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分型试析

2023-02-22苏靖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红山文化类型学

苏靖雅

摘 要: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类型学方法对勾云形玉器进行分型研究,将其分为五型,并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与功用进行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类型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26

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勾云形玉器。20世纪90年代后,考古界对勾云形玉器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勾云形玉器的主要特征:四角和中部各有一个卷勾的“单勾形器”;中心部位由两个对称卷勾组成,卷勾内部多不穿透,形成圆形及弯条形镂空的“双勾形器”;中心部位淡化,外围伸出卷勾极多且方向不一的玉器;以及单勾形和双勾形的简化玉器。勾云形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牛河梁、辽宁阜新胡头沟以及内蒙古巴林右旗等多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在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1 勾云形玉器的型式

目前根据收集到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资料,可将其分为五型。标本来源以发掘为主,也有部分为征集品、馆藏品。在红山文化的众多遗址中,以牛河梁遗址出土最多,胡头沟遗址、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等也有发现。

1.1 A型勾云形玉器

A型勾云形玉器器体多呈长方形,有正背面之分。正面中部为弯弧状镂空,主体纹路做逆时针旋转,呈“云”字形,左右两侧各向外伸一对勾角,通体饰有随形而制的浅瓦沟纹或凹槽纹。背面无纹饰,往往钻有圆孔,数量一到四个不等。A型勾云形玉器可以根据四角卷勾以及中部弯弧状镂空的形态分为三式。

Ⅰ式:两件(牛河梁N16-79M2∶1①、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1②)。中部有弯弧状镂空,走势较为圆润,弯曲弧度不大,四角卷勾弧度略显,正面磨有宽而浅的瓦沟纹,上下边缘各向外延伸两、三个较明显的弧状小凸(图1)。

Ⅱ式:两件(牛河梁N2Z1M24∶3③、那斯台遗址采集品④)。中心镂空盘卷弯曲弧度较大,四角卷勾较为平直,长缘一边弧弯较为明显,已有起尖态势。正面饰以瓦沟纹或浅凹槽线,虽然纹饰不同,但纹饰走向完全相同。器身有一个或四个钻孔,穿透正反两面。上下边缘各向外延伸两、三个十分明显的弧状小凸(图2)。

Ⅲ式:两件(胡头沟M1∶3⑤、N2Z1M14∶1⑥)。中心盘卷较Ⅱ式走势更为圆润,镂空部位端部弯度更大、长度更长。四角卷勾弧度较大,但仍未起尖。正面饰瓦沟纹,器身有一组或两组钻孔,对穿正反面(图3)。

1.2 B型勾云形玉器

B型勾云形玉器,也有学者称之为兽面形勾云形玉器,因其器体往往左右对称,中心钻出左右相对的两孔后,再在两孔的上方做出左右相较对称的弯弧状镂空,形似眉眼。器体的长边一侧往往有五组齿状突,因整体形似兽面纹而得名。但也有学者认为B型勾云形玉器由A型勾云形玉器拼合而成。

B型勾云形玉器的特征,除上文提到的左右对称的钻孔和镂空盘卷以及五组齿突之外,上沿中间往往钻有一孔,正面也会随器型磨出瓦沟纹,四角卷勾弯曲,但弯曲程度各不相同。另外,与单勾形不同的是,双勾形上下卷勾在短边一侧各连有一对称突起部位,形态各不相同,突起部位之间或宽或窄均留有缝隙。反面也会磨有瓦沟纹装饰,但相对正面稍显粗糙。B型勾云形玉器形制大致相似,但细节略有不同,根据齿状突特点可以分为两式:

Ⅰ式:兩件(N2Z1C∶7⑦、N2Z1M27∶2⑧)。五组齿状突均较宽,且底部平,未起尖,分叉并不明显,各组齿状突之间的缝隙极窄。中心部位弯弧状镂空细且短,前者镂空上方的瓦沟纹端部始于中心位齿状突,后者镂空上方瓦沟纹端部围绕中心双孔盘卷,二者瓦沟纹中部与尾部均围绕中心双孔盘卷后垂直走向边缘齿状突。四角卷勾中,上方两角卷勾平直无弯曲,体积较小,下方两角卷勾宽而大,尖部分别与侧边两组齿状突相连,形成左右两个镂空部分(图4)。

Ⅱ式:两件(N16M15∶3⑨、N2Z1M22∶2⑩)。下方五组齿状突横向占比较Ⅰ式更宽,这使得四角卷勾的横向占比明显变小,齿状突底部依旧较平未起尖,但分叉已开始明显,齿状突之间的缝隙也相对较宽。中心镂空部分弯曲弧度相较Ⅰ式大,长度也明显更长,走势偏圆润。包围着镂空部分的瓦沟纹的端部围绕中心双孔盘卷,尾部走势与下方两侧卷勾的瓦沟纹相连。上部的两角卷勾起卷开始明显,有轻微起尖,下部两角卷勾起尖位置与两侧边的齿状突有了更宽的距离(图5)。

1.3 C型勾云形玉器

C型勾云形玉器从形制上看更像是A型的异化产物,与其他类型的形制也大有不同,因此单独将其划分一类。

C型:一件(首都博物馆藏品k)。中心部分不再有对称的圆孔,中心盘卷有两个,形制近似A型勾云形玉器,但以中心对称分布。除四角卷勾外,在长边下缘中心部分另有一卷勾,五组卷勾两头起尖,仅中间部分与器身中心衔接,形态与A型勾云形玉器及B型勾云形玉器有所不同(图6)。

1.4 D型勾云形玉器

D型勾云形玉器:一件(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心部位淡化,无弧形镂空。器身由一个大卷勾和五个小卷勾组成,弯曲角度各不相同,起尖亦不明显。除大卷勾尾端微微呈逆时针外,其余卷勾均呈顺时针。通身勾角数量多,极富变化。由较宽的大卷勾构成主体,其尾端向外延伸,并微微上翘。在大卷勾的外侧琢有四个相对较小的卷勾,均有轻微残断。大卷勾内侧雕琢有一卷勾,其宽度与大卷勾相近,在其上又有一小卷勾与其弯曲方向相同。通身饰有瓦沟纹,并在大卷勾的中部近外缘钻有一孔(图7)。

1.5 E型勾云形玉器

E型勾云形玉器整体呈现出简化的特点。不再有中心盘卷状镂空,由圆孔代替。四角卷勾的上侧两个卷勾不再存在。下缘齿状突不仅数量上在减少,而且形制也在不断简化。部分器身不再磨出瓦沟纹。此型勾云形玉器按齿状突特征,可分为三式:

Ⅰ式:一件(N2Z1M9∶2l)。圆孔下为三组齿状突,特征尚且明显。器身无纹饰,上缘与左右两侧圆润相接,仅下缘保留有两角卷勾,中心部位为一组对钻圆孔,呈三角形排列,上小下大(图8)。

Ⅱ式:一件(牛河梁遗址采集标本13m)。卷勾之间为六组突起,不再呈齿状,应是齿状突的退化。上缘与左右两侧构成圆弧状连接下缘两卷勾,通身仅卷勾处有浅瓦沟纹装饰(图9)。

Ⅲ式:一件(敖汉旗博物馆藏品n)。齿状突简化为尖状突起,其间用凹弧相连。上缘平直,与左右两侧圆弧相连,下缘卷勾弱化,仅随凹弧起尖(图10)。

2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和功用

考古界对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有着众多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勾云形玉器的造型,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陆思贤曾提出,勾云形玉佩中央的镂空盘卷是对盘卷身体的龙的模拟,而四角则是对蛙、龟的蹼足或是鸟类的勾喙的模仿o。李縉云认为带齿状突的勾云形玉器可能是抽象化的饕餮纹p。刘国祥先生则认为,勾云形玉器的勾角和小凸齿是对鹿角和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q。第二种观点为云气说,主张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勾云形玉器是红山先民在对云气进行具象观察与理解后,进行的抽象艺术加工,表现了红山文化先民对云的崇拜意识r。目前学界各种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关于勾云形玉器的功用,最早提出观点的是在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墓地出土勾云形玉佩的发表资料中,记录着勾云形玉器被放置在尸体头部,其背面有四组隧孔,因此发掘者认为它“应是固定在帽子上戴在头上的装饰物,或许是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权力的标志”s。但这一勾云形玉器通身长22.5厘米、宽11.2厘米、厚0.8厘米,用作头上的装饰物略显夸张笨拙,因此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后来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勾云形玉佩有放置于墓主胸部、腰椎骨下、头部的左侧及左肩上等现象。根据勾云形玉器置于墓主胸前这一现象,郭大顺曾提出,勾云形玉器“是否与手执的斧钺或权杖一类有关,很值得注意……它可能就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一种体现”t。后来,刘国祥在谈到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的功能时指出:“勾云形玉佩可能用作沟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灵的中间媒介,具有其他器类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u。杜金鹏认为,勾云形玉器皆发现于高规格墓葬中,是权贵的专用品,因此“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应该是集装饰品、神灵崇拜、财力与权力象征物这三重身份于一体”v。这三种观点各有依据,相对而言可信度较高。

3 结语

因红山文化分期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推测勾云形玉器的演变规律时可以按照雕刻技术的高低作为主要参考,但也要考虑到后期可能会发生制作粗糙或者简化的情况。A型勾云形玉器较为朴素,结构较为简单,Ⅰ式至Ⅲ式中部盘卷状镂空的弧度越来越大,应与镂刻技术的提升有关。B型勾云形玉器较A型增加了抽象的动物形象,在基础形制不变的情况下明显更为复杂。Ⅱ式与Ⅰ式相比,齿状突的横向占比以及各齿状突之间的间隙更大,这对雕刻技术的要求也就更高。C型与D型更像是A型的异化。C型保留了A型的中部盘卷镂空与卷勾,但卷勾两头起尖,中心镂空盘卷有中心对称的两组。D型中心部位淡化,仅保留小卷勾,形制与A型已有较大差别。E型应为B型的简化,中部镂空与上侧卷勾消失,齿状突退化明显,Ⅲ式勾云形玉器齿状突已弱化为以棱隔开的尖状突起。总体来说,五型勾云形玉器最早出现的可能为A型,B型、C型和D型在A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E型可能为勾云形玉器发展后期逐渐没落时出现的,时间可能较为靠后。勾云形玉器的变化可能有着从朴素到繁杂最后简化的变化规律。

关于勾云形玉器功用的主要观点均围绕神权与王权展开。至于其造型来源,有对动物的模仿、云气说等观点。虽然这些观点仅为推断,属于依据考古材料而进行的逻辑推理,但一定在不断向真相靠近。未来的考古发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证据或新思路。

注释

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01.

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11.

④董文义,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6):507-518.

⑤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6):1-5,98.

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92.

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14.

⑧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13.

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426,428.

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04,105.

k郭大顺,洪殿旭.红山文化玉器鉴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65.

l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85,87.

m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466.

n郭大顺,洪殿旭.红山文化玉器鉴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43.

o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C]//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博物馆学会.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p李缙云.谈红山文化饕餮纹玉佩饰[N].中国文物报,1993-04-25(003).

q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5):65-79.

r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J].故宫文物月刊,1995(2):[页码不详].

s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6):497-510,578.

t郭大顺.五千年文明的象征[M]//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u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5):65-79.

v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J].考古,1998(5):50-64,81.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类型学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从语言类型学看语气助词“啊”的情态语义及句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