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温克族部落间的扎恩达勒格音乐特征比较

2023-02-23张竞文

戏剧之家 2023年3期
关键词:索伦鄂温克族鄂温克

张竞文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鄂温克族音乐中的“扎恩达勒格”是山歌与小调歌曲的总称,可以分为节奏规整(小调体)的扎恩达拉嘎与节奏自由(山歌体)的扎恩达拉嘎两种类型。题材种类比较丰富,如颂歌、情歌、风俗歌、狩猎歌等。由于居住地域、民族交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部落的“扎恩达拉嘎”音乐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是鄂温克族“扎恩达拉嘎”音乐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特点的原因。

一、“索伦部”中的“扎恩达拉嘎”

(一)索伦部概况

“索伦”是我国鄂温克族的古称,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请来”之意。我国清朝初期,分布于石勒喀河、黑龙江流域、嫩江流域、外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民族被统称为“索伦部”,当时,它并非一个实体民族,而是由几个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土著部族共同构成的部落集团。直至1650 年左右,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此地区的管理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才分离出来,“索伦”一词逐渐成为鄂温克族的专属称谓。他们的经济活动以种田、放牧兼渔猎为主,是鄂温克族中的“农耕部落”。20 世纪50 年代后,居住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等地的鄂温克人被统称为“索伦”。

(二)索伦部落民歌音乐特征

鄂温克旗索伦部落民歌主要流传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其民歌多为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山歌体)扎恩达拉嘎,风格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相似,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与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交错杂居,受蒙古族影响较大有关,其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雅鲁河》《金珠·朱列之歌》《红花尔基的樟子松》《额呼兰德呼兰》等。由于索伦部落以农业生产和畜牧业为主,较少从事游猎生产,并受到多民族的影响,人民的性格较为保守,因此,该部落的民歌节拍较为规整,多数为单拍子歌曲。鄂温克族的扎恩达勒格是典型的中国五声调式,绝大多数音乐旋律由五声音阶组成,旋律调式以宫、徵、羽音为主,鲜少出现商、角调式。金铁宏教授首次提出扎恩达拉嘎音乐中的“小波浪式”的旋律线[1]是鄂温克族民歌旋律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态特征,“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意为旋律由低音向高音进行,又从高音向低音位置流动,构成拱形的旋律线。以《金色的雅鲁河》为例,其为三句式乐段民歌,乐曲开始以二度、三度级进,后出现向上四度、六度跳进,之后旋律向下四度,并加入尾音装饰音,构成拱形的“小波浪式”的旋律线。第二句,歌曲仍以二度、三度级进开始,之后向下七度跳进,最后向上三度,起伏较大,再次构成拱形的“小波浪式”的旋律线。第三乐句,音乐开始不断上行,级进与跳进相结合,在结尾处向下跳进五度,以两个“小波浪式”的旋律线结束全曲,具有典型的扎恩达拉嘎音乐风格特征。在歌曲方言方面,索伦部受到蒙古语影响较大,乌日格喜乐图在其博士论文中[2]指出,在语音和词汇层面,索伦部受到蒙古语的影响较多,这与他们接受蒙古语教育有关。

二、鄂温克族“通古斯部”中的“扎恩达勒格”音乐

(一)通古斯部概况

鄂温克族通古斯族群基本是渔猎民族,“通古斯”一词最早是雅库特人对鄂温克人的称呼,意为“养猪的人”,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外的东北,以及中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一带。他们的语言与东北的满族语言相近,故此,这个语言群体被人称作满-通古斯语族。17世纪初(清朝初期),居住于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石勒克河一带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使马鄂温克人被称为“纳米雅尔”,也就是“通古斯的先民”。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今居住在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通古斯”。由于鄂温克族居住分散,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住蒙古包,过游牧生活。

(二)通古斯部落民歌音乐特征

通古斯部落的民歌风格与蒙古族中的长调民歌相似,这与他们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交错杂居,受到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影响较大有关。其特点与索伦部落民歌相似,但其内部唱腔则有较大区别,代表作品有《家乡的百灵》《套马倌儿》《莫日格勒草原》等。由于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通古斯部落的鄂温克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了较为自由奔放的性格。流传在通古斯部落的扎恩达勒格民歌现存资料较少,仅存的几首流传在陈巴尔虎旗的扎恩达勒格民歌多是自由节拍,旋律舒展悠长,很好地展现了牧区鄂温克族民族音乐的个性和独特的草原韵味。节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数量的通古斯部落民歌中每小节末尾出现了较多的顺波音,旋律线出现向下滑的现象,整体旋律线呈现向下延伸的趋势。笔者查阅通古斯部落民歌曲谱发现,与索伦部落不同,通古斯民歌常用波音作为装饰音,用于乐句结尾,尾音常出现上扬随即回落的现象,而索伦部落的民歌尾音多用上扬的倚音装饰音,这使其音乐展现出意犹未尽的悠长形态。此外,通古斯民歌旋律起伏较索伦民歌大,常出现八度跳进,可见,通古斯部落民歌受蒙古族长调民歌影响较大。在歌词方言方面,通古斯部落的方言受蒙古语的影响较大,其词汇中有大量的蒙古语借词以及俄语借词。总体来说,通古斯部落方言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较低,通常仅在家庭内部使用,与外人沟通时,他们主要使用蒙古语或汉语等语言。与索伦部落相比,通古斯部落的民歌歌词与蒙古语相近的词汇量相对较少,这也使得其部落音乐特点更加鲜明,具有浓厚的鄂温克族民族特色。

三、鄂温克族“使鹿部”中的“扎恩达勒格”音乐

(一)使鹿部概况

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雅库特人就是鄂温克猎民,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雅库特中的一个小部落,也称驯鹿鄂温克人。17 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被称为“使鹿部落”和“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最后一代血统纯正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30 余人,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 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使鹿部落民歌音乐特征

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之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这个地区的民歌有着与鄂温克族其他部落不同的韵味。这些民歌音乐用森林、高山以及动物、生灵把鄂温克族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演绎出来。其中包含着这个民族从日常生活劳动、部落迁移、漫长的历史环境变迁、萨满教的信仰到他们独特的审美价值、意识形态及自然伦理观等多方面的哲学命题,代表作品有《毛敖吉坎河》《阿拉巴吉河》《太阳姑娘》等。使鹿部落的生活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是鄂温克族的猎民,自由奔放的性格使该部落的民歌以复拍子为主,敖鲁古雅地区的民歌多以五声音阶羽调式为主。以敖鲁古雅民歌《毛敖吉坎河》为例,其音乐节奏规整,级进跳进相结合,但总体以级进为主,旋律起伏相对较小。曲中未出现明显的装饰音,但根据旋律的走向,依然可以构成鄂温克族民歌中典型的“小波浪式”的拱形旋律线。此首民歌除五度跳进外,基本保持二至三度级进,整体起伏不大。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民歌多为短小精练、节奏欢快规整的小调体扎恩达拉嘎音乐风格。在歌词方言方面,由于使鹿部落人口较少,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流失,这个部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趋于没落,加上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等因素,使鹿部落的语言传承出现断裂,运用部落方言的人以长者居多,青年人逐渐使用蒙古语、汉语等语言代替部落方言,久而久之,使鹿部落的方言目前正逐渐变成濒危语言。

四、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部落的民歌的比较可以看到鄂温克族各部落音乐风格的异同。从差异上看,索伦部的扎恩达勒格受到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影响较大,整体风格自由流畅,悠扬灵动,既体现着北方农耕民族质朴勤劳的特质,又凸显着鄂温克族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这个民族对山川、河流的热爱与感激都印刻在民间音乐的旋律之中。通古斯部的扎恩达勒格音乐体现着草原的自由与奔放。呼伦贝尔大草原水草丰美,为鄂温克族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如草原般宽广豪迈的性格。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因身处大兴安岭密林之中,受其他民族影响相对较少,因此,保留了鄂温克族本体的民族音乐风格,他们独特的山林文化、萨满文化、驯鹿文化始终保留在民族音乐之中。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民间歌曲原始空灵、神秘欢乐,萨满鼓点装饰在旋律之中,将使鹿鄂温克族人想要表达的天地人和、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生命观与深刻的哲学思想演绎出来。从整体来看,各个部落的民间音乐具有强烈的统一性与整体性,在扎恩达拉嘎民歌音乐中,三个部落均常用三连音、装饰音,“小波浪式”的拱形旋律线条同样出现在每个部落的民歌之中。

总而言之,鄂温克族扎恩达勒格音乐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和地域分布、民族迁徙、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个部落的民间歌曲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相似性,同时,鄂温克族民歌既存在强烈的统一性又存在鲜明的独特性,这些民歌超越了历史的变迁,展现了鄂温克族民族音乐独一无二的个性。

猜你喜欢

索伦鄂温克族鄂温克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
鄂温克的驼鹿
索伦兵远征廓尔喀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论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
无影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