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思政背景下革命遗址类博物馆青少年学生宣教工作路径

2023-02-22蔡文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4期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大思政课红色文化

蔡文斌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革命遗址类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服务青少年学生宣教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文章立足于在大思政背景,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开展青少年宣教工作的现状,并对革命遗址类博物馆做好青少年宣教工作的有效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课;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红色文化;青少年学生;宣教工作;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16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全面吹响了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建设的冲锋号角。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重要见证,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大思政课”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的特点十分契合。根据《方案》,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要功能的革命遗址类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方面角色特殊,作用突出,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宣扬红色文化的博物馆机构,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基地的功能,是汕头市存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主要阵地。

1 革命遗址类博物馆思政教育与青少年学生宣教工作相融合现存问题

1.1 教育重心不同

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主要是通过展示和宣传革命历史,进一步引导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思政教育则是侧重探讨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两者的教育重心不同,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往往更加强调情感教育而忽略了理性思考,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存在偏差。

1.2 施教效果不佳

宣传教育是革命遗址类博物馆开展思政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手法是否新颖多样,内容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很多博物馆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讲解时基本使用一套解说词,讲解员未能做到因人施讲,双方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留下深刻的游学记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让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信息深入青少年学生心中,起到启迪心灵的作用。

1.3 教育形式單调

陈列展览是革命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展示的主要方式,也是评判一个纪念馆展览水平的重要考据①。一个高水平的展陈能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给予观众一场视听盛宴和精神洗礼。然而现实中,许多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展陈手法老旧,多以图文展示为主,辅以展品陈列,后期虽逐步添置一些智能设备,但知识呈现相对简单,互动效果不明显。红色文化原本的厚重感,加上展陈形式传统枯燥,导致教育氛围单调沉闷,很难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兴趣,使思政教育信息传递效果大打折扣。

1.4 实践载体欠缺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②。革命遗址类博物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努力营造恰如其分的教育情境是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现实中,许多革命遗址类博物馆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解和展板注释的层面,与场馆主题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较少,即使开展了为数不多的体验活动,由于内容形式重复单一,难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涵,观众难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活动效果不佳。

2 革命遗址类博物馆思政教育与青少年学生宣教工作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将思政教育融入青少年学生的宣教工作中,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及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两者在结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我们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路径。

2.1 构建大师资

2.1.1 组建职业教师的宣教团队

职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红色文化传播、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拥有独到见解和施教优势。有意识地吸纳职业教师充实到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宣教队伍中来,能够助力提升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宣教水平和思政教育效果。近年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借助“i志愿平台”逐步吸收并建立了一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志愿宣讲队伍,其中不乏来自各院校思政课程的科任教师。这支队伍,不仅为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宣教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关键是他们每天都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十分熟悉,懂得如何运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将教育信息呈现给他们,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效果。此外,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充分挖掘职业教师的专业资源,除了聘请其中的优秀教师担任博物馆知识讲座、业务培训和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还借助教师的职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走进革命遗址,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2.1.2 培养博物馆界的编外教师

为践行大博物馆理念,突破博物馆舍的空间限制,超越博物馆人的身份禁锢,培育一支深入校园的红色宣讲队伍,与学校教师形成教学力量互补,为学生呈现精彩纷呈的思政课堂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积极配合共建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优秀的红色宣讲员遵循青少年学生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探索制订系列红色教案,开发“开学第一课”“红色课堂开讲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项目,利用开学季、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时间节点走进校园课堂,以编外教师的身份,借助红色故事、红微党课、短视频等为在校学生讲授思政课程,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把牢思想政治关。

2.1.3 引进专业对口的施教人才

人才是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引进专业对口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开展步伐及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需要。对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而言,讲解员是博物馆传播红色文化和开展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在讲解员的招录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标准。首先,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这是红色宣教专业人员招录的前提条件。其次,在人才的专业方向上,应当重点考虑具有高等院校学历背景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党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熟知革命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有效提炼和准确表达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信息。

2.2 打造大课堂

2.2.1 红色资源编入教案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容易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历史文化产生高度的情感认同,有效弥补书本教材生硬枯燥的劣势和不足。把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博人的广泛共识。立足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特色,准确把握红色宣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红色资源的教学运用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谋划,有助于建立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红色宣讲与学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协同机制,形成大中小学一体推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近年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文博人和教师的协同合作,遵循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将相关的革命文物、党史故事、英雄人物等资源进行挖掘整合,鼓励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适时引入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潮汕七日红等红色案例,统筹使用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编写的《东征军》《七日红》等地方性校本教材,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准确、生动、翔实的资源库,推动思政教育任务的高效完成。

2.2.2 红色遗址变身课堂

革命遗址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开展青少年学生宣教活动的天然环境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场课堂。实践体悟是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能够让走进革命遗址的青少年学生最大程度地达到“触景生情、化情为意、以意促行”的教育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构建“大思政课”的指导思想下,结合青少年学生各学龄段特点,逐步探索开发一系列突破传统的现场实践活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革命遗址的现场教学效果。如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旧址采风,妙笔生花”现场写生活动,小学生们在聆听革命历史介绍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经过孩子们手中画笔的描绘,一处处红色印迹、一位位先烈形象跃然纸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孩子幼小心灵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又如“童声诵经典,争做好少年”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根据各革命遗址的历史人物故事,精心挑选了与之契合的红色经典革命诗词,在遗址环境和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慷慨诵读,深情表达新时代少年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立志以先辈为楷模,努力拼搏,谱写昂扬向上的青春华章。上述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证明了博物馆宣教和思政教育两者的可融合性,社会反响良好。

2.2.3 红色元素融入生活

大思政教育强调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元素生活化是其中一种直观且长效的方式。树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推动红色资源生活化,是新形势下革命遗址类博物馆需要付诸实践的内容。

近年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创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七日红”铜制摆件。该产品设计是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下属的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旧址为背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起义部队主力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的率领下向广东潮汕进发,并将“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设于汕头大埔会馆。周恩来等同志曾在这里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部队在潮汕驻扎约七天后主动撤离,史称“潮汕七日红”。该文创产品取材于潮汕党史故事,具有较高的宣传教育意义,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认可,红色文化较好地融入了大众生活。

2.3 建设大平台

2.3.1 探索馆校合作的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馆校合作,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组织和实施教学,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之间的有机和深度融合③。实现革命遗址类博物馆思政教育与红色宣传有机融合,需要馆校双方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建立稳定有效的互助关系,才能推动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2022年以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别同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汕头技师学院建立馆校共建的合作关系,正式确定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别为两所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基于“馆校合作”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和红色教育实践平台。通过馆校携手共建共享,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促进红色基因融入学校的思政教育实践。

“涵养童心向党,讲述红色故事”是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合作开展的一个未成年人思政教育项目。2022年以来,依托革命遗址的宣教阵地和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聚焦小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充分发挥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的师资优势,在微信公众号“汕头革博”上开辟专栏,每期以图文和音频结合的形式,推送来自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优秀学生代表讲述的红色故事,通过让小学生全程参与红色故事的选材、前期录制、后期编排等流程,在亲身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理解红色文化,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3.2 打造体悟实训的活动载体

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综合性、互动实践性、视角开放性、自主参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等方面与当下学校教育发展趋势深度契合④。以革命遗址为依托,深入开展实践活动,鼓励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亲身接触和了解革命遗址承载的红色文化,通过策划举办一系列注重体验和互动效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红色精神内化为崇高的思想追求,实现红色宣讲融合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

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每年积极组织多主题和多形式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如“爱祖国爱汕头群众性体验活动”(图1)、“小小讲解员”(图2)等早已在汕头家喻户晓,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动。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思政教育信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2.3.3 搭建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

数字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传播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立足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借力互联网和新型媒介,开发资源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培育以交互体验为特征的博物馆宣教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新业态,才能全面适应青少年学生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特质。

一段时间以来,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借助信息技术打破博物馆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适时对官微和官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改造升级,系统集成了场馆推荐、场馆分布、陈列展览、馆藏资源、讲解导览、场馆预约、数字展馆、影音天地等多样化教育功能,打造零距离、无障碍的共享“红色资源库”,使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浏览博物馆的固定陈列、临时展览、360°实景展示等内容,使红色信息“一屏尽览”、资源读取“一览无遗”、红色地图“一键导航”。

3 结语

思政教育工作的格局之大,在于资源利用的视野之大和课堂建设的平台之大。推动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革命遗址类博物馆责无旁贷。汕头市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其中一员,在大思政理念下,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师资构建、课堂建设、平台打造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革命遗址类博物馆的青少年宣教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实践案例,具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注释

①安鑫.对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探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4):253.

②丁恒星.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7):67-70.

③黄海英.以红色之旅为主题浅谈馆校合作之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3(5):170-172.

④杨丹丹.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9):62-64.

猜你喜欢

青少年学生大思政课红色文化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析学校体育竞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调查探讨四川省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