉,一边5穴(C2~C6横突旁穴位定位:下颌角水平线、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甲状软骨水平线、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9]。操作:让患者取俯卧位,定位,针刺时快速进针,针尖向横突方向直刺0.5~1寸。辅穴:风池。随症取穴:少海、少泽用于手太阳经证;肩髃、曲池、合谷用于手阳明经证;风门、大椎用于风寒痹阻证;膈俞、合谷用于劳伤瘀血证;肝俞、肾俞用于肝肾亏虚证[10]。“颈椎横突旁针刺法”取穴依据:在阿是穴基础上,以病损为腧,演变而来。此法距离发病部位较近,直接刺激病损,可以松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而缓解颈部不适症状。横突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横突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穿过,深层有头半棘肌内外丛连接枕骨与横突,外侧及周围有头最长肌、颈最长肌、颈髂肋肌、肩胛提肌后斜角肌包绕。横突前有副神经、迷走神经,横突孔有枕大神经穿过[11]。通过针刺双侧C2~C6颈椎横突旁肌肉改善局部微循环并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改善颈部不适状况。
2.2 颈椎松解手法 柳刚主任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法,该手法操作简单省力,渗透力强,效果极佳。适用于颈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或伴有肢体麻木等症状者。第一步松解手法,取俯卧位,通过肘柔法,放松肩颈部斜方肌、肩胛内侧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等,对于结节部位重点刺激,用肘按法刺激肩井,拿揉法放松颈项部,促使患者颈部肌肉充分放松。第二步整脊手法,嘱患者取坐位,站于患者后方,右肘部托住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嘱患者放松,给患者做颈部被动摇法,颈部得到充分放松后,旋转至最大功能位,用巧劲旋转扳动,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此手法具有整复错位的作用。第三步收尾,取坐位,用虚掌拍打双肩及颈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可使气血宣通、阳气振奋[5]。颈椎松解手法既可以放松患者颈部肌肉,又可以减轻患者针刺后遗留的针感等不适,使患者身心舒展。
2.3 重视押手作用 在临床操作中,许多医者会忽视押手的作用。但押手在诊疗中可起到协助诊断、揣穴定位、促进得气等作用,如《难经·七十六难》所言“知为针者信其左”,对于押手的作用给予极大认可。柳刚主任重视押手作用,倡导无痛针刺,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即《标幽赋》中所言“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并结合《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所提到“必先扪而循之,……弹而怒之,……”[12],柳主任针刺前先用押手揣穴定位,感受皮下穴位有无异常,然后右手持针,左手在针刺前与针刺时弹穴旁皮肤,可见穴旁皮肤微红,以激发调动经气,缓解针刺破皮时的刺痛,促进得气,以此取效。
2.4 强调“针感”柳刚主任在治疗时强调“针感”,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感是气至、得气的表现,既包括患者的主观感受:酸、麻、胀、重、凉、热、蚁行等,又包括医者针下感觉:沉、涩、紧,即《标幽赋》中“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13]。柳主任指出:得气是前提,守气是基础,气至病所是关键。柳主任多采用提插、捻转、震颤等辅助手法催气,亦采用候气、待气至[14],即《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尽可能到达针针得气,气至病所。
3 案例举隅
患者,女,42岁,2021年8月10日初诊。主诉:颈肩部不适1年余,加重伴左上肢麻木半月。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长期低头工作出现颈肩部酸痛不适,活动稍受限,休息后可缓解。后每遇劳累后再发,休息后稍缓解。半月前患症状再发加重,伴左前臂尺侧放射性麻木,否认头晕、恶心呕吐、脚踩棉花感,休息后未见缓解,就诊外院予以西药口服、针刺、推拿等处理,治疗半月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柳刚主任门诊就诊。刻下见:颈肩部不适,活动受限,伴有左上肢麻木,纳差,寐一般,二便调。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C4、C5、C6、C7棘突间及棘旁压痛(+),左上肢放射至小指端,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病,劳伤血瘀证。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取穴:左侧C4~C6颈椎横突旁肌肉,配以风池(双)、合谷(双)及大椎,少海(左)、少泽(左),辅以红外线照射。行颈肩部松解术20min。每天1次,每周6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诉颈肩部疼痛好转,左上肢麻木症状改善,纳一般,夜寐佳,二便调。调整取穴,左侧C4~C6颈椎横突旁肌肉,配以风池(双)、手三里(左)、足三里(双),辅以红外线照射。行颈肩部松解术20min,隔天一次。
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诉颈肩部无不适,左上肢无麻木症状。纳寐可,二便调。柳主任嘱托患者:颈椎病易反复,仍要避免长期低头工作,工作40min左右活动颈肩部,注意肩颈部保暖。
按语:本案患者为项痹,以颈肩部酸痛不适、活动受限为主症,伴左前臂放射性麻木。患者长期低头劳作致颈肩部肌肉劳损,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辨证候属劳伤血瘀证,辨经络为手太阳经证。柳刚主任结合“近部取穴”原理[15],采用“颈椎横突旁针刺法”,可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椎动脉供血、协调椎间盘周围的肌肉与韧带的运动、调节神经运动功能。《素问·痹论》中有“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遂辅以红外线照射以促进经脉肌肉舒展。治疗结束后,柳主任嘱托患者重视日常颈肩部锻炼、保暖,切勿重治疗而忽视颈部日常保健。
4 总结
颈椎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反复发作,且渐呈年轻化趋势。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出于部分患者不能接受中药的药味,柳刚主任根据现代西医解剖学,在阿是穴的基础上提出“颈椎横突旁针刺”,通过颈椎横突旁针刺法与颈椎松解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形成了针刺与手法相结合的治疗体系,既促进了颈肩部的血液循环,又缓解了颈肩部肌肉痉挛所致的疼痛等症状,在改善颈肩部不适方面疗效显著。该方法虽效佳,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尚未完善相关实验研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于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未作单独的临床研究,一概而论,可能使研究结果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