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谢氏世谱序》辨伪

2023-02-20周贤斌

寻根 2023年6期
关键词:氏族谱豫章谢氏

□周贤斌

1994年编修的《蓝田谢氏族谱》有署名为黄庭坚的《谢氏世谱序》。2009年,《株洲日报》在《谢氏族谱中惊现苏轼、文天祥等赠序》的报道中说:“苏洵、黄庭坚、苏轼、朱熹、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为谢氏族谱作序。”(《谢氏族谱中惊现苏轼、文天祥等赠序》,《株洲日报》,2009年3月19日)但是该篇序文在当今可见的各版本黄庭坚文集中未见收录。

家谱中出现的名人序一直是学界论辩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对《全宋诗》《全宋文》的补辑亦是用力颇勤。但是《谢氏世谱序》这样一篇署名为黄庭坚的序文虽有被学界引用,但其真伪问题却一直还未得到探讨。有鉴于此,现据1994年《蓝田谢氏族谱》转录其全文如下,并对其真伪问题略陈浅见。

谢氏之来尚矣,周宣王舅姜姓受封于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世代既远,族大支繁。殆及炎刘,有若夷吾者,为钜鹿守。传至于衡,世居庐陵之阳夏,晋太康初为国子祭酒,始迁于之始宁。二子曰裒、曰鲲。鲲为豫章太守,一子尚,领镇西将军。裒为太常少卿,裒子奕,为安西司马。至若扶持晋鼎,高卧东山,有安石也。淮淝奏凯,风鹤皆兵,有幼度也。万石白面而拜丞相,灵运履屐而轻王侯。景初、景仁,德素全美;景宣、景懋,节义流芳。方明行已之度,玄辉藻绘之奇。希逸七岁能文,称江东独步;敬仲幼年博学,名晋代神童。玄卿遇神仙,识回鸾转凤之舞;显道登科第,透名疆利锁之关。机卿名擅一时,拜龛王之柱史;昌国才翻三峡,领虞部之尚书。史馆驰声,擢谏垣而赐奎紫,泌之名重矣;鸾龛著绩,登枢府而掌丝纶,涛之誉巍然。簪缨萃于一门,德泽延乎一世。家声振振莫有盛于江东,派系绵绵稔有遍于天下。苟不收其涣散之裔,诚有失其敦睦之情。于是作成图谱,会叙宗亲,别尊卑之宜,列疏戚之等,使后嗣子孙皆知木本水源之义,而承衣冠礼乐之风,其功不亦大乎。然而炽振其族,光大其宗者,于谢氏子孙有待。

元琎四年己巳三月六日翰林木史门婿黄廷坚书。

从文献来源上看,《谢氏世谱序》只见于民间族谱之中,在历代各版本的《黄庭坚集》中并未得见,因而其最早出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该序文落款署为元四年(1089年)。但是据1994年胡问涛、乐琴二位先生发表《谢氏谱目及谢氏谱的新发现》一文所统计,谢氏族谱共40种,其中并未见有编修于元年间的谢氏族谱。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谢氏家谱151种,其中亦未见有元谱。从现存谢氏族谱来看,《谢氏世谱序》的出现最早也应当是明清时期了,且只是出现在地方支谱当中。

那么,《谢氏世谱序》有可能未收录进黄庭坚集而散佚于民间吗?这还得从黄庭坚集的版本以及成书过程加以考察。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曾有记载:“鲁直旧有诗千余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几,故自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敝帚集》。晚岁复刊定,止三百八篇,而不克成。今传于世者,尚几千篇也。”可见黄庭坚的作品在宋时就已经亡佚颇多。刘琳先生在其整理的《黄庭坚全集》中对黄庭坚文集的版本进行了系统完善的梳理,亦认为:“徽宗时党禁甚严,所有‘元党人’的著作,包括苏黄的文集都在禁毁之列,黄庭坚的作品亡佚的肯定不少。”因而从黄庭坚集的成书过程来看,黄庭坚自编文集在当时就已经散佚,现在可见的最早的黄庭坚集版本为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年间刊本《豫章黄先生文集》,在此之后,李彤又将此集以外的一些《豫章先生文集》未收的诗文一一收集起来,编成《豫章黄先生外集》14卷。在《文集》《外集》之后,宋淳熙年间,黄庭坚从孙又编有《豫章先生别集》19卷。可见,黄庭坚文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编纂辑佚的过程,时至今日,出土文献中也偶有黄庭坚佚文出现,并见诸报端。因此《谢氏世谱序》虽然未见于黄庭坚文集,但是黄庭坚作品早期版本丢失,散佚颇多,从文献来源上并不能完全否定《谢氏世谱序》为黄庭坚所作。

在该序落款中,署名有“门婿黄庭坚”。刘琳先生等编的《黄庭坚全集》中,收录有《豫章先生传》,其中有关于黄庭坚妻室的记载:“元配孙氏,莘老之女,封兰溪县君。后配谢氏,师厚之女,封介休县君。”刘琳先生又有考证:“按《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六三黄鲁直《豫章集》条下节引此传之文,题为‘《家传》曰’,则此传实为黄氏《家传》。文中有‘今上登极复宣德郎’之语,可知写于徽宗之时,距黄庭坚之卒不久。”该传记成于黄庭坚去世后不久,且又为子孙所作的家传,因而在妻室记载上自当是可信无疑的。作为谢氏女婿,黄庭坚为谢氏族谱作序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从该谱序的文献来源以及黄庭坚与谢氏亲谊关系来看,《谢氏世谱序》虽然出处可疑,但尚不能辨别其真伪。因此还需要从其他角度再加考量。

黄庭坚虽然有撰写此序的可能,但是若要就此做结论则可疑之处还是不少。在此再加以辨析。

第二,该文的行文尚有可疑之处。在黄庭坚文集中未见有谱序一类作品,但是在黄庭坚文集中墓志及其他序文却有不少。黄庭坚这篇谱序在行文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谢氏的起源,第二部分列举了谢氏的先辈名人,第三部分则是表达了谢氏祖孙“光大其宗者”的祝愿。这样的结构看似完整,但是要从文体行文规范来看,则大有可疑之处。在此可将此序与其《湖州乌程县主簿胥君夫人谢氏墓志铭》作一对比。

湖州乌程县主簿胥君夫人谢氏墓志铭夫人陈郡阳夏谢氏,其世序甚远,代常有人。太子宾客、赠礼部尚书讳涛者,曾大父也。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赠司空讳绛者,大父也。尝任司封郎中、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或以疑似中之,坐失官,家居者数年,已而有大臣冤其狱,天子直之,今为屯田郎中、通判襄州。名景初者,父也。夫人方室处,靖深婉,言动皆顾绳墨,父母曰:“吾女材,必择所宜归。”则以嫁胥君茂谌。茂谌敦厚敏达,学问自将,调湖州乌程县主簿以卒。夫人之归胥氏,年二十,祖姑翰林琅琊公之配建康太夫人在堂,于夫人为外祖母,然夫人终不以外氏故不尽节于夫家,礼意笃密,而恩施周,内外族,莫不谓宜。其归未几,舅都官君捐馆舍,乌程又早世。生二子,辄失之,建康君亦终于堂。夫人独奉其姑成安韩夫人,以立胥氏门户,忧患穷困,人视之若将不终日。夫人纵观方外之书,求死生之说,时时呻吟,应答不类闺门中语。或传于亲党间,理致甚高,益知夫人之根惠而韵胜也。熙宁乙卯四月,舆疾归父母家,而卒以九月癸酉,享年三十有一,客其柩于穰。成安君及乌程之弟茂世,卜以元丰庚申五月甲子,奉建康之窀穸,于是归夫人之柩于阳翟,乌程之封,使以其状来乞铭。庭坚于夫人妹婿也,实叙而铭之。铭曰:

敏肤顺慈,父母受祉。斋栗雍穆,舅姑咸喜。誉达州党,燕及君子。宜处宜归,在嫠不疚。不畀之寿,则莫承其后,无所归咎。韩城,葬从其夫。作铭下宫,示后不诬。

这篇墓志同样是黄庭坚为谢氏亲人所作。在写法上,同样述及谢氏家世及墓志主人的生平。但是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谢氏世谱序》有一部分是明显缺失的。在《湖州乌程县主簿胥君夫人谢氏墓志铭》中,黄庭坚说:“成安君及乌程之弟茂世,卜以元丰庚申五月甲子,奉建康之窀穸,于是归夫人之柩于阳翟,乌程之封,使以其状来乞铭。”将请托作铭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相比较之下,《谢氏世谱序》则显得有些不明不白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指出:“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但是黄庭坚此序只讲述谢氏家世等,对于作序之起因,受何人委托则只字未提,这从序文写作程式来看,是值得怀疑的,将此谱序与黄庭坚所作的《胡宗元诗集序》《王定国文集序》等其他序文作对比,亦可见此缺漏。

第三,从文中所举谢昌国相关史事可以认定该序为伪作。在该序文中叙述谢氏名贤时有“昌国才翻三峡,领虞部之尚书”一句,今考《宋史·谢谔传》:“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可知谢昌国当为谢谔。《宋史·谢谔传》又记其为官经历:“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可知谢谔为尚书之事亦为实。但考其生卒年,《宋史·谢谔传》记其:“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岁。”由绍熙五年(1194年)逆推,则其生年当为宣和三年(1121年)。据郑永晓先生《黄庭坚年谱新编》考证黄庭坚之卒年为崇宁四年(1105年)。则谢谔出生已经是在黄庭坚离世十六年之后了,前人之文必不可能言及后人之事,这是此序最大的漏洞,由此基本上可以认为黄庭坚《谢氏世谱序》为后人伪托之作。

黄庭坚作为谢氏门婿,为谢氏家族作序是情理之中,加之黄庭坚作品散佚又多,这就使得《谢氏世谱序》的真伪问题更加扑朔迷离了。若从谱序文本内容来考察,这篇序文只是叙述谢氏世系名贤,内容略显空疏;但从时代背景等外部条件入手,可以发现,黄庭坚所处时代正处于族谱之学衰落时期,且在公私藏书目录中亦未见著录有宋元时期的《谢氏世谱》,因而元时期是否有此谱是值得怀疑的。其次黄庭坚此文题虽然为《谢氏世谱序》,但是目前可见的出处都是地方支谱。从文体行文来看,黄庭坚这篇序文在写作背景等关键信息上有所缺失,这不符合受请作文的常理。从文章所述史事来看,文中所述之谢谔,其生年在黄庭坚卒后,这足见其谬。尽管从文献流传和亲友情谊等方面来看,黄庭坚有作《谢氏世谱序》的可能,但是综合考量,大致还是可以认为该序为伪作。

近年来,若有宋人谱序佚文出现,往往都会引起一番辩论。但对所谓谱序持谨慎怀疑态度亦学界共识。黄庭坚此序之真伪还未得到学界的关注,此外在谢氏家谱中还有苏洵、苏轼的序文两篇,且被《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收录,但目前也还未见有专文进行考论。

猜你喜欢

氏族谱豫章谢氏
刘江宁作品
江西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江宁作品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