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气针法在骨伤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23-02-24邹静曾科学
邹静,曾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95)
“动气针法”由董氏奇穴第一代嫡传弟子杨维杰教授在《针灸经纬》中首次提出,是董氏奇穴针法的特色针法之一。董氏奇穴针法系山东平度市董景昌先生家传针法,平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ⅠX-5),导师曾科学教授祖籍山东平度,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氏奇穴针法经第一代嫡传弟子杨维杰传承创新,形成董氏奇穴理论体系,后经第二代嫡传弟子郑承濬博士结合经方思维进一步提升,现传至第三代入门弟子付海权、任栗瑶、曾科学等,逐渐形成了393个穴位的独特布局,“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等独特针法,“脏腑别通”“对应平衡”等独特理论,有取穴少、见效快等特点,临床应用较广泛。随着对动气针法研究的深入,动气针法不局限于董氏奇穴,也被应用到经穴中,治疗包括骨伤科、内科等各类疾病。但报道较多的仍是骨伤科类疾病,临床较常见的包括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扭伤等。
1 动气针法的概念及发展渊源
1975年,杨伟杰教授在《针灸经纬》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气针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引其气之义,即在某个特定穴位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患处的方法,病痛往往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互通应,起到疏导与平衡作用,停止捻针后,视情况留针或出针[1]。台湾针灸师陆建中[2]认为,董氏奇穴的治病原则是“上病下治,左病右医”,下针与病变部位往往不一致,所以当医生下针后,患者应在病变部位用各方法促使气血流通,这种针刺操作方法就是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导引术和针刺法的结合。“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和精神调节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黄帝内经》中已经将导引按跷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载“……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古人不仅重视运动对健身防病的作用,还将针刺与运动结合起来,运用“恢刺”针法治疗疾病。《灵枢·官针》中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2 动气针法的机制研究
董景昌先生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故针刺时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局部按摩或运动,对痛证能立即止痛。动气针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痛证,疗效显著,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
动气针法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其特点在于针刺与运动相结合,现代医学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止痛的影响。何广新等[3]认为,感觉系统与运动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系统参与痛觉的整合作用。运动传入激活中枢疼痛抑制系统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产生止痛作用,这与针刺止痛的作用机制相似。此外,主动运动时传出冲动能控制伤害性传入,这可能是运动止痛的特有作用。郭小云等[4]在对董氏奇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中也发现运动可产生止痛效果,其主要机制在于运动引起的传入信息可激活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因此针刺主穴及配穴时配合肩部运动,能提高痛阈,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疏经通络,解除粘连。临床研究[5-6]还发现,动气针法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ⅠL-6、TNF-α等炎症介质的水平,抑制早期炎性反应有关。
3 动气针法在骨伤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1 颈肩部
3.1.1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颈肩、枕部酸胀、麻木、疼痛及僵硬。动气针法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郑秀英等[7]针刺正筋穴、正宗穴和重子穴得气后嘱患者同时做颈肩部活动,留针30min,每5min行针一次,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发现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起效更快。洪秋阳等[8]取穴承浆、后溪、束骨、正宗、正筋五穴,采用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3.1.2 落枕 落枕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因睡觉姿势不当或感受风寒所致,造成急性颈项部肌肉痉挛、疼痛和颈部功能障碍。陈耀龙等[9]认为董氏奇穴治疗落枕疗效显著,针刺配合动气针法能减轻患者痛苦,明显增加颈项部活动度。潘凤霞等[10]采用动气针法结合火罐治疗落枕,取后溪、正宗、正筋,针刺后用泻法,同时患者配合做颈部运动,疗效显著。动气针法的运用,能导引气机于患处,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从而缓解肌肉痉挛,纠正关节紊乱。俞冰等[11]采用针刺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落枕41例,总有效率为100%。取穴患侧完骨、外关、悬钟针刺,后点按患侧天宗,轻捏、拍打双侧肩井,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左右转动头颈。故动气针法能畅通经络,调和气血,缓急止痛,改善颈部活动度。
3.1.3 肩周炎 肩周炎,亦称漏肩风、凝肩、五十肩,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属中医“痹证”范畴。根据中医学“通则不痛”的理论,针灸治疗肩周炎以荣养筋脉,疏通经气为原则。谢升佑[12]研究动气针法结合温针灸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操作为针刺患肢输穴行动气针法,配合肩三针温针灸疗法,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胡静等[13]采取动气法针刺天皇副穴为主治疗漏肩风,主穴取健侧之天皇副穴,配穴取健侧之足千金、足五金及患侧灵骨、大白,其镇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整体综合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组。认为在针刺得气时运动患肩能达到缓解肩关节局部软组织粘连,促进局部微循环功能和肩部肌群痉挛改善的目的。
3.2 腰部
3.2.1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以致局部气血瘀滞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牛朝阳等[14]运用动气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60例,取得较好疗效。方法为针刺患者双手灵骨、大白两穴,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每隔5min行针1次,留针15min。认为动态针刺可以有效迅速地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改善力的平衡,在动态环境下使失稳的腰椎及腰部肌肉软组织得到矫正。时高波等[15]采用平衡针刺腰痛穴,得气后配合动气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此法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简单、方便、见效快。姚斌[16]采用经脉辨证交叉取穴动气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同时联合热敷散腰部外敷,治愈率达98.33%。认为针刺治疗可迅速疏通经脉,快效止痛,热敷散腰部外敷能祛风活血、温经止痛,二者联合使用疗效较好。黄志锐等[17]采用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取二角明穴、马金水穴针刺,左闪刺右,右闪刺左,同时施以捻转提插,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治疗后患者的腰椎活动度、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与单一超短波治疗相比疗效更加显著。刘新等[18]采用温阳动气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其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扶他林片,且操作简单,取穴精简。常文武等[19]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循经动气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循经取穴方法为腰部正中疼痛者属督脉型,取额中穴及腰痛点;腰侧疼痛者属膀胱经型,取养老穴及腰痛点;腰部正中及腰侧均疼痛者为混合型,取额中穴、养老穴及腰痛点。取穴后行动气针法,随咳进针至得气,并嘱患者配合腰部屈伸、旋转等动作,每5min行针1次并留针15~20min。结论:循经动气针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利于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及疼痛,疗效优于单纯给予西医药物治疗。王哲[20]以指代针,将动气针法原理应用到点穴中以治疗急性腰扭伤,以拇指点压健侧扭伤穴,并让患者配合肢体屈伸旋转活动,再分别按压大白穴、灵道穴。有效率达100%,具有安全、便捷、见效快、痛苦少的特点。
3.2.2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双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李胜吾等[21]采用倒马针法,即同时针刺健侧灵谷、大白穴,进针同时施以捻转提插,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以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优于电针治疗。秦雪飞等[22]选取患侧阳陵泉和飞扬穴,采用动气针法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此法起效快,近、远期临床疗效均明显。刘四伟等[23]予动气针法配合电针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感觉障碍患者33例,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
3.3 膝部:膝骨关节炎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滑膜关节炎性病变,中医称为“膝痹病”。詹广生[24]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心膝穴、心门穴、火主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认为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西药的对照组。宋爽等[25]介绍董氏奇穴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验案一则,取健侧灵谷、大白、心膝穴针刺,得气后不行补泻手法,让患者在能力范围内活动患侧膝关节。第2疗程加用左侧内关、肩中穴,第三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随访4个月未见疼痛加重。
3.4 踝部:踝关节扭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多因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扑、闪挫、牵拉或扭转过度等原因造成过度内翻或外翻,引起踝关节损伤,局部气血瘀滞。魏停等[26]采用关节对应取穴针刺结合动气针法治疗踝关节扭伤,具体取穴方法为根据踝关节疼痛分布的位置,对应地在对侧腕关节相应部位(肩关节与对侧髋关节,肘关节与对侧膝关节,腕关节与对侧踝关节相对应,以此类推)寻找压痛点进行针刺。嘱患者咳嗽数下并跺脚数次,随患者跺脚和咳嗽进针,疗效显著。此法可以使患处气血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部爱贤等[27]采用董氏针法,选取灵谷、大白和合谷,使用倒马针法及对应取穴,针刺得气后,使用动气针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与常规治疗相比有速效、长效、经济等优势,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梁海松等[28]采用动气针法针刺小节穴及五虎四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其疗效优于在基础治疗上口服西药。
3.5 其他骨伤科疾病
据文献报道,以动气针法为主或配合其他疗法,还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骨折术后膝关节障碍、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赵明[29]采用动气针法结合董氏奇穴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大白穴、灵骨穴,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其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口服双氯芬钠肠溶胶囊的对照组。侯志等[30]治疗骨折术后膝关节障碍患者47例,取对侧灵骨、大白、曲池,采用动气针法针刺并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余函沛[31]对动气针法治疗桡骨茎突性腱鞘炎进行临床研究,治疗方法为选取对侧阳陵泉穴和患侧局部阿是穴,针刺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肩、肘、腕关节,发现相比于常规针刺,动气针法更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4 结语
得气是针刺疗效的关键,《灵枢》中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动气针法强调患者自身的运动与针刺相结合,动能引气,使针处与患处之气相引,加快气至病所,故能提高针刺疗效。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动气针法是针灸“治神”理论的集中体现与应用[32],不仅能克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更适合现代针灸临床。因此,动气针法在疾病治疗中往往比常规针刺疗效显著,尤其是在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中,因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尚轻,可配合主动活动患侧肢体。动气针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比,有取穴少、见效快、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与药物治疗相比,有不良反应少、疗效稳定等优点。临床上也常将动气针法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综合来看,动气针法临床疗效确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前途。但目前对其治疗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较少,临床研究集中在骨伤科疾病,其他内科疾病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缺少对患者远期疗效的随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