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可移动革命文物(江苏省首批)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思考

2023-02-22秦逸晗彭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革命文物创新探索调查

秦逸晗 彭侃

摘 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全面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切实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迫在眉睫。此次调查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协同推进革命文物调查、保护的一次系统性尝试,此次创新性地将调查、保护维养整合开展调查。根据馆藏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剖析革命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革命文物;调查;创新探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27

0 引言

革命文物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①,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源泉,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调查保护革命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

1 开展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的背景

我国作为文物大国,可移动革命文物是我国所有文物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凝结了近现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展现了可歌可泣的抗争篇章。近年来,党和政府愈加重视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继出台多项关于革命文物的专项保护性文件。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并且实行革命文物定期排查制度;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实施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计划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②此外,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等,这些文件对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弘扬革命精神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南京市博物总馆(以下简称“总馆”)馆藏的3833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革命文物名录。革命文物是总馆文献价值、社会价值和纪念意义极为珍贵的藏品类别之一,总馆是江苏省市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主力军、突击队。开展调查,是站在“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省市有要求、总馆见行动”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提升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思想认知、行动自觉,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是用扎实的工作、丰硕的成果为南京争光、为江苏添彩,更是彰显作用的责任担当。

随着国家对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视,总馆工作人员在日常维养工作中,發现部分革命文物出现变形、断裂、粘连、糟朽等病害,现有保存状态不容乐观。为全面摸清总馆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和病害情况,做好病害科学评估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结合总馆革命文物展陈利用的实际需求,总馆于2022年全面开展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查工作,根据总馆内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查评估的工作要求,有步骤地开展编制总馆所属革命文物藏展保护计划与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在分析病害的成因和评估病害污染程度的基础上,制定详细、有效、安全的革命文物保护方法,对总馆近4000件(套)革命文物开展调研工作,并已形成相关革命场馆调研报告,初步完成了对总馆革命文物本体现状的全面摸底与藏展环境的总体评价。此次调查全面、科学、精准,为有序实施革命文物藏展保护计划和保护修复方案的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数据支撑。

2 革命文物调查的主要内容

2.1 总馆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基本情况

总馆所属南京市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四家博物馆,是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较多的博物馆。总馆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按文物类别可分为名人遗物、档案文书、钱币、票据、书刊、武器、生活用品等。按文物材质分为纸质、纺织物、金属器、竹木器等,还有部分革命文物属于复合材质文物。此次革命文物调查监测文物数量3833件(套),其中纸质文物2912件(套);纺织类文物199件(套);竹木骨类文物34件(套);金属类文物579件(套);皮革类文物49件(套);陶瓷类文物5件(套);石质类文物3件(套);混合材质类文物52件(套)。有机类特别是纸质类革命文物占比约76%,包括各类书籍、报刊、票证、传单、文书、手稿等(图1)。这些文物历经战火硝烟,年深日久,几乎都出现了腐蚀、酸化、变色等现象。

2.2 调查遵循的工作原则

一是“安全第一”的工作原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库区参与调研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文物库房管理制度》与文物库房各项安全规章;严格遵守藏品管理工作规范与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凡涉及文物藏品的提取、归库、入档等藏品管理工作,必须由库房管理人员亲自操作,非库房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触碰文物藏品,以确保文物藏品绝对安全。

二是“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藏品现场测量与检测、实地踏勘等各项专业技术工作,必须严格按文物测量安全规范与藏品无损检测技术操作流程,科学制定工作预案。同时在库房管理人员的全程监督下,严格按预案内容实施技术调研工作,确保技术调研数据的完整有效。

三是“数据保密”的工作原则。调研工作中所取得文物藏品影像、测绘等信息数据均属于总馆文物信息数据安全保密规定范围,除用于本次调研工作以外,未经总馆许可,不得向第三方泄露文物藏品各项数据内容(包括形状、色彩、纹饰、铭文)以及制作用料、工艺流程等。

2.3 调查步骤

2.3.1 信息采集

对各馆馆藏革命文物进行分类采集、整理,按照文物属性区分,对各类文物进行数量汇总,并按照相应数量抽取调查评估样本。对于类别、材质基本相同且数量巨大的,可抽取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调查检测,抽取比例不低于10%,抽取样本的革命文物需记录藏品名称、收藏单位、藏品编号、年代、文物级别、质地类别、实际数量、附属包装装具、历次修复情况及影像资料等信息,其中影像资料将用于数据采集测试点位标注。

2.3.2 保存条件评估

对各馆革命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简易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库区温湿度设施、防光措施、空气净化设备、生物防治措施及装具等内容,用以衡量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借助科学分析检测仪器,如温湿度计、甲醛含量检测仪、VOC检测仪、光照度计、紫外辐射照度计等,对库房及展厅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环境检测,对借展文物进行定期巡查。环境检测指标包括温湿度、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光照度、紫外辐射等,采集汇总分析检测数据,并指导各场馆做好展陈及库房保存的革命文物环境调控工作;重点对环境温湿度、光照敏感的有机质革命文物(如骨角质、木质等),在建立严格相关环境控制管理制度与文物藏展安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典型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方案》,从文物储藏展陈柜架定制、增设恒温恒湿系统、改造展陈灯光以及完善空气净化控制系统等多方面入手,为该批革命文物创造“洁净、平稳”的小环境。从而能够抑制文物病害的增加,延长文物保存寿命。

2.3.3 病害情况及本体数据采集

总馆文物保护团队对各馆革命文物抽取的调查评估样本文物进行现有病害情况评估,并对本体各项数据进行采集。涉及近4000件革命文物,选取不同材质、类别的文物进行针对性检测,制定标准化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调查(图2),对采集到的数据开展检测评估工作。

2.3.4 文物调查评估报告

根据各场馆的实际情况及调查结果,分别撰写南京市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革命文物病害调查评估报告(图3),报告从场馆基本情况、不同属性文物的检测评估结果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建议。

3 此次革命文物调查的创新点

此次调查工作以总馆各类型革命文物保存及现状环境质量检测为基础,文物病害识别、性质判定及科学评估数据全面、客观,项目成果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科学制定了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如“酸情”调查)、方案(纸质革命文物脱酸)等;项目成果普适性强,对同类别尤其是广大中小型博物馆的革命文物保护具有借鉴作用。此外,该项目尤其注重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展环境质量标准化建设,对革命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3.1 摸家底创建革命文物体检档案

全面梳理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中的总馆馆藏近4000件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和病害情况,摸清革命文物家底。将“文物体检”理念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综合运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科技手段为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年代、类型,不同材质、种类的革命文物做科学体检,创新建立革命文物体检档案。

3.2 探索革命文物保护跨学科调查路径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文物“盘点”,旨在深入文物“肌理环境”的同时全面检测其“外在风貌”,摸清文物旧疾。将文物保护的视角、科技保护的手段,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跨学科的现代技术介入到文物“会诊”上,利用现代物理学方法分析文物质地、结构,研究其制作年代、用途、工艺,利用化学应用试验分析文物现状、病变情况与腐蚀机理,利用生物医学手段对文物藏展环境作深入检测,通过跨学科介入,捕捉革命文物的微观世界,分析病理,记录病害,为今后科学有序地制定和开展总馆馆藏革命文物藏展保护计划和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奠定坚实的科研基础。

3.3 开创性推进规范化革命文物“酸情”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重点结合纸质品、纺织品等有机质革命文物性状,确立“酸情”调查为特色内容。调查以ISO/TS 18344为依据,严格制定pH值、厚度/定量、水溶液扩散性、字迹溶解性等数据阈值和检测标准,不仅能为后期设计不同的脱酸工艺、确定脱酸机型、脱酸剂、脱酸模式参数等提供宝贵的技术数据,也是创立规范化、科学化“酸情”调查工作的先决条件,更为尝试建立博物馆脱酸标准奠定基础。着眼于纸质类文物材质普遍存在脆化、酸化等病害问题,运用手持荧光光谱仪、色差仪等仪器,针对性开展革命文物“酸情”检测和病害评估,探明文物酸化的病害成因及机理,确定科学适宜的脱酸保护方法,为进一步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4 完善多场景文物保存环境稳定性监测机制

在針对性和适度性原则的前提下,依照《WW/T 0016—2008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总体要求,“一馆一策”制定《南京市博物总馆革命文物藏展环境控制监测技术规范》,提升文物保存和保护管理的科学技能,充分考虑各场馆地域实际,运用科技方法对文物保存及展览环境进行检测,并依据行业标准及实地考察研究,首次设定南京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文物保存环境标准,达到病害可诊断、险情可预警、风险可预报、趋势可预测的目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总馆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

根据“洁净、平稳”的预防性保护和微环境控制理论,在使用甲醛检测仪、VOC检测仪、紫外辐射照度计等多种先进仪器分析检测场馆环境的基础上,探索运用预防性保护和微环境控制理论,针对不同文物材质保存环境的差异性,制定科学有效的采集方式和点位布设,确保采集数据真实、完整。采用类比分析法、定量指标统计法,对各场馆文物保存环境等级进行综合评估,对提高预防性保护水平、推动馆藏环境达标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本次调查以总馆各类型革命文物保存及现状环境质量检测为基础,对文物病害识别、性质判定及科学评估的数据全面、客观,该项目成果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以期探索出更多更为有效的保护革命文物的新方法,希望通过合理的保护,让革命文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真正让革命文物精神影响更多的人,促进革命历史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总馆革命文物调研工作,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总馆革命文物展陈环境控制技术要求、库房与文物微环境调控、制度化精细化管理保护规范与科学评估工作纳入其中,形成总馆革命文物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全面系统化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文物政函〔2018〕1270号)[Z].2018-10-10.

②[佚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7-30(001).

猜你喜欢

革命文物创新探索调查
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文物保护
基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新探索
新常态下人事档案的创新管理探索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基层刑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探索
革命文物藏品的保管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