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钢琴教学中的技能教学与人文教学相统一

2023-02-23施佳妮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手指钢琴人文

施佳妮

(西南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0715)

1904 年,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又译梅百器)来到中国上海从事钢琴教学工作,由此引领了中国早期钢琴教学的发展。他完全继承了车尔尼、李斯特的钢琴教学方法,并在20 世纪初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钢琴家,他亲自教授过的学生有沈雅琴、俞便民、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人。[1]

如今,中国钢琴教学效果显著,就2021 年第18 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参赛选手来看,入围正赛第一轮的中国籍钢琴选手数量高达21 人,入围正赛第二轮的中国籍钢琴选手数量达10 人。面对傲人的成绩,我们备受鼓舞,同时,也需要对钢琴教学进一步反思。接下来,笔者将从钢琴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钢琴技能教学

梅·帕契在钢琴教学中非常强调手指的独立性训练和指尖的力度训练,这些教学理念对于中国早期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2]在21 世纪的今天,梅·帕契的教学理念同样深深植入现代钢琴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钢琴教学依然存在过度追求手指独立性训练而盲目采用过分高抬指及固定手腕弹奏训练的教学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肌体损伤,如腱鞘炎、关节炎等。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根源上讲,这要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键盘乐器变革及键盘音乐风格演变说起。

在古典主义时期,键盘演奏技能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的演奏技能模式。由于羽管键琴的琴弦异常脆弱,如果在弹奏过程中过度用力将导致琴弦断裂,所以该时期的演奏技能不需要手臂提供多余的动力支持,仅保持肩胛至腕关节稳定,运用手指力量弹奏即可。但时间慢慢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该种固定手型的演奏方式产生了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卓越的音乐创作能力的助推,钢琴逐渐演变成现在体型庞大、音域广阔且音色穿透力极强的键盘乐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已近似现代钢琴,重量远远超过了羽管键琴,且琴弦等相应部件全部更换为钢丝材料,所以演奏时仅凭手指力量已无法胜任,再加上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各种炫技性的演奏技术如双音、震音、八度、大跨度音程等,故保持腕关节以上部位纹丝不动的固定手型演奏技能已不适用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演奏。德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及教育家Ludwig·Deppe(路德维希·德培)提出了“重量弹奏法”。德培不主张高抬手指弹奏,注意寻找手的合理位置和动作,用各种方法追求柔润、均匀而又明亮的音色。他提出的手的“重量”和“肌肉松弛现象”和“肌肉协同作用”的论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堪称现代弹奏法的先驱。[3]

经过一番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针对不同时期的键盘乐器以及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技能教学方式,但据笔者观察,如今钢琴技能教学依然存在着以一概全的问题,即一味强调手指高抬固定手腕演奏或一味强调“放松”而忽视手指的积极运作。具体阐释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斯图加特手指流派技能的过度运用

斯图加特手指流派不仅强调手指高高抬起,并且会在学生手背上放置一枚硬币以控制手腕的运作。此种技能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加强手指独立性及指尖力量,二是形成颗粒感鲜明的演奏音色。但正如前文所提,由于现代钢琴琴键及琴弦等部件重量的增加,单凭手指力量已无法承担演奏时钢琴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所以为追求音色的颗粒感而在现代钢琴上过度使用高抬指及固定手腕练习不仅会造成演奏者手臂紧张甚至导致肌体受损,还会使钢琴所发出的音色带有不悦耳的僵硬、敲击之感。

(二)“重量演奏法”的“放松”误区

在目前的钢琴技能教学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放松”。然而,如何使学生彻底理解“放松”,“放松”到底需要放多松,“放松”是指手臂肌肉的哪个位置放松,却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由于教师在授课时对“放松”的讲解要么一带而过要么核心不明,致使不少学生对“放松”似懂非懂,在听到老师说“放松”后,整个手臂力量从肩胛到指尖集体松懈,无一幸免,故而演奏上不仅技术难点达不到作品的要求,音色也会黏稠无力,模糊一片。

针对以上两个较为突出的技能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将二者相互融合是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换言之,即手臂重量与手指力量的相互协调与成就。就“放松”而言,当我们从肩胛起至指尖放松整个手部肌体,将整只手自由落体到钢琴键盘上,此时我们会发现,钢琴所发出的声音不但洪亮穿透力极强,音色也会饱满且无敲击僵硬之感,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自然声音。然而,手臂的自然重量如何传递到钢琴上,换句话说,自然重量到达钢琴的媒介在何处呢?当然是和钢琴键盘密切接触的手指。那么,手指如何承受手臂的自然重量并将自然重量制造的响亮音色传递至钢琴,这就需要手指三个关节的力量支撑。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手臂重量与手指力量相互协调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就“指尖力量”与“手指独立性”而言,抬指练习是必要的,因为抬指练习在训练手指力量和手指独立性的同时,也能让手指养成积极运作的好习惯,这对演奏古典主义时期音阶段落较多的作品是有益处的。

二、钢琴人文教学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观察他人的学习实践经验,笔者发现,人文教学内容在钢琴教学中的存在率是普遍偏低的,一堂完整的钢琴课上,往往技能教学填满了整个课堂,而与演奏作品相关的人文知识教学难见其踪影。这将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直言不讳地给出了答案。学者刘元举问傅聪,中国现在那么多弹琴的孩子,再过五年或十年,会是什么样子,傅聪的回答发人深省:“一批光彩的手指。”他认为,中国人在演奏技巧上好得不得了,音乐感也无与伦比,但要领悟西方音乐的精髓,谈何容易。[4]笔者曾有幸聆听了一场来自第18 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正赛评委Dmitri Alexeev 的线上讲座,他讲道:“我不在乎参赛选手是否在演奏时存在错音,我更在乎的是他的演奏是否能够打动我。如果我感觉到的是平淡和无聊,那我也没有心情再听下去,分数也不会给太高。”

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如何打动听众,使听众与音乐相互连接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认为,仅凭过硬的演奏技巧是远远达不到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演奏要求的,更无法直击听众的心灵,使听众获得精神上的共鸣由此产生继续聆听下去的欲望和兴趣。并且,技能技巧也无法代表演奏者本体的个性特征,音乐演奏作为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每个演奏者应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但前提是对作品有足够的理解,否则传递给听众的音乐就只能停留在乐谱的形式上而没有丰富灵动的内容表现。

目前,钢琴教学无论是在儿童启蒙阶段、业余学习阶段还是专业学习阶段仍旧处于技能教学大于人文教学的“理性”状态,笔者认为,这对钢琴教学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从理论上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5]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类别之一,同样肩负着提高人文修养,陶冶艺术情操的责任。若音乐教育将教学比重全然倾向于对技能的“理性”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则会缺失对音乐情感的“感性”认知,故而实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无从谈起了。技能教育只能把人培养成为“匠人”,而不是艺术家。[6]

其次,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讲,过分地强调技能教学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而且会导致学生彻底失去对艺术的感知和学习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对艺术学习由最初的爱转化为了痛恨,这也是不少通过业余钢琴十级考试的学生从此以后不再碰琴的原因。钢琴学习不但没有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快乐,反而成为抹不去的痛苦回忆,何等不幸。

最后,从艺术表现上讲,缺乏人文修养的艺术表现如同一副没有灵魂的骨架,台上的演奏者漫无目的地用技巧诠释着作品,台下的听众不知所云。更为严重的是,演奏者按部就班地将乐谱中的音符时值分毫不差地演奏出来,全然不顾作品的流派与风格,即使有所考虑也由于对作品背后的人文因素不甚了解而犯下演奏效果与作品风格全然不匹配的低级错误。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中的人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是不能抹去或者置之不理的。钢琴学习成果不仅是技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大大提升综合素养,成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相统一的探讨

著名钢琴家郎朗曾说过:“在美国上大师课时,他发现中国学生往往技巧娴熟,但不知道弹出来的是什么,而外国学生往往知道是什么却因疏于训练而弹不出来。”[7]由此可见,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在钢琴教学中是何等重要,然而权衡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比重对于钢琴教师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为此,笔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与教学观察,总结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以柔克刚”——人文素养攻克技能、表现难题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学习难点,以李斯特《叹息》(又名《大海》)练习曲为例。全曲以温柔中带一丝丝激动且连贯如水的七连音开始,大多数学生在控制音色时由于心理上的紧张容易造成破音或漏音的问题。教师往往试图通过对技巧全力以赴讲解和示范进行纠正,比如指导学生掌关节支撑的同时尽量将手放平,用指腹触键的方式进行演奏。学生也竭尽所能模仿和练习,但大多数时候,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那么教师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也许学生并不是在技能上产生了问题,而是对乐曲的人文表达没有深入体会。其实,乐曲的标题已经提示得很到位了——《大海》。那么教师尝试给学生描述一下温柔的海浪或为学生播放海浪的视频,让学生处于大海般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开始演奏时保持像海浪一样平静中带一点点波涛的心境,提示学生每一次练习前都处于以上的心理状态,那么乐曲开端的音色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当然,还有一类情况,那就是学生演奏得非常流畅,技术近乎完美,但最终展示出来的艺术表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教学时绝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技能讲解上,对作曲家本人的人文背景讲解几乎为零,甚至学生学习钢琴多年,只知“李斯特”这个名字而已,至于他的生辰年月,个性特点,艺术活动经历和生活时代背景等全然不知。这般只有技能脱离人文的教学,又如何奢求学生在艺术表现上有所建树呢?

所以,当学生在技能或表现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双管齐下,在保证技能教学的同时融入人文教学,通过人文的力量攻克技能、表现上的难点,达到技能与人文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二)“因材施教”——学生是独特且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俗语有云:“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譬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开朗,充满阳光,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与之个性相符的作品进行教学,以此培养其自信豁达的气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如普罗科菲耶夫的系列作品。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文静害羞,如果我们选择音色强烈气氛高昂的音乐作品对其进行钢琴教学,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不适的感觉,甚至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好感转变成为一种心理折磨。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斯卡拉蒂、肖邦和门德尔松的作品,尊重其内敛的性格特性,培养其沉稳典雅的气质。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地强调外向的学生不涉及内向的作品或者内向的学生不接触外向的作品,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与其气质相反的钢琴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整体的人格和气质塑造上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三)“乐善好施”——乐于分享音乐素材和人文资料

我们不得不承认,钢琴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故而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也是极其有限的,如何弥补此类缺陷离不开教师课后的资源分享。相对于学生,教师更能选择适用于学生的学习素材,区分学习资料的质量好坏,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教师属于“术业有专攻”的单学科教学范畴,而学生则属于“眼观六路”的多学科学习范畴,相比之下,在课余收集资料方面,教师比学生更胜一筹。

就教学现状来讲,技能教学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情况居多,那么人文教学则可通过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人文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既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对技能的充分学习,又实现了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要求。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人文学习心得迁移至作品的艺术表现上,实现技能展示和人文表现的有机统一,如此学生才能将作品真实且饱满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实现个人源于作品又高于作品的二度创作。

此外,教师对分享学习资源多多益善的积极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乃至人生道路上懂得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四、结语

在艺术教育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逐步成为器乐艺术教育的热门选择。钢琴教育在我国虽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路,也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绩,但是教师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学生艺术表现力不足的问题仍旧存在。本文通过对钢琴教学中技能和人文两个板块的详细论述,既分析了教学层面上各自存在的问题,也分析了重技能而轻人文所导致的系列后果,提出了钢琴技能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及建议,为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钢琴教学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手指钢琴人文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