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政教育体系的高校法治文化培育路径

2023-02-23李晓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培育法治政治

李晓华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在新时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根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塑其法治文化素养就是借助于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主动用法律信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指导实践活动,为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等树立方向标,为法治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贡献应有力量。2020 年12 月7 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强调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为了配合我国在2035 年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远景而确立的国民教育目标。如何在思政教育体系下实现法治文化培育的目标,成为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培育的关系

(一)法治文化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法治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强化国家整体法律意识的主要构成单元,也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部分[1]。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与热点事件频繁涌现,如何应对多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育应遵循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指引,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就囊括了法治文化素养,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法治文化培育内容,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延展与扩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校法治文化培育,应从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塑造、法律知识构建以及法律行为养成等方面入手,培育大学生内心对法律的认同、崇尚、遵守和服从,通过培育模式来传达法治的相关知识,包括对法律制度、知识、现象、思想的观点和看法,对权利义务的法律评价,使得学生能够从这一过程中领悟到法治的价值和理念,坚定守法思想,形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首要载体

高校法治文化不但包含校纪校规等显性文化,而且还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隐性文化。相对于能够被直接感知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更为复杂,需要借助渐进式教育与潜移默化式引导将其内化,这就要求高校法治文化的培育必须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来实施。而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理论性教育、自我激励、榜样带动等方式方法,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不断巩固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对法治形成更加客观且全面的认知与理解,为其知法、守法与用法打下思想根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法治文化培育可以贯穿于思政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长效育人机制,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或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模式,融汇到品德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各环节,有效丰富高校法治文化的教育形式,提升高校法治文化的熏陶力与感染力[2]。同时,有了法治文化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可有效发挥正向带动作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对培育新时代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及深化高校法治教育

从宏观视域来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精神方面、信仰方面、道德方面等,同时还包括法治方面的相关内容[3]。从法治文化的视角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得法律文化、法律理论与法治观念等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及完善。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为引领,另一方面要遵循法治育人原则,注重对其同步进行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说,高校进行法治文化培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法治文化素养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是促进其全面发展与德法兼修的重要方法,更是输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4]。

(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迈入制度化轨道

高校法治文化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关键力量。法治培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解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随意性或主观性问题,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良性的、有序的制度化轨道。制度化轨道具有稳定性、全局性、根本性与长期性的独特优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种冲突矛盾不断出现,同时,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部分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人治”现象比较常见,制度不齐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高校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谓是高校开始重视法治管理与法治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理念与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高校的法治化管理能力与水平,尤其可以有效破除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困囿。

(三)推动高校大学生管理方式的法治化以及现代化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法治力量的后备军,牢铸法治理念至关重要,且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文明传播的主渠道、服务社会的主平台,其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都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同时,高校的法治氛围与法治水平对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铸造校园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5]。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与育人手段,法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信仰与法治理念的接续性建设,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包含法治理论、精神与思想等基础性的教育,同时还涵盖法治文化的国际性交流以及中华优秀法治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转化等任务[6],使法治文化辐射范围更广。可以说,高校的法治文化培育不仅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人才储备,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依托。

三、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高校法治文化培育路径

(一)学校路径——打造优越育人氛围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主动迎合时代所需,灵活切换线下教育、线上教育以及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手段,充分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效果[7]。以多种途径积极弘扬校园法治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形式,如举办法治类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加大推广与宣传法治概念、法治知识与法治文化的力量,创设具有实际感染力与影响力的法治教育环境,培植大学生正确的法治意识,引导其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治素养。其次,深化法治文化的育人效能,营造良好的法治育人氛围,倡导师生之间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畅通师生信息反馈渠道,对大学生的常规行为进行规范,实现用法治文化涵育大学生品行、滋养大学生心灵的育人目标,形成法治至上的校园秩序,将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做到用法治文化夯实其信仰、荡涤其心灵、铸就其高尚品德与精神高地,助使大学生稳步成长为有信仰、懂法律、有抱负、爱国爱民的现代化人才,汇聚法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将统一青年思想、强化青年担当、凝聚青年之力的高等教育任务落到实处。

(二)网络路径——开辟辅助教学平台

在网络时代境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法治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也是契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适时切入网络犯罪案件,让大学生明晰网络领域并非法外之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存在无限自由,仍是受法律约束与规范的场域,使大学生知晓法网的全域式覆盖力,引导其网络言行遵法守法。同时,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穿插网络舆情小组探讨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网络热点事件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此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其次,高校应提高网络管理与监督能力。高校互联网部门、宣传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等要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利用一切机会提高网络评论员与管理者的素质,重视并做好网络平台上的法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广,及时过滤与屏蔽网络平台上的不良信息,时刻关注网络舆论动向,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控,快速且妥善解决网络问题。再次,高校应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施在线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生之间的趣味性互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抖音号、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发布与传播校园重要通知和新闻讯息。借助主流媒介的强势传播功能,拓展高校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新路径,正向牵引网络舆情,高效传播正能量信息,实现大学生法治理念与思想政治水平的双向提升。

(三)社会路径——营建理想实践场所

一切意识与理念经实践检验后才能对人们产生效用,法治思维的教育与养成也不局限于理论研究,同样需要付诸实践。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能停滞于理论层面,必须切实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实践逐步了解法律、遵守法律与利用法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弘扬法治精神。当从法治文化中感受到强烈的法治精神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与水平也会得到升华。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与当地法院、监狱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形成法治文化建设合力。不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劳改营与监狱,带领其参加庭审,借助直观的实践性体验,让大学生切身感受法治的力量与权威,从而使其对法治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更为立体的认知,树立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感,并知晓法律也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引导其学会用法,敢于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活动,助使大学生形成尊重法治的意识,坚固其思想政治信仰[8]。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协力宣传法治文化,营造人人崇尚法治的氛围。无论是高校与政府部门,还是民间团体、社会性组织与个体等,均应参与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事业中,齐心协力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对此,社会各界应主动担当起法治建设责任,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法治文化与社会正向力量,多样化举办法律宣传月、法律公益活动、法治下乡宣讲、法治知识进校园等活动,力争在法治文化建设征程中各显神通,促使法治文化与思想政治信仰真正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信念与道德约束力,对大学生的法治观与思想政治信仰形成无缝隙、无漏洞的积极引导。

猜你喜欢

培育法治政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