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科”视角下中医药学“专创融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3-02-19张宁陈波潘雯婷杨志虹殷海杨孝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创医科双创

张宁,陈波,潘雯婷,杨志虹,殷海,杨孝芳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贵阳 550002)

“新医科”是指传统医学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的新兴智能医学。新医科与传统医学在培养体系方面的区别在于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涵盖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1]。“新医科”建设立足于“新”,是国家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2],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医-教-研”一体化平台,目的是着力培养医疗技术人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3]。在“新医科”建设及创新创业思维导向的背景下,中医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新医科”创新型技术人才,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4-7]。基于此,结合学科优势、专业特色,深入剖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模式,整合中医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资源,构建“新医科”视角下中医药+“双创”教育的“专创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学者从课程目标、课程构成、课程体系评价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专创课程”进行了一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9]。然而,多数的“专创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仍呈现出定位不清晰、融合度较弱、机制保障不足、融合效果差等问题[10]。本文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以课程建设目标为核心,剖析专业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发展动态、行业发展新需求,从开发“专创课程” 内容“学”、搭建“专创课程” 实践平台“做”、运用校企创业基地“创”、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有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中医专业课程建设、改革、发展之中,真正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为高校优化“新医科”视角下的“专创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1 中医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1 “专创融合”定位不明,教学内容创新性有待加强

随着“新医科”发展的要求,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及生物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将引发医疗方式与医疗行为的改变,中医药类专业人才现有的培养模式面临着极大挑战[11]。现阶段高校在开展中医药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明确的“专创融合”教学定位,不仅导致了教师侧重专业教育,轻新技术、轻“双创”思维的培养,还因受到中医药类专业本身性质的影响,在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其次,与大多数高校一样,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主体聚焦医学知识与技能层面,弱化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优化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或者是单纯将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叠加,并未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衔接,较难发挥交叉融合的优势[12]。

1.2 “专创融合”体系建设中“学生为主体”认知不足,主动性较差

中医药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模式探索,旨在促进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及其应用,明确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而促进中医药专业与“双创”融合的思维构建。整个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实践,发挥专业课程所提供的技术和技能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如:引导学生基于学科特点设计并参与各类竞赛项目或者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或创业产品的意识。然而,部分学生认为“双创”活动与己无关,仅与具有创新创业想法、能力的学生有关,只修满学分、完成毕业的课程任务即可,忽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皆可为才是“双创”教育的根本宗旨。学生作为“专创融合”的主体,若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参与进来,那么将阻碍中医药专业迈向工业革命4.0下的“新医科”时代。

2 “专创融合”——构建创客中医的青春实践课程建设

基于对中医药+“双创”融合的“专创课程”建设探索过程中所呈现问题的分析,结合专业特点,立足专业课程,将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目标,实现“双创”教育与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结合当前新医科背景,充分利用自身医疗高校资源优势,引导专业课程变革,从精准医学、智能医学、转化医学等方面切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素养,加强专业课程赋予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与技能支撑,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与中医药经典课程、临床课程相融合的潜力。为此,这几年来,本门课程主要从开发“专创课程” 内容“学”,搭建“专创课程” 实践平台“做”,运用校企创业基地“创”,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的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2.1 探索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方式,开发“专创课程”内容的“学”

根据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创融合”教育目标,紧扣中医药类课程特点及“新医科”发展需求,挖掘课程中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和能力的知识点,开展师资团队教研活动,重组课程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知识点项目化。贵州中医药大学“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起源于2009年组建的针灸推拿机制研究与产品开发创新人才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在2014年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全国100 支团队中唯一一所中医院校团队。建立之初秉承的理念是“以人才基地,重点学科为载体,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的科技创新团队”。而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并结合“互联网+”引入,“小平科创团队”发展方向侧重点有所转变,探索现代创客教育与传统中医药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团队深度思考第一课堂专业知识逻辑,并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创新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融入中医药专业范畴中,链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专创融合”融入每个授课模块中,整合构建“新医科”视角下的新型“双创”课程《专创融合——创客中医的青春实践》,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内容。

2.2 拓展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多元化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搭建“专创课程”实践平台的“做”

我们以针灸推拿专业试点探索“专创融合”到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展开培育,建立“专创融合-创客中医”的青春实践课程团队,融合“双创”思维于专业课程思维中,剖析“专创融合”课程特点,全面分析专业、行业发展动态,加强大学生“双创”意识、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此外,团队延续并拓展我校“小平科创团队”(周会制)“双创”启思会的第二课堂规模及内容深度,搭建“专创课程”实践平台的“做”,将创新能力提升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纳入“专创融合”改革的重点。以每年“大创项目”申报、“挑战杯”“互联网+”比赛为契机,改变“双创”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突破创新,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大学生“专创融合”能力不断提升。

基于OBE 与PBL 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及水平,进行分层个性化教学引导,将学生带入“小平科创团队”的“双创”启思会,并走进我校创业基地。项目分组实施(6-10 人/组),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技术总监等角色,指导其从设计、实施、经营到总结,将教学内容与各种资源充分融合。以课堂企业和企业课堂的形式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商业模式建构和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互联网+双创”思维模式。通过“大创项目”申报、“挑战杯”竞赛、“互联网+”比赛等不同类型的竞赛,不断扩展各项目组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参与度,解析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需求,构建精准创客中医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该课程的实施者和创新者,进而实现中医学+“双创”工作的创新探索,提升课程挑战度。

2.3 借力隐性课堂特色与优势,立足校企创业基地,打造“实践+竞赛+项目落地”的赛教创结合模式。

结合校内外资源,我校形成了以“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为平台,遴选和建立优秀本科生进科研团队、进科研项目、进科研实验室、进创业基地的“四进”机制。立足学校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新型“专创融合”隐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大创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为载体,专创导师辅导,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电商基础运营能力,促进“四进”机制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的能力,通过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实现业务创新,推进“专创融合”,推动合作企业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创造更多价值,构建“实践+竞赛+项目落地”的赛教创结合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互联网+”视域下创客教育与中医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型

2.4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与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专创融合”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是“专创融合”课程的执行者,更是提升“专创融合”教育质量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把控者。“专创融合”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经验[13]。为此,课程团队从两方面展开建设:一方面,首先制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创新教育体制,侧重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学院层面给予制度保障,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性,促进师生发掘自身潜力,推动我校“专创融合”的发展。另一方面,课程团队教师每年定期分批次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靶向学习并参与生产、管理、组织及运作等不同环节,不断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创造等水平。此外,每年定期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家、研发团队负责人进入学校,向课程团队教师进行创新创业专题培训。

3 结语

“新医科”的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14],其发展要求未来医学逐步淡化学科和专业的概念,将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能力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作为主要目标。中医药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教学探索不仅是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试验田”,更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前沿领地。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土壤;“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灯塔,指引着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新医科”建设则是我们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创”导向下,本团队从中医药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诊疗思维体系、未来康养模式等方面展开思考,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隐性课堂不同课堂形式,以成果为导向,将分层、分场景、分目标教学融合到专业技术转化、创造的价值融合当中,响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求。本团队从四个方面所建立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创课程”,突出中医药专业课程对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的支撑作用,强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专业技术、技能的转化效应,探索“专创融合”模式下“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专创医科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大学生幸福软实力模型的医学教育提升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