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育人价值及其实践
2023-02-19郭佳杨
郭佳杨
摘要: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春节所体现出的文化含义,尤其在初中语文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春节”文化进行全方位梳理,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春节传统文化,并开展适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体现学科的人文属性。
关键词:春节文化 初中语文 育人价值 教学实践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当下中华文化来说,“春节”文化及习俗在华夏大地体现得最广泛、也是最有民族性的,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传统文化表征,能够全面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内核。而语文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科目,学科的工具性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仅是中华民族认知世界与民族文明的工具,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文化传统的载体,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节日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人。因此,通过将语文教育与“春节”这一文化有机融合,开展适当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真正领略学科的人文属性。
一、春节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民族节日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节日之一,许多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文学故事、古代诗词等均与之相关,因此,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春节文化的资源。
就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而言,他们正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能够更好地接受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若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利用春节这一文化情景所提供的资源,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亦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在当前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教师若适当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引领、挖掘,能够让新生代初中生更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学生只有真正领悟传统文化,才能兼容并蓄,去认识世界文化,并有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二、“春节”文化与教材资源的整合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春节文化情境的篇目层见叠出,且在各个年级均有涉及,如七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年级的《春酒》《庆祝旧历元旦》、九年级的《故乡》,都安排有与春节相关的内容。此外,一些单元的写作部分也设计有以春节为对象的写作活动。从初中教材中春节文化的呈现方式来看,主要是一些以春节文化为题材或背景的选文,如《祝福》这篇课文中鲁迅提到的福礼,就是当地一种迎接新年时重要的祭祀活动。文中的福礼活动也是主人公命运的重要节点——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参加福礼,也预示着祥林嫂的命运会逐步走向死亡,不仅是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也是当时封建社会凄凉景象的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师需要结合春节文化,做好内容梳理与拓展。对于语文这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说,教师不仅要将课内资源进行整合,还要结合課外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强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感悟。
(一)教材中春节文化的代表性资源
诗词中的春节。关于春节热闹场景、风俗活动和岁月感慨的诗歌。如,卢道悦《迎春》中的“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彀击乐融融”,写到春节期间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辞旧迎新的春节里,人们将以往的旧春联换上新春联,也反映出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来除旧立新,带领国家走向富强的美好期望。元稹《岁日》中的“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春节相较于一年中的其他日子,更容易让人产生对时光的思考。
小说中的春节。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习俗,因此过年时礼仪习俗总是尤为繁多。这也使得许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会选择春节这个时间节点。如,《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关于春节的描写,这里极尽笔墨,描绘出贾府繁忙的年节活动,尤其是春节的祭祀活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生活在城郊的农民常二爷除夕守岁,大年初一“逛”大钟寺,大年初二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等,作者从孩子的视角来描写北平沦陷后的春节。
散文中的春节。从散文的体裁特点来看,在写作结构上更加自由,内容上更具主体性,能够根据作者的兴趣进行自由的创作,在创作时必然会受作者的生活环境,思考方式的影响,而具有浓郁的个人特色。如,鲁迅由于从小生活在民俗氛围浓厚的绍兴,在他的笔下就有许多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祝福》中的福礼,《阿长与〈山海经〉》中大年初一早上吃福橘,这些都是绍兴当地过年的特有习俗。散文中有关春节文化的内容,除了习俗里的新年外,也有饮食中的新年。汪曾祺在《我的祖父祖母》中写到,最让人难忘的是腌芥菜,每到过年时,开坛的芥菜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
(二)教材中春节元素的实践应用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学生虽然每年都会过春节,但对于春节的一些习俗内容却知之甚少,语文教材中潜藏的春节文化元素,无疑成为学生了解春节的重要窗口,学生可通过课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春节文化内容。教师若选择一些含有春节相关元素的课文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春节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且能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春酒》这篇文章中,提到当地最重要的过年习俗,就是共同制作八宝酒,一起喝会酒。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八宝酒和会酒带领学生制作相关的表格,还可以让学生为八宝酒设计说明书,为会酒设计邀请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了解。《春酒》中提到的习俗是江浙一带特有的过年习俗,有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了解的。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春酒是当地一种特色的过节习俗,是作者的情感寄托,也是体现作者思乡情感的重要缩影。尤其在最后,作者提到“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既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也反映出对现代文明生活的失落感。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重点体悟和感知,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触动。
三、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春节文化
(一)结合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依据现有的初中教材来看,有关春节文化的选文还较为零散,不成系统,对此,教师可以将其整合起来适当利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活动为“寻找最美对联”,教师可以将此为切入口,带领学生进行春节文化的整合。可以引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诗歌,带领学生对春联的起源、发展,以及春联的写作规则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感知春节文化的魅力,体会文化的内涵,实现课内课外资源的整合联通。这也能够将散落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春节文化资源梳理联通,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
但需要注意,在春节文化情境下进行的语文教学,需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以活动文化为辅。语文教育不是专门针对节日习俗进行的教学,在结合春节文化情景的教学之下,要将春节文化作为辅助,要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例如,在讲解《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深知对于鲁镇过年习俗这部分内容,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在教学时注意不要喧宾夺主。
(二)设计活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部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教材中有关春节文化的内容是有限的。近年来,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气息更加浓郁,在教材中也有更多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模块。对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性课程,让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贴合,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相促进。教师在教学诗词时,可带领学生进行春节主题的古诗词接龙,以春节元素为主题进行飞花令,或者知识问答。这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也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春节历史,文化习俗,精神内涵的了解,能够让学生从内心点燃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找寻有关春节文化的记忆,带领学生结合一些文学作品,体会春节、了解春节,结合研究性活动,挖掘春节文化的底蕴。例如,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走訪,了解当地有哪些特色的春节习俗活动,并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搜索等多种形式了解春节的演变历程。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加强对春节知识的系统了解。这能更好地补充和拓展课堂教学素材,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深度拓展
就当下而言,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与圆心,我们要对教材内容做引申与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我们的教法更要切合时代特性,教法要灵活、开放。在媒体时代,教师以利用《中国诗词大会》《舌尖上的中国》等高质量的媒体节目,让学生找寻与春节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观看,或者找寻与春节相关的拓展资源,组织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结合春节文化习俗,形成主题性的调查报告,了解我国各地别具一格的春节习俗,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经历,还能加强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做适当的广度拓展,有了知识面的广度,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上的挖掘。尤其是电脑资讯时代,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学习。让学生以“春节”“年”“除夕”“对联”等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进行知识的拓展与整理。例如:以“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有360国学关于“年”的解释,百度百科就有关于“年”(汉语汉字)的解释,还有关于“年”的传说与阐释等。有了这些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再让学生进行以“春节”为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学生在课本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加上网络资料的整合,学生就会对“春节”文化、“年”文化有了全面、深度的理解。知识面打开了,深度有了,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是对学习语文一个新的认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更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教师需要跳脱出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实现课内课外文化资源的整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