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儿童绘本发展流变与题材选择
2023-02-23张文鸯
张文鸯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浙江 宁波 315336)
一、引言
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提出,绘本,是喷涌而出的语言的世界。近年来,80 后甚至90 后,逐渐成为我国生育人群的主力军,作为新生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比较到位,由此,少儿图书出版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中,在受到年轻家长和孩子们欢迎的童书中,儿童绘本异军突起,呈现出持续扩张态势。《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绘本,“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阅读方式”[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启蒙教育的实践中,儿童绘本是重要的媒介。
二、儿童绘本的起源
儿童绘本起源于17 世纪的欧洲,距今大概也就 300 多年的历史,英文为“Picture Book”,翻译成中文为“图画书”,但这其实与通常所说的图画书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美国图书馆协会“凯迪克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它对绘本的界定标准为:旨在为儿童提供视觉的体验,依靠一系列图画和文字的互动来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通常,人们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作为儿童绘本的肇始。《世界图解》是一本教科书,因为图文并茂地将世间万物以不同的主题通过150 个短章进行表达,从而很快风靡整个欧洲。这是一本契合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符合儿童认知趣味的绘本,深受孩子们喜欢。歌德就说过,《世界图解》是他童年时期最喜欢并且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儿童绘本于20 世纪50 年代从欧洲传入日本,并逐渐形成一股潮流。其实“绘本”一词就是舶来品,来自日本,指“画出来的书”,把“图画”翻译成“绘”,也正好说明这是绘制的读物,表明插图在儿童绘本中的重要地位。但绘本又不仅仅是指有插图的书,刚刚去世的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对此曾用数学公式作形象的说明:有插图的书=文+图,绘本=文×图。这句话强调了绘本是文图结合共同讲述故事,呈现完整故事复杂的叙事层次和意义关系,即“文章和图片用不同大方式都在说话,表述同一个主题”[3]。
三、儿童绘本在中国的发展与流变
儿童绘本在中国的发展与流变,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儿童绘本的萌芽时期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印刷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翻译人才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有着“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出版宗旨的商务印书馆的推动下,当时儿童读物奇缺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孙毓修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于1907年起编辑出版《学生丛书》,后改名为《童话》。《童话》中的《小人国》《睡公主》《红帽儿》等故事情节曲折、文字通俗浅显、图画精美,深受因接受西式学堂教育而识字增多的少年儿童的喜爱。《童话》丛书中的《无猫国》《大拇指》等作品成为老一辈作家童年阅读的重要记忆。冰心也曾忆及童年时代对该丛书的喜爱:“我的舅舅从上海买到的几本小书,如《无猫国》《大拇指》等,其中我尤其喜欢《大拇指》,我觉得那个小人儿,十分灵巧可爱,我还讲给弟弟们和小朋友们听,他们都很喜爱这个故事。”[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提出了“发现儿童”的观点,这个观点被视作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思想的人来看待,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读物的发展。1922 年,著名文学家、编辑家郑振铎创办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刊载“图画故事”,利用几幅图画甚至上百幅图画来讲述完整的故事,图画风格质朴简洁,注重儿童阅读情趣和心理,《儿童世界》成为中国儿童绘本的发端。
(二)儿童绘本的本土化开拓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到20 世纪80 年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儿童读物插画大师。他们利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水墨、版刻、壁画等元素,创作了《三毛流浪记》《神笔马良》等一大批优秀儿童绘本,《三毛流浪记》作者是张乐平、《神笔马良》的作者是张光宇,当时风靡全国的还有丰子恺的儿童漫画等。这些由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构成的作品,用漫画的形式诠释人生哲理、表达人生情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如丰子恺认为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儿童才是真正的“人”。于是,他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绘本,已经开始从儿童观视角探索图画故事书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捉黑猫》《世界是你的》《长胡子老头儿和长裙子老太太》等一批优秀的图画故事书,当时著名的画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张乐平等,还有华君武、程十发等。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绘本创作理念与现代意义上的绘本依旧有一定的差距,多数作品还是以文字叙事为主、图画为辅,但是已经积累了从图画书向绘本发展的经验。
(三)儿童绘本的崛起时期
1990 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儿童联盟(IBBY),这一时期,大量境外关于儿童绘本的创作理论和作品被引进,尤其是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儿童绘本对中国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业界对儿童绘本的创作和出版进行了重新检视,从创作理念、设计理念到编辑理念,都进行了反思和革新,开启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绘本创作。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本土绘本创作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周翔创作的《荷花镇的早市》不仅在国内取得骄人的成绩,还在日本进行了出版传播,被称为是“中国绘本的优美开端”。这一时期,创作者还纷纷将目光投射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打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原创儿童绘本品牌。如《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盘中餐》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味道”的儿童绘本。中国知名原创绘本大师熊亮说:“一个人小时候看过听过的东西他永远不会忘,这就是我做中国绘本的原因,要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5]国内儿童绘本市场中的西方绘本话语霸权如何破局,让中国儿童更好地继承和延续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已成为绘本创作者、出版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共同话题。
四、儿童绘本的传统文化表达
儿童绘本“不仅具有体现趣味性、图文并茂、文字表述优美、贴近现实生活等特点,还具有寓意深刻、文字表述书面化、大量运用传统元素等特点,在体现儿童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族性”[6]。儿童绘本在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儿童绘本创作的题材多元化表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儿童绘本安身立命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儿童绘本创作提供丰富的智慧源泉,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深刻人生哲理。
(一)儿童绘本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原创儿童绘本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品格上的强势回归,传统节日成为绘本作者最热情洋溢描绘的对象,从而取代了一度成为潮流的“洋节”。如余丽琼、朱成梁合作的绘本《团圆》,讲的就是春节过年的故事。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是一个家家团聚的节日,这个节日寄托着中国老百姓最为喜欢的和合与圆融,给予人们心灵上最大的满足。《团圆》获得了第一届丰子恺图画书奖,其英文版获得《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画书。熊亮的《年》则借助圆滚滚的小年兽的形象,不仅讲述了年俗的由来,还别出心裁地赋予小年兽孤独的情绪。因为孤独,所以小年兽就出来伤人,然后大家一起帮助小年兽驱赶孤独,让它重新获得温暖与快乐。这样的绘本,科普与治愈同在。还有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红”系列绘本,讲述的是腊八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故事。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祭灶节等也都是绘本描述的主题。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则从小姑娘牙牙的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聆听到大自然母亲的变化着的语言。
(二)儿童绘本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心灵档案,承载着传统文化对人、自然、社会的独特认知与理解。在儿童绘本中,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成为创作源泉。“中国经典故事绘本”系列、“经典民间故事图画书”系列等,都是这类绘本的经典之作。《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嫦娥奔月》《仓颉选字》《白鸟朝凤》《东郭先生》《花木兰》《宝莲灯》《哪吒闹海》《鲤鱼跳龙门》等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在绘本中得以呈现,体现了古代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哲理与观念价值。
(三)儿童绘本中的传统戏曲表达
传统戏曲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精髓,传递着丰富的社会伦理价值。熊亮将绘本称作“纸上戏剧”,他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在《长坂坡》中将京剧的脸谱融入角色神情的设计之中,传神地表达了戏曲的艺术情韵。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推出的“国粹戏剧图画书”,浓墨重彩讲述梨园经典戏剧故事,缤纷瑰丽上演家喻户晓纸上大戏,《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桃花扇》等经典戏曲剧目都以绘本的形式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上承文化,下接童心。
五、结语
诚如熊亮所言:“我们的绘本只需要复苏我们内心的自信,复苏我们的文化,只要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绘本,这样的绘本一定是好绘本。”[7]近年来,儿童绘本的创作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文化建构和表达中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可记忆的中国。“因为了解了,所以热爱它;因为热爱了,所以把它留在了心里。”期待有更多的儿童绘本,从儿童视角出发,坚持儿童思维,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入孩子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