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浑脱是什么

2023-02-20□王

寻根 2023年6期
关键词:渡河馄饨舞蹈

□王 珂

“浑脱”在中国古代社会含义多样,它可以是皮船、可以是食品、可以是神兽、可以是帽子,还可以是舞蹈,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都是“浑脱”,它们在内涵深处有着核心联系,我们就此展开分析,寻找其中的脉络。

浑脱与皮船

西方传教士加宾尼在《蒙古史》中描述蒙古军队渡河方法,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他们行军遇到河流时,就以下面的方法渡河,即使河是宽阔的,也是如此。贵族们有一张圆形的轻皮,他们在这张皮周围的边上做成许多圈,以一根绳穿过这些圈,把绳抽紧,就做成了个皮袋。他们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把袋口捆紧;把马鞍和其他硬的东西放在皮袋上面,人也坐在上面。渡河时,他们把皮袋系于马尾,派一个人在前面同马一起游泳,以便牵着马前进。有的时候,他们有一对桨,他们就用桨把皮袋划到对岸,这样就渡过了河。用这种办法渡河时,他们把所有的马赶入水中,由一个人在最前面的马旁边游泳,牵着这匹马前进。其他的马都跟随着它。不论是狭窄的河还是宽阔的河,他们都用这种办法渡过去。较为贫穷的人有一个牢固地缝合起来的皮袋——这是每个人都需置备的——他们把衣服和他们携带的一切东西都放在这个皮袋里,把袋口捆紧,把皮袋挂在马尾上,按照上述方法渡河。

加宾尼详细描述了蒙古士兵渡河的工具和使用方法,即把一张“圆形轻皮”做成皮袋,充气后渡河。这种充气的皮袋,就是“浑脱”。历史上使用动物皮囊渡河的民族有很多,但名称不同,比如爱斯基摩人的皮舟称作卡押、拜大卡,古代不列颠地区的皮船叫做哥拉苦,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亚述人和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人用“干草、谷糠缝成皮筏渡河”。我国古代黄帝时期,模仿龟等浮水动物发明了浮囊渡河,其天鼋图腾崇拜就来自于此。商代甲骨文中也有“贞勿呼伐,舟惟橐(囊)用”的记载。但是称为浑脱,是后来的事情。《诸史夷语解义》中说:“浑脱,华言囊橐也。”把浑脱一词当作非中文语汇,认为翻译成中原地区的语言,就是人们常说的“浮囊”。《通典》也谈到过这种渡河方法:“又用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扎其孔,束于腋下浮渡。”说的渡河用的浮囊,是用“浑脱”的方法制作成的羊皮囊,吹气后圆圆鼓鼓,像气球一样,将透气孔扎紧,即可形成一个皮制浮囊。类似记载在唐代李筌的《太白阴经》也有:“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于腋下,人浮以渡。”《草木子》记载了“浑脱”的制作方法:“北人杀小妞,自脊上开一孔,逐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谓之浑脱。”将完整的动物皮揉软之后,形成中空的囊袋,这种制作方法叫“浑脱”,制成的囊袋也可以叫“浑脱”,所以,“浑脱”既是制作方法,又用以指代物品,如浮囊。这种浑脱囊袋可以盛乳酪,更多的是用作渡河的工具。比如《金川琐记》记载:“甘肃临近黄河之西宁一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成,轻浮于水。”“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安札,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高昌行记》也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橐驼牵木筏而渡。”

后秦时期的《别译杂阿含经》卷三记载浑的意思,“虽作羹时候,浑煮姜罢,煮已,还取,卖为财用”。这里说的“浑煮”,就是不切片,整块煮。“脱”就是脱离的意思,那么“浑脱”就是指的整块脱离。所以说,羊皮浑脱、浑脱,都是指完整地脱离羊或者其他动物的皮,用作浮囊使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既熟,浑脱,去两头。”就是这个意思。因此,类似于完整的剥去动物皮的取制动作和制作成浮囊形态的物质,都可以叫“浑脱”。

浑脱与食品

余庆远的《维西见闻记》说:“馄饨,即《元史》所载革囊也。不去毛而趸剥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胀饱,扎之,骑以渡水。本蒙古渡水之法,曰皮馄饨。”这种皮船,还有一个名称是“皮馄饨”,说明我们今天吃的馄饨,也与浑脱相关。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说:“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末,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啖之。”张自烈把馄饨和饺子作为一类食品,以米面粉裹上馅料,做成弹丸形状,蒸而食之。不论是蒸还是煮,都是中空加入馅料,形成圆鼓鼓的浮囊形状,类似于渡河浮囊,也特别像蒙古军队渡河用的皮馄饨。高濂《遵生八笺》记录了馄饨的做法:“白面一片,盐三钱,和如落索面。更频入水搜和为饼剂,少顷操百遍,摘为小块,擀开,绿豆粉为饽,四边要薄,入馅其皮坚。膘脂不可搭在精肉,用葱白先以油炒熟,则不荤气。花椒、姜末、杏仁、砂仁、酱,调和得所,更宜笋菜,炸过菜菔之尖,或虾肉、蟹肉、藤花、诸鱼肉,尤妙。下锅煮时,先用汤搅动,置竹筱在汤内。沸,频频洒水,令汤常如鱼津样滚,则不破,其皮坚而滑。”从制作到煮熟,写得非常详细,可以看出,这种鼓鼓囊囊的食品就是馄饨,与渡水浑脱相似。

唐代《一切经义音》说:“馄饨,饼也。”司马光《类篇》说:“肫,饼也。”饼的形状与馄饨不一样,《说文》:“饼,面餐也。”《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之作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饼是水和面调和成的面食,可以撒上芝麻。但是古代饼的形式并非今天所见的饼只有一种形式,古代饼还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各种饼的名称,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少数民族称饼为漫冱,《释名疏证》解释说,漫冱,就是胡,是“谓有嘉,胡,龟鳖之属”。胡就是有甲壳的龟鳖之流。龟鳖的形状,也是鼓鼓囊囊类似于浮囊,且为圆形,类似于今天的饼状。所以,馄饨做的大一些,就类似于饼。古代的饼有汤饼、索饼之属,都是下入水中煮熟的食品。汤饼就是今天我们常见的面条类食物。所以说馄饨是汤饼、索饼,也并非完全错误,可能馄饨的形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小形制有所改变,但名称、浮囊的形状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川的抄手、江南的大馄饨,都是圆鼓鼓的形状,与浮囊和浑脱非常相似。所以,最初的馄饨,大概就是叫浑脱,在时代的演绎变化中,发音类似于馄饨,而文字上也加上了代表食物的偏旁,正如《资暇集》所说:“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所以,馄饨,应是“浑脱”的转音。馄饨和浑脱有着紧密的联系。

浑脱与神兽

中国古代神话里有一种异兽,其名称和形状也与浑脱类似,《山海经》里说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清代毕沅注解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这个神是浑敦形状,且识歌舞,其状如黄囊。浑敦和囊的样子,与渡水浮囊是非常相似的。《庄子》里也有这样一种神物:“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后人解释道:“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和合为貌。”庄子所表述的浑沌,是一个和合为貌的东西,类似于圆形且无孔窍,中间空洞,与浮囊也有相似之处,而且其名发音为浑沌,与浑脱接近。

西汉时期东方朔写的《神异经》里也有一只异兽:“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两目不见,两耳而不闻,有腹而无脏,有肠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人有凶德而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这只类似犬的浑沌,虽然有四足,不是一个圆形的无孔窍之物,但其腹空,虽有肠却是上下笔直,是一个有四足的浮囊状物体,这与浮囊浑脱是相似的。

古书中记载的这些异兽,名称的发音都与浑脱相近,形状也大多是圆鼓鼓的样子,与渡河的浮囊浑脱相近,异兽浑沌也与浑脱关系密切。

浑脱帽演绎出的浑脱舞

浑脱帽是唐代长孙无忌发明的。《朝野佥载》记载:“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新唐书》卷三十四也说:“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长孙无忌是鲜卑人,他用乌羊毛做帽子,类似浮囊,叫作浑脱帽。他戴的这种帽子,在当时社会比较奇特,“近服妖也”,但是颇受人们喜爱,竞相效仿,喜爱得如此过分,竟然演绎出了一种舞蹈,“因演以为舞”,称为“浑脱舞”。

唐代的君臣常常以舞蹈自娱自乐,《旧唐书·郭山恽传》记载:“(郭山恽)景龙中累迁国子司业。时中宗数引近臣及修文学士,与之宴集,尝令各效伎艺,以为笑乐。”皇上常常与关系好的大臣学士们组织饭局,席间让他们仿效乐妓们跳舞取乐。“工部尚书张锡舞《谈容娘》,将作大匠晋卿舞《浑脱》,左卫将军张洽舞《黄獐》,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诵《婆罗门》,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藏用效《道士上章》。”将作大匠晋卿跳的舞蹈,是浑脱舞,胡三省特别对这个舞蹈进行解释:“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因演以为舞。”胡三省把浑脱帽和浑脱舞的关系说明白了,浑脱舞是因为长孙无忌的帽子而来。长孙无忌的浑脱帽鼓鼓囊囊,就像军队渡河用的羊皮“浑脱”一样,所以戴着这样帽子的舞蹈称为浑脱舞。

浑脱舞发展起来,受到唐宋民众的喜爱。由帽子这种道具,发展出了羊头浑脱、竿木浑脱、玉兔浑脱、剑器浑脱等相关联的舞蹈。这些浑脱舞蹈,大部分都是带着道具帽子跳的浑脱舞,比如羊头浑脱、玉兔浑脱。后来发展的竿木浑脱,则是在竿木上跳的舞蹈,类似于今天我们看到的杂技,是发展变化了的浑脱舞,它的形式在《杜阳杂编》有记载: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时有妓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是时观者目炫心怯。火胡立于十重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执五彩小帜。床子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为之“踏浑脱”。歌呼抑扬,若履平地。

幽州人石火胡在竿木上跳的浑脱舞,就是竿木浑脱。

剑器浑脱在唐代最著名,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曰: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又在诗的前面叙述了公孙大娘剑器浑脱的背景: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文中提到的剑器舞、剑器行、剑器浑脱、西河剑器,是几种舞蹈形式。剑器舞、西河剑器是一种舞曲名,并非手持宝剑的舞蹈,或者是与剑舞相关的舞蹈。《文献通考》记载:“剑器,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壮,空手而舞。”女伎雄壮,就是女性舞蹈者做出的动作有军人气质,是武舞,且空手而舞,手里并不拿剑。《文献通考》还解释道:“或以剑器为刀剑,误也。”陈《乐书》记载说:“唐天后末年,剑器入浑脱始为犯声,剑器宫调,浑脱角调。”两种不同结构的舞曲结合,形成剑器浑脱。这两种舞蹈结合,就产生了“旗鼓相当,军阵之势”的舞蹈形态,相当雄浑壮阔,“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杜甫的描写。从这些记载来看,剑器浑脱是融合了剑器与浑脱两种舞曲的舞蹈,空手而舞,其势雄壮,与舞剑没有任何关系。

结 语

可以说,“浑脱”是一种工具的制作方法,由这种制作方法而成的物品,依据其形状,被称呼为与其相似的物品中。《孙子》说:“纷纷云云,都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浑浑沌沌”就是一种杂合的状态,形圆是指的“无向背也”的形态,《吕氏春秋》说:“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从《吕氏春秋》来看,浑脱也好,浑沌也好,都是圆形旋转的形态,这种形态与古代和合思想是相符的。《广雅》说:“浑浑沌沌,转也。”由此也可以看出,浑脱、浑沌,还有旋转的含义。所以,不论是羊皮浑脱,还是浑脱舞蹈,乃至于作为食品的馄饨,都有旋转的特性。漂浮于水中的羊皮浑脱,会随着水流旋转,舞蹈的浑脱舞,会有旋转的舞蹈动作,在沸水中翻滚的馄饨,也是不停地旋转。这正符合了中国古代和合文化的主要内核,即旋转和融合。浑脱这一词汇,不断流转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之间,被广泛使用。透过词汇的传播与使用,我们能清晰看到,上古时代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流,是广泛而深刻的。

猜你喜欢

渡河馄饨舞蹈
学包馄饨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众猴渡河
暖胃馄饨热乎乎
善为『竹筏』巧『渡河』——谈过渡在议论文中的运用
我和舞蹈
最后一碗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